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美术能力养成过程的新思考

2020-11-30张梅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过程

张梅

摘要: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教学当中,一般幼儿园都会面临诸多困境,如幼儿的年纪过小、幼儿园教师的经验欠缺、幼儿父母对幼儿美术知识了解甚少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等。目前,国内外在幼儿美术教育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虽然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比比皆是,但大多数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教学方法上,忽略了幼儿对美术教育的接受心理,缺乏针对性地对幼儿的外部行为进行干预调整。本文旨在抛开已有的关于幼儿美术养成的外部方法的研究,主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思考,针对幼儿身心成长特点,联合外部条件去刺激幼儿美育发展和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过程

自从党和国家提出青少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后,幼儿美术教育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门不会说话的语言,它是幼儿不想或难以使用语言时,表达幼儿内心世界的最直接的途径。现代美术教学往往过于单一,固化了“好”的标准,长此以往,可能令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好坏形成刻板印象,造成后期审美品位的狭隘。成功的美术教育是让幼儿能自主地去探索世界,发现美、感受美以及探究美。随着社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美术教育应该注意时代性,突出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本文针对幼儿美术学习中内部激发和外部促进的结合作统一论述。

一、发展幼儿的学习行为

现实中,幼儿能力的启蒙和发展源于幼儿的学习行为。学习就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能发生变化的过程。事实上,一旦幼儿有可以对外展示自己成果的“作品”之后,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幼儿内心的知识储备量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幼儿的学习行为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例如在穿着上,学龄前儿童爱好色彩鲜艳的衣服,在一些带有图案以及形状奇异、色彩鲜艳的衣服上,幼儿总能发现一些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可能会要求父母买芭比娃娃,回家后再自己一个人琢磨怎么给芭比娃娃做好看的新衣裳。在饮食方面,幼儿对一些成年人认为很有营养、价格昂贵的东西毫不动心,反而对于设计上比较奇怪有趣的小零食格外感兴趣。在居住的环境中,他们不像大人那样追求房间简单整齐,在他们自己心里住着一个小公主或者小骑士,他们自己是主角,房间就是自己的城堡等。在外出游玩时,除商场餐馆外,幼儿更加偏爱游乐园里的小火车、小火箭等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反映着幼儿心中对美的评价标准我们要仔细观察幼儿细微的学习行为,但不要刻意监视,而是要引导幼儿将这些行为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掌握这些行为。一旦幼儿学会了这些行为,他们就不再需要依赖外界的帮助而能顺利进行生活自理。但如果对此类行为不加以固化,那么幼儿的行为不会是持久性的,甚至还会出现消退现象,直到幼儿完全忘记该行为。

二、促使幼儿多感官参与体验活动

只有在幼儿行为的前期对幼儿学习行为进行挖掘和巩固,幼儿在后期的学习行为中才能通过体验而获得成功。体验既包括从外部吸收信息,又包括利用自身参与去改变外界环境。但我们要考虑到此时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是否能承受所安排的活动体验强度。有些行为上的永久性习惯养成需要的不单单是经验,而是要依靠经验积累和心智成熟两者的相互结合。例如婴儿在6个月时能张开手掌,伸手去摸索,7个半月能边看边取到所要东西,8个半月就能单独使用每根手指了,2到3岁时开始喜欢拆东西等等。所以幼儿在身体发育充分以前,过早的训练和练习都作用甚微,强制地让幼儿过早参与体验活动最终只会印证一个词——揠苗助长。体验依靠的是幼儿能与外界接触的一切感官系统,这些感官系统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肤觉等。在美术能力的培养当中,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起主导作用。视觉能让幼儿意识到环境中任何事物的特点和变化。杨爵士曾提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而这三种颜色就是我们熟知的红、绿、蓝,俗称三原色。幼儿在观察世界时会有意无意地发现这三种颜色相加减造成的色彩变化,我们要做到后期的积极辅导,使幼儿了解色彩变化的科学依据。幼儿对颜色的观察是幼儿对视觉世界探知的基础,随着身体机能的完善,幼儿逐步发展出对形状结构的感知,此时幼儿的美术学习条件就充足了。对外界的体验实际上主要是听觉和视觉的相互补充。幼儿之所以会注意到某个事物,往往是因为听觉上受到了刺激,特别是当发声事物不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时,幼儿的寻找行为更容易发生。我们在利用幼儿对视觉的体验来巩固幼儿的行为时要注意做到视听结合,用声音吸引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再引导幼儿观察事物。

三、经验向实践的过渡

这里说的实践是指教师在教导幼儿学习美术时的一些活动课程以及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例如在幼儿园里的美术欣赏活动和自主作品创作活动,以及一切美术实践类的活动安排。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发现美、探究美,例如让幼儿自己谈谈在美术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教师应对幼儿在画中看到的事物进行细节描述并鼓励幼儿的发现和观察。具体的美术作品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幼儿观察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在一旁用幼儿能听懂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美术作品的细节进行分析,主要注重色彩、形式以及结构特点方面的讲解。例如,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发言:“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秋天树林的作品,树木高低错落,有的像蘑菇,有的尖尖的,有的还没长大呢!”在幼儿观察学习美术作品过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自主创作,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展现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作品展现他们的创作思维,达成幼儿从经验到作品的有机转化。为防止幼儿的无方向创作,教师应提前设置好主题,不是直接规定题目而是提供一个大范围,让幼儿有所依据地大胆发挥想象。创作完成之后的作品评价是活动的重点。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师对幼儿的绘画构思分别分析评价,但不能贬低幼儿。教师在了解到每个幼儿独特的创作思维之后,能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美术教学,将会对幼儿的美术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以上的学习过程几乎完全依赖于幼儿所处的环境,幼儿父母应在生活中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时常带孩子接触外部世界,同时教师与家长共同引导幼儿参与实践。可以增加儿童的美术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参与和接触尽可能多的美术作品类型,欣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开阔美术视野。在满足个体美术活动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家长都应适当指导和帮助儿童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儿童的美术实践对其美术知识的探索和积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美术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樓阁,而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绚彩世界,是环绕在我们周围的清新空气。我们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发现美术,可以在每一次活动中感受美术,可以在每一次的感动中找到美术。美术会带给幼儿一切的美。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美术过程
美术篇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