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宗旨发展探论
2020-12-01韩章训
韩章训
(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衢州 324002)
这里所谓修志系指编修各级政区总志。修志宗旨或修志指导思想既是修志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古今志坛经常讨论的基本课题,故对于修志来说,确立宗旨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虽然修志宗旨问题早就存在着,但它作为方志学的一个术语则始见于晚清。道光间,林则徐率先提出修志宗旨概念。他在论及志序问题时说:“窃念弁言之作,原为全帙提纲。如叙中于书之体例有脱漏者,应请就稿酌添,有触背者亦祈酌易,总使作者之意尽宣于叙者之言,俾读者观一叙而会全书之宗旨,乃为祈合无间。”[1]虽然自古修志都一直存在着修志宗旨问题,但较清晰的修志宗旨观念则始见于晋。东晋常璩把东汉荀悦“立典有五志”[2]说移用到修志领域,并率先论及修志宗旨问题。他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3]这里所言“书契”是泛指地方史志,所言“道义”即指封建主义那一套思想体系,所言“法戒”即指符合封建主义思想要求的那一套行为规范,所言“五善”即是常氏对修志宗旨的一种概括。有的当代学者也有类似见解。如王晓岩曰:常氏“把修志的宗旨概括为五善,即‘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4]至隋唐,探究修志宗旨的学者已经较多。例如,隋裴矩认为,修志宗旨在于宣扬国威。他说:“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混一戎夏。其在兹乎不有所记,无以表威化之远也。”[5]唐莫休符认为,修志宗旨在于存史。他说:“前贤撰述,有事必书,故有《三国志》《荆楚岁时记》《湘中记》《奉天记》,唯桂林事迹阙然无闻,休符因退居,粗录见闻,曰《桂林风土记》”。[6]自宋始,随着修志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修志宗旨问题便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纵观晋代以降修志宗旨发展大势,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时期和两次质变:
一、三个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在中国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主义思想。彼时皇帝就是地主阶级的自然代表,君本思想(或君本位思想)就是封建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君本思想便成为彼时包括修志在内的国家各种工作的主导思想。这里所谓“三个时期”就是指以君本思想(或君本位思想)为主导时期、以官本思想(或官本位思想)为主导时期和以民本思想(或民本位思想)为主导时期。下文分别作简要论述:
(一)以君本思想为主导时期
此时期涵盖时间较长,包括晋清诸代。上文已经说过,至晋时,修志界就已出现比较清晰的修志宗旨观念。至唐时,就已有多人论及修志宗旨问题。自北宋始,随着修志工作大规模开展和志书体例的逐步定型,修志宗旨观念问题便成为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彼时各家对修志宗旨的理解和表述是不尽一致的。北宋乐史说:“图籍之府未修,郡县之书罔备,何以颂万国之一君,表千年之一圣?”[8]由此可见,在乐氏看来,修志主要目的就在于颂扬国君。元冯福京说:“夫舆地之间,所司之务,土壤之物,宜与夫革命以来所损所益之大政令,皆当刊入志书,以备天子、史官之采录,乃臣子职分之当然。”[9]由此可见,在冯氏看来,修志主要目的就在于“备天子、史官之采录”。明王守仁说:“惟我朝之《一统志》,则其纲简于《禹贡》而无遗其目,详于职方而不冗。然其规模宏大阔略,实为天下万世而作,则王者事也。”[10]由此可见,在王氏看来,《一统志》就是“为天下万世而作”。清学者对修志宗旨则有更精要概括。如乾隆《独山州志》作者论修志目的曰:“志之修将以正人心、维风化,故学校、典礼、书院诸类较详,俾读者观感兴起。在上为名臣,在下为正士,扶纲常,植节义,皆有实用,非徒以资博洽。”[11]这里所言“纲常”即为“三纲五常”的简缩语。由此可见,在《独山州志》作者看来,修志宗旨就在于奉行和维护“纲常”。在那封建时代里,《独山州志》作者这种见解是颇具代表性的。由前所述可知,在封建时代里,尽管各朝各代对修志宗旨表述不尽一致,但从根本上看,它们还是一脉相承和基本不变的。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基本不变这种客观实际所决定的。有的学者说得对:“从秦汉到辛亥革命前的清朝,在漫长的二三千年中,不论官修还是私撰,修志都基本上是以地主阶级的封建思想为指导思想,在这方面,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创新。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也是一个后果。”[12]
在封建社会修志界,不仅一直存在着君本思想,而且也一直存在着民本思想。例如,宋丁大荣论修志意义曰:“图志之作,民风地域固皆可考而知。其百里利害之所关,群情休戚之所系,难以悉载,因并及之。”[13]元元明善论纂《云南志略》必要性曰:“斯民也,吾圣祖汗马之所臣。斯土也,吾圣祖之所及执事者。可不究其所以治乱而极之乎?”[14]明李濂还明确把“为民”视为修志的基本宗旨。他说:“志之作也,凡以为民也,非徒备图籍骋博洽,以夸耀人之耳目为也。”[15]清崔国祥也有类似见解。他说:方志“关乎一方之民生、一邑之巨细,故国有史,方有志,所从来久矣。勿谓邑小,勿谓地偏,遂可缺而不辑也。”[16]在封建社会里,君本思想与民本思想是相辅相成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者在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才重视民意、民生,并采取珍惜和利用民力等手段,以节制暴政以赢得民心,从而缓解社会矛盾。有的当代学者在论及封建时代政治领域中君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关系问题时也这样说:彼时民本思想“它既没有弃置‘君本’而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也没有脱离君权而展开独立的政治实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民本’与‘君本’始终共处一体,紧密粘连在一起,根本无法剥离开来。一般说来,两者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论证的关系。”[17]封建时代政治领域的君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关系是如此,封建时代修志领域的君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关系也是如此。虽然封建时代修志界的民本思想仍然属于封建主义思想范畴,但它的存在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修志宗旨观念,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修志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二)以官本思想为主导时期
此时期涵盖时间为民国。自辛亥革命胜利后,国君世袭制度已被彻底摧毁,故君本思想也就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在民国,用以取代君本思想的则是以进化史观和孙中山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资产阶级官本思想。官本思想在本质上就是封建时代君本思想的一种延伸或转型。民国学界很重视修志宗旨问题。有的认为,修志伊始必须先定宗旨。如甘鹏云说:修志“开宗明义,应先定宗旨。国体改矣,修书宗旨与往日微有不同。”[18]那么修志宗旨究竟是什么呢?彼时学界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主张为践行三民主义而修志。如郭有守曰:“吾国今日政治之最高原则厥维三民主义,非实行三民主义,无以集御侮之雄力,无以树建国之良猷,无以奏治安之宏功,无以成富强之伟业。然则居今之日,编纂方志其必以三民主义为骨干明矣。”[19]二是主张为官施政而修志。如顾颉刚说:“每地修志主要标的,在于补行政官吏之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20]三是主张为公而修志。如《胶澳志》作者说:“方志者,地方之公史。文化、经济、法制、政治则人民共同之动作也。公史之作,为群众,非为个人。”[21]四是主张为民而修志。如寿鹏飞说:“方志立言,当从平民立场,乃得痛陈疾苦。盖志为地方人民而作,故其为体,勿染官气,勿尚时趋,勿导游观,勿贡谀佞,勿羼新奇学说,勿蹈文人习气。务在能见远大,有裨地方风俗、民生。至如搜访未周,门类未备,所勿计也。”[22]高桂滋还明确主张修志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他论《邯郸县志》编修宗旨曰:“现在民国成立,国史亦当变其宗旨,以民为本。况县志于民切近,尤宜处处从民生着想。宗旨改正,采辑斯精,是编始有价值。”[23]在民国方志论坛中,此类见解很多。民国学者的这些观点都是从西方民主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推衍出来的,皆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范畴。虽然民国学界关于修志宗旨问题众说纷纭,但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就是为官施政而修志。
民国修志界的民本思想并不是传统民本思想自身蜕变的产物,而是传统民本思想现代化与西方民主思想中国化相融合的结果。民国修志界的民本思想也是官本思想的一种必要补充,以共同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民国修志界的民本思想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今天对于民国修志界的民本思想,当作两方面认识。一方面,与封建时代修志界的民本思想相较,民国修志界的民本已有历史性的进步。它已经不再(也不可能)同国君个人联系在一起,而是同民族、民生或国家联系在一起。同民族、民生联系在一起者,如张书绅说:“修志的人,若不纳民生问题来做历史的中心,便是无价的死史。若不纳民族竞争来做历史的纲领,便是泥古的旧史。若不纳民权消长来做历史的因革,便是专制的私史”。[24]同国家联系在一起者,如赵兴德论《义县志》编修宗旨曰:“本志上起古,下讫今,凡所记载纯从人民起见。为民即以为国,而为治之道寓焉。舆图之精绘,新政之旁搜博集,罗列无遗。志地舆,人民之所处也。志建置,人民之所为也。志职官,人民之所爱戴也。志官绩,人民之所歌颂也。志户口,人民之所生聚也。志财政,人民之所输纳也。志学制,所以教化人民也。志民事,所以观察人民也。志选举,所以拔乎人民者也。志人物,所以表乎人民者也。志艺文,示人民以可经也。志武备,示人民以可卫也。至于记大事,有鉴于前,有征于后。凡以为人民也,为治之道尽在志矣”。[25]另一方面,它对于民国修志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其积极意义。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修志宗旨观念,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修志理论和方法的向前发展。
(三)以民本思想为主导时期
此时期涵盖时间为当代。这里必须首先强调,当代的民本并不是旧时民本思想自我蜕变的产物,而是对旧时民本思想进行扬弃和变革的结果。这里还应特别指出,当代修志界奉行民本思想与民国修志界奉行民本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根本上,民国修志界奉行民本思想,不仅要强调方志要官修,而且还要求方志必须为官所用。如有时人论修志宗旨曰: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说,民国修志界奉行民本思想,从根本上看还是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在当代中国,因官民利益已经完全一致,故当代修志虽仍强调要继承传统官修体制,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先后完成,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性质的新修志宗旨观念便迅速确立。1961年夏,周恩来曾对庐山党委宣传部部长厚万仁说:“我们一定要以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修好社会主义新的地方志”。[26]1980年,胡乔木在中国史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中也说:“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27]这里所言“新的观点”主要就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198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规定:“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自第二轮修志开展以来,我国在修志指导思想研究上已赢得两个新发展。一是确立了“修志为用”的新观念。1996年5月7日,李铁映指出:“修志为用,用志方法要改革”。[28]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又强调指出:“坚持修志为用”。二是开始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修志新理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29]习主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指示,同样也适用于修志工作。谢伏瞻同志在2019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第三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发展新时代方志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0]
尽管在修志宗旨上,新时代已截然有别于旧时代,但旧修志宗旨作为一种旧思想还会长期遗存,还会影响着当代修志者。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由意识形态本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毛泽东曾经指出:“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要从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它就必须清除这个基地。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退走的”。[31]旧时修志宗旨作为一种旧思想对当代修志也同样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有一学者曾批评曰:“有一本县级市的志书,卷首登了358幅彩照,占了54页版面。这358幅照片中,有行政官员‘光辉形象’的就占了120多幅,把志书搞得像本‘职官图’。”[32]这显然就是旧时那种官本位修志宗旨对当代修志的一种消极影响。有的学者还对旧修志宗旨观念影响当代修志问题作这样的理性论述:“地方志书是‘官修’的公开出版物,理应无条件地遵照执行。然而‘官本位’意识却干扰和妨碍了这些规定贯彻落实,导致一些志书编纂单位和编纂人员自以为是,背此而行。可见‘官本位’意识的危害和恶果,已经‘莫此为甚’了!续志的编纂,应当严防陷入这个误区。”“续志的编修,要‘民本位’,不要‘官本位’。”[33]应该说,此两段引语都是有针砭时弊意义的。
二、两次质变
在晋清诸代里,虽然各代修志宗旨皆有不同程度的变易,但因彼时国家政体和政治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其修志宗旨也未曾发生明显变化。纵观修志宗旨发展历史,曾发生两次质变,即晚清到民国发生了第一次质变,民国到当代发生了第二次质变。
(一)第一次质变
至民国,由于国家政体和治国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故彼时修志宗旨也随之发生第一次质变。此次质变的集中体现,就是修志宗旨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主义变为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民主主义。在民国前,几乎各代修志皆将宗旨定为“资治”或“资政”,即为巩固封建帝王统治服务。这种修志宗旨在志书中也有明显体现。如宋潜说友述《临安志》卷首设《行在所录》门宗旨曰:“凡为图为表为志,总百卷而冠以行在所录,尊王室也。”[34]由此可见,“尊王室”就是《临安志》设置《行在所录》的宗旨所在。在清代,许多志书根据“三纲五常”要求,多首列“皇言”“宸翰”“恩泽”等歌功颂德之篇,次以叙述忠臣、孝子、义士、列女诸事迹。如章学诚纂《湖北通志》即设二纪、三图、五表、六考、四略、五十三传,且把《皇言纪》置于卷首。其目的就是要借以“敷告四方,宣扬德意”,“使官斯土者,恭读皇言之纪,当思何以仰答恩纶”。[35]彼时许多官员也多在志书序跋中阐述以尊君为核心的修志宗旨。如李绂曰:“地必有志,所以大一统,征文献,备王会之盛,而尊朝廷也”。[36]自晚清始,西方进化史观和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修志事业。如光绪间罗宝书曰:“于地理之沿革、历史之变迁、物产之进化,沿旧志而纪之至今。且旧志目例于现时观念不合者,宜增者增,宜删者删,务期于人心社会进化概念能相合,而借以鼓吹其精神。”[37]时至民国,随着社会环境发生巨变,故修志宗旨便随之发生第一次质变,即修志宗旨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主义变为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民主主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质变是有局限性的。其局限性恰如有的学者所云,封建时代志书记载人物就是“皇帝以下,按资排位,什么职官、封建、选举、望族,以至忠义、孝友、列女等,连篇累牍,有的竟占一部方志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二的篇幅。民国以后所修的方志,此风不绝,不过又增添了一些新贵,什么镇守使、道尹、专员、县长,以至什么国民党党部委员、局长、警官之类的货色。至于创造世界、创造历史的广大劳动人民,对不起,这里并没有他们的地位。”[38]
(二)第二次质变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政体和治国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故修志宗旨也随之发生第二次质变。此次质变的集中体现,就是修志宗旨从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民主主义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便迅速在修志界赢得了指导地位。1983年,来新夏等人指出:“编纂新方志,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39]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志书质量规定》指出:修志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新世纪以来,方志学界在研究修志指导思想方面已经出现一个新态势,那就是有的学者开始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去理解修志指导思想。如有学者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修志, 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即首先,要把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摆在首位,同时注意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次,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历史的真相,体现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作用。第三,要注意调查研究,详尽占有资料,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片面性和随意性。第四,要彻底摒弃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注意反映人民群众的各种斗争业绩及各方面的优秀人物。第五,要正确地对待旧方志遗产,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发展和繁荣地方志编纂事业”。[40]如此理解修志指导思想是有新意的。
自新世纪以来,方志学界已提出要深化修志指导思想研究的新课题。如2011年3月29日,朱佳木在论及修志“指导方针的创新”问题时指出:“我们今天强调指导方志方针创新,不是要用其他思想来代替马克思主义,恰恰相反,是要求大家,特别是年轻同志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基本著作,切实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用于指导方志的编纂。另外,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在发展。我们强调指导方针创新的另一层意思,是要求大家注意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物一一毛泽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们作为地力志编纂的指导思想”。[41]又如2020年《中国地方志》第1期卷首《2020年〈中国地方志〉选题参考》的第一个题目就是“新时代地方史志事业指导思想研究”。这些都预示着国人对修志宗旨或指导思想将会有新的理解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