APP下载

晋祠鱼沼飞梁

2020-12-01刘丽萍

文物季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晋祠圣母桥面

□ 刘丽萍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它是集古建园林、雕塑壁画、诗文碑刻、古树名木于一体,融儒、释、道于一处的历史遗存,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北宋时期的代表作圣母殿,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甚为罕见的宋代建筑鱼沼飞梁,稳如大殿、巧似凉亭的金代建筑献殿,被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一、鱼沼飞梁概况

鱼沼飞梁是在鱼沼泉上架起的一座十字形的桥梁,位于献殿和圣母殿之间,是我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亦是晋祠的一大国宝建筑。

鱼沼飞梁名字的由来极为巧妙。古人称“圆形曰为池,方形为沼”。由于这是一座方形水潭,所以称“沼”,又因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故名“鱼沼”。古人说:“架虚为桥,若飞也。”从高空俯视,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所以称为飞梁。桥面东西平坦,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两面下斜如翼,长19.5米,宽3.8米。它前接献殿,后连圣母殿,形成一组不可分割的整体。下折的两翼与圣母殿上翘的殿角遥相呼应,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了飞梁的巧妙与大殿的开阔。

鱼沼飞梁建筑极具创造性和科学性。桥面原为木板,支撑桥面以及荷载重量的是34根石质桥柱,桥柱呈十字形分行分排布列,每根约30厘米见方,通体为抹八角形。石质的柱子耐压力、耐腐蚀,十字状分布使受力点科学合理,这便是鱼沼飞梁的第一层承重结构。卷杀的柱头上放置了一层普拍枋,依靠形体较大的斗连接了十字相交的木栱,构成了鱼沼飞梁的第二层承重结构,其中处于十字形中部的十根石柱和普拍枋承担了整个桥梁最主要的受力功能,四周的结构只是起相对支撑作用。斗栱上放置的是桥额,这便是第三层承重结构,其上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先后出现过浮桥、吊桥、板桥、拱桥和廊桥等五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大都以一字型或弧线形为桥身造型,像如此风格简洁、结构性能明确的十字形古桥目前在我国仅存鱼沼飞梁这一孤例。

鱼沼飞梁的东月台上蹲铁狮一对,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其铸造精美,造型生动活泼,威而不猛,和蔼可亲,躯体圆润,肌肉发达。这对铁狮子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铁铸狮子。飞梁南北桥面的东西两侧,原来也有石质卧狮一对,但现在只留下了东北和东南端的两个。

鱼沼飞梁有四重功能:第一,它是鱼沼的桥梁。第二,它可以说是圣母殿前的一座平台。第三,它是人们前来参观、朝拜圣母的通道,而这个架在水上的通道,还有它特别的用意。《礼记·曲礼》中说:“水曰清涤。”古人相信,水不仅可以净身,还可以洗涤心灵。当人们走过这座飞梁的时候,也就在不经意之间,受到了鱼沼泉水的涤荡,洗却了人间铅华、褪去了世俗凡尘,只带着一颗清净、纯真、质朴的心,前去朝拜。鱼沼飞梁的第四重功能——赏鱼,也非常有趣,人们一般在鱼塘、鱼池边,都是侧面观鱼,但在这飞梁之上,人们还能够俯视看鱼,这其中的趣味,只怕是唯有切身体会了才能品味得到。

关于此桥的创建年代,据《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沼中立有34根约0.3米见方的小八角石柱,柱底为覆盆莲瓣柱础,柱身造型及柱底莲瓣式样,尚存北朝遗风,可见飞梁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已经存在。1953年按照原样翻修时,发现圣母殿的地基与鱼沼西岸是一整体,由此分析,在修建圣母殿的同时,对鱼沼飞梁进行过大规模翻修,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古往今来,桥梁多为“一字型”或拱形,惟有此桥连通沼之四岸,桥面结成“十字型”,可谓因地施建,独具匠心。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十字形桥梁建筑的孤例,也是我国桥梁建筑艺术史上利用特定环境成功营造的一则杰作和典范,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建筑的发展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鱼沼飞梁与中国传统文化

鱼沼飞梁修建在圣母殿前,是供人们拜谒或参观圣母殿的通衢要道。至于鱼沼飞梁是谁主持创建,建桥的初衷是什么,尚有待考究。但为什么要在晋水之上修一座十字桥,而不修一字桥,或许受中国传统的封建礼制影响。在古代社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礼不仅是一种思想要求,更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而中国传统建筑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的记录。建筑又是一种艺术创造,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状况;不同民族的衣食、器物、居室都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建筑在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是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建筑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状况。”从梁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除受其建造时的地理环境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文化的深刻影响。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之一的礼制思想从城市规划布局到民居院落的形制乃至建筑规制方面都有所体现。

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鱼沼飞梁的修建或许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圣母作为唐叔虞的母亲,是晋祠之内的“王”,即晋祠内最高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最高统治者自然要受普天之众的朝圣与拜谒,而一字桥无法迎接四面八方之众属,不能承担四通八达之重任。于是,晋水之上建造了一座贯通南北,沟连东西的飞梁。第二,圣母殿威仪雄阔、至高无上,而要衬托这一建筑的风格,必然要在前往圣母殿必经之通道修建一座非凡不俗的桥梁。从雕工精细、优美大方的汉白玉勾栏能够感受到十字桥的庄重与华贵。在进圣母殿之前,通过鱼沼飞梁则能衬托出圣母的威严,从而对神圣的圣母殿产生肃然起敬的直感。第三,鱼沼飞梁看起来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而圣母殿里边供的圣母是周武王的王后——人中凤凰。圣母殿外的柱子上有雕有蟠龙,则可以推断鱼沼飞梁的形状有“凤凰”的寓意,刚好和蟠龙形成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这种十字造型迎合了我国古代建筑风水上讲究的阴阳调和之说。因此,可以推测,圣母殿前创建一座高规制、与众不同的十字桥梁,喻示着一种核心思想、一种等级制度,一种道德要求、一种行为规范。

三、结 语

古往今来,桥梁在神州大地上并不罕见。桥梁的基本型式不外乎梁、拱、索、浮几大类。而中国古代桥梁建设者在造桥时除注重科学技术上的设计外,更注重文化品味的倾心,或饰以浮雕,或绘制壁画,无不渗透和蕴含着民族文化特点与地域文化特征。鱼沼飞梁在晋祠,虽说是一座桥,但其背后深厚的建筑价值与深层次的文化意念绝非大江大河中的普通桥梁所能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凰展翅”。

猜你喜欢

晋祠圣母桥面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桥面板温度效应研究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浅谈简支梁桥桥面连续缝的做法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晋祠周柏
奇怪的桥
桥面与桥墩
印度 圣母节
晋祠亭台楼榭楹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