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字乡村战略引领河南省新时代发展研究

2020-11-30王宇晨刘凤魏岚星孙嘉阳王馨婉

中国商论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主成分分析法

王宇晨 刘凤 魏岚星 孙嘉阳 王馨婉

摘 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以2018年浙、滇、豫三省农业信息化数据为依据建立了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农业信息化发展突出的浙、滇两省在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与河南省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为河南省相比之下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落后,农业资源未合理利用、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等问题尤为突出。最后本文结合在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河南省鹤壁市的发展情况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对河南省整体更好地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实现农业信息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数字乡村战略;主成分分析法;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1(a)--09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被誉为“中原粮仓”,农业人口众多,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但总体来看,该省存在城乡数字鸿沟突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和经营环节信息化水平不高,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强,农业系统上下信息通联不够,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大大提高,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整体网民的26.3%,较2018年底增长305万。但从非网民规模来看,我国非网民人口为5.41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8%,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主[1]。同时,在数据经济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环境。在此背景下,农村网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农村网络普及率仍处于相对落后水平的现实国情为“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指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2]。“数字乡村”战略提出之后,全国各地纷纷积极响应,河南省北部城市鹤壁市凭借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先进的农业信息化科技研发能力以及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荣为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其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的先进举措对全省科学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通过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领域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实施,其所发挥的作用彰显了信息通信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的产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迅速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还有利于迅速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和农民生活品质。因此,通过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1 数字乡村战略内涵及其发展意义

数字乡村是指乡村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创新为乡村振興的核心驱动力,实现乡村生产数据化、治理数据化与生活数据化,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农村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3]。

2020年1月20日,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新时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作出明确部署,擘画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新蓝图。 [4]可见,数字乡村在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加快农村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村生产劳动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意义是重大的。以下将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说明数字乡村发展的意义。

(1)从农业的角度去看,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即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作为发展主线,推动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河南省鹤壁市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成果即体现了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转变。其开发的林下养殖系统可根据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及时估计需要养殖的动物种类以及养殖成本。

在养殖过程中,购买者可通过固定于家禽足部的足环检测得到的其运动步数、进食量、排泄量和体脂率等具体数据实时检测养殖过程,以保证产品质量。这是数字产业化的具体体现,该类成果对推动河南省的农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2)从农村的角度去看,一方面,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推动了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5月印发的《纲要》也对“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都为我们更好地建设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具体实施路径。 [5]另一方面,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农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推动了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

以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开发的精准扶贫的后台为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由各个县委书记或村支书负责管理,完整地记录脱贫过程。在该平台上能查询到致贫原因,脱贫进度,线上帮扶日记以及帮扶人。确保脱贫工作顺利进行,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

(3)从农民的角度去看,一是数字乡村战略可引导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民群体中的普及。比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邀请专家以及专业的农业机构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与此同时,农民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更多的农业收益,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现状。

二是深化了信息惠民便民服务。以本次调研的鹤壁市农村农业益农信息社为例,村民可在本村或就近村庄益农社查询医疗保险、收取存放快递、售卖农产品、购买生活必须品等。鹤壁市益农信息社在社会保障、农业物流、农产品售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极大地便利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2 鹤壁市贯彻数字乡村战略和发展农业信息化情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

数字乡村战略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指导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南。在对鹤壁市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依托数字乡村战略的理论指导,鹤壁市以鹤壁建业绿色基地和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等引领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单位在农业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农民生产技能普及与知识教授、农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鹤壁市采用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的数字智能农业系统,使农业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1 鹤壁市数字乡村战略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1.1 农机平台推动农业高效生产,数字化系统实现农业科学管理

由农信通集团打造的农机平台在其旗下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的推广下已成为管理河南省内1万多台无人农机的智能平台,可以对平台服务覆盖区内的收割机运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各个农机的分布区域,并在河南省内或其他省进行跨区域合作,以保证服务的快捷和高效。通过该农机平台,河南省18个地市内的客户可通过线上下单享受农药运输和喷洒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平台通过对土壤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分析来测定每亩地适用的农药剂量,并在喷药时的不同时段根据往年数据对农药喷洒量和喷洒密度等进行科学调整。

鹤壁市实现了能够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的数字智能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使农业物联网以及大数据云平台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该系统的家禽饲养数据平台实时检测操作界面,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养殖区域内的环境和禽畜的生长情况,并通过运用自动化控制端进行远程操作来实现科学管理,如在水产养殖业中,业主可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测养殖区域的水温、溶解氧含量以及pH酸碱度,并在养殖区域内的某项环境指数发生异常时收到来自平台的提示并进行远程调整。

此外,该控制端能够在业主于限定时间内未进行调整操作的情况下自动运用养殖区域的管理系统进行操作以恢复正常状态。

在鹤壁建业绿色基地内开发的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可通过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的珍稀植株和高价值农作物进行科学培育管理。大鹏表面的由特殊材质制成的玻璃通过漫反射(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让棚内植物均匀受光,使其不会向着特定光源方向生长,从而保证株型的挺拔。同时,棚内温度、湿度、施肥等都采用自动化控制,并通过无菌化技术保证棚内植物的绿色健康。其中,棚内西侧的冷水装置与对面安装的15个大风扇在智能系统的控制下相互配合运行,使棚内温度控制在适宜植物生长的水平。数字智能化的灌溉系统采用由下到上进行浇灌的潮汐式灌溉,保证了植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2.1.2 建设新型益农载体,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升级

数字乡村战略中指出数字乡村应实现生活数据化。以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为代表的农业信息科技企业在鹤壁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其核心业务益农信息社的建设作为实现鹤壁乡村地区人民生活数据化的主要力量,其中的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实现了鹤壁乡村地区农业信息服务的全面升级。

公益服务即鹤壁市政府将掌握的农业信息通过益农信息社平台这一媒介提供给农民,农民也可通过12136专家热线主动性地向农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咨询,从而帮助其科学调整农业生产和销售。

便民服务则是针对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些服务。在便民服务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利用手机通过益农信息社线上平台进行生活缴费的服务。农信通集团通过和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的密切合作,在益农信息社的平台上为手机用户提供了较传统缴费更为便宜的手机充值服务。其中,2019年4月至8月间,全省4万多个站点日均缴费费用在60万元以上,该APP的省内用户量达到了22万4千人[6]。在非农忙季节,生活缴费是益农社最大的消费动力,极大减少了鹤壁乡村居民生活缴费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

在原有益农信息社的基础上,以鹤壁为中心的河南省益农社正准备升级为:互联网+乡村振兴服务站,在一些具备条件的站点已经对接了延伸性服务,如:为农村单品大数据服务即通过单品大数据分析定位某一产品主要的消费人群、主要销售渠道和主要销售品种;为村委工作公开提供信息平台,即村民可以在平台上了解村领导班子的政务信息;开展厕所革命,即通过信息平台具体检测村里待改造旱厕的数量和具体分布位置以及旱厕改造后农村用水的变化等新型信息化服务。

2.1.3 打造特色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鹤壁市以加强网络基站建设和网络知识普及为基础,依托市内先进科研单位的研发成果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农信通集团通过旗下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的推广实现了其“聚农宝”平台和益农信息社的电商服务在鹤壁市内的快速发展,开创性地推动了鹤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在聚农宝平台中,用户搜索到所需的农产品后,可通过扫描页面中产品的二维码获取该农产品各阶段具体生产日期以及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种类、品牌和用量,并且用户可通过平台中的視听体验深入了解该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再通过独立支付平台进行支付。

相较于传统电商平台,鹤壁市通过拥有健全的多功能服务的电商平台扩大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完善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为支撑先进的电商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鹤壁市政府和当地企业因地制宜建立了完备的物流体系来满足农业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为此,鹤壁市内共建设了服务于农业电商平台的42000个物流站点。市内每个村拥有私家车且经常往返于县城的司机和乡镇中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业者可通过在电商平台上注册账户,在往返县城中到沿途站点把货物运回到村里并进行配送。

在此过程中,平台中的实时监测系统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保证物流货物的安全。开展此项业务的平台用户可获取平台积分,该积分可兑换平台内的各项服务。这种新型电商物流运营模式很好地以低成本提供了高效的物流服务,解决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

益农信息社也在其覆盖的乡村地区提供电商服务,该服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帮助农户购买所需商品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如帮助农户购买化肥,并教其化肥合理的使用方法,而且化肥、农药等商品在益农社购买更加实惠。第二,帮助农户销售产品。益农信息社并不销售当地知名度高的产品,而是代销知名度低、销售渠道单一但品质优良的产品,并帮其策划品牌,设计包装,进行线上推广。

益农社的电商服务为鹤壁乡村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便捷、安全和节省成本的农副产品的购买服务和帮助滞销农户推广产品、打开市场的代销服务,为鹤壁乡村生活数据化提供了网络平台的有力支持。

2.1.4 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巩固农业支持性发展

鹤壁在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和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除在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新型数字经济方面建树颇丰外,也大力推行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事业。

鹤壁建业绿色基地和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分别通过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区和农业文化博物展览馆来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在数字乡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农业继续保有传统农耕文化精华。

中国(鹤壁)农业硅谷园文化博物展览馆通过陈列传统农具、以画作和石雕展现农忙景象和馆内工作人员讲解农耕文化发展历程等方式使来访者深入了解我国农耕文明和农业历史。鹤壁建业绿色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区则通过动态还原传统农业生产、销售的景象和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传统农业劳动使到访者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传统农耕文明的韵味。

鹤壁市内以该展览馆和体验区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文化载体通过研究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来探索乡村的未来,鸣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内涵中的“乡风文明”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建设的初心、旗帜和方向。

数字乡村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战略思想也应传承乡风文明,引导中国人民传承和弘扬中华农业传统文化;并启示现代中华儿女要认真梳理乡村的历程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反思乡村文化的基本规律,加深对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农业,振兴农业,发展农业,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字乡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事业中去,使中国农业走向新的时代。

2.1.5 开办农业信息化教育,提升从业者综合素养

在农业教育方面,鹤壁市政府和市内先进企业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和发展农业信息化而采取多项措施培养高级农业人才,通过聘请异地先进农业机构专家和学者赴鹤开设农业教育讲座和课程、出资修建市内农业学院进行长期授课等方式发展农业教育。

2019年10月,鹤壁市政府针对市内以畜牧业为代表的农业发展水平高,以生猪生产为支柱产业的畜牧业亟需更为精细化和科学管理的现实出发,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进行合作,于河南牧业学院英才校区开设河南农民教育农业经理人鹤壁市生猪复养专题培训班,来自鹤壁市农业产业扶贫基地(养猪企业)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等50多名学员在此学习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现代防疫措施和工厂化管理手段,该课程聚焦鹤壁畜牧产业扶贫,旨在助力鹤壁职业农民发展。

此外,以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为代表的建设“新农邦商学院”的核心业务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在鹤壁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学院设于产业园内,以政府专项培训经费为主要资金来源对农民进行免费农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针对学员具体从事农业的属性来教授实现其高效生产、科学管理和扩大销售的农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除传统的面对面培训方式外,学院还开发了部分全新的培训方式,包括微电影教学和上门培训等。同时,为保证培训的高效性,培训除具有针对性外,其时间周期一般限定于一周之内,充分考虑了学员从业和生活的需要。

2.2 数字乡村战略和农业信息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鹤壁市数字乡村战略和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数字乡村战略和农业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几方面。

2.2.1 城乡信息化发展协调性不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关键在于解决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凸出问题。从自然条件看,由于鹤壁市西部山区为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复杂的农村地区,网络建设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与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网络教育、医疗挂号、旅行、预订、网上社保等方面的服务还未全面惠及农村网民,农民数字化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这些问题都是鹤壁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动能的释放以及农村居民生活便捷度、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

2.2.2 农业信息化发展投入不足,数字乡村建设人才和资金短缺

在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18年,鹤壁市内仅有3所普通高等学校和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师1961人,毕业生12459人[7],且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和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为代表的市内普通高校超过60%的毕业生选择异地就业。鹤壁本土培养的人才大量外流,使得该市农业信息化教育所需人才短缺。

从科学技术研发资金水平来看,2018年,鹤壁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额为6.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4.7%,增速居全省第4位,体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该市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73%,比全省水平低0.6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5位[8],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在鹤壁市R&D经费投入的主体中,除企业投入有较大增幅外,科研机构、高校投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从R&D经费投入结构上看,虽然企业投入对拉动全社会R&D经费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鹤壁市第二产业作为传统核心产业继续稳步发展,且第三产业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主体并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活跃度却不高。2018年,鹤壁市第二产业在R&D经费投入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不足14%的企业有研发活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主体的第三产业更是没有研发活动。因此,从科技投入的变化来看,鹤壁农业信息化發展存在后劲不足的隐患。

2.2.3 农民对信息化教育认知不足,受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民是构成鹤壁市农业的重要主体,因此,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鹤壁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在鹤壁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和推进脱贫工作的进程中,大量贫困农户消极地接受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教育和脱贫资金与物资支持。其中,不少扶贫对象把政府赠予的用于帮助其发展农业生产的种苗和种畜等物资自行消费,进而等待下一批扶贫物资的到来以维持生计而不从事农业劳动。

除此之外,在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中设立的农业学院免费招收农民学生以普及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学院配套的还有大规模的学院食堂,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在学院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学员经常性在授课时间未准时到校或未到校而外出处理个人事务的情况。结合鹤壁市大部分农民未接受过专业的文化教育或者接受过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反映出当地农户对农业信息化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接受该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差的问题亟待解决。

2.3 鹤壁市数字乡村战略和农业信息化调研结论

目前,鹤壁市积极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动力促进农业信息化与农村建设不断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目前,鹤壁市积极推进数字乡村战略与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农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3 河南省、云南省、浙江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建立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具有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天然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农动力充足,农业发展兴旺。而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其中红壤占全省面积的一半。

相较而言,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雨热同期,气候温和湿润,农业文化悠久,是一个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东南地区代表性的农业基础发达地区。近年来,自浙江最早进行数字乡村试点开始,其在数字乡村的体系平台、技术应用、政策制定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紧随其后的是云南推进农业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深入推进信息进入村户试点示范工作等大力发展了数字农业。三个省份的地理区域迥异,且在天然地理条件上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农业基础条件良好,发展农业信息化潜力大,具有鲜明的横向对比性,因此本文选取浙江省和云南省作为与河南省在农业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比较研究对象。

为更直观清晰地分析河南省、云南省、浙江省在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短板,并期望因地制宜找出利于河南省整体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对策和方略,使其更好地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本研究建立了有关三个省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根据三个地区不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收集相关数据,构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各省的指标体系,得到三省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以清晰地比较三个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差异。

3.1 方法选取

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由于变量个数太多,并且彼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观测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信息有所重叠,这必然造成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而主成分分析法解决了多变量不易操作的问题,并且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信息。

3.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应该尽量考虑各方面的发展影响因素,结合河南、云南和浙江三省具有的鲜明的农业信息发展特色,选取合适的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评价体系包含的指标不仅包括宏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水平,还包含微观个体的效益水平,更要融入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9]。(2)指标可量化性。测评农业信息化水平需要以数据作为支撑,并强调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3)时效性。指标的选取不可脱离时代的发展,更要符合政策的要求与导向。(4)科学性。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应具有科学性,要遵循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性。(5)可行性。指标选取要结合实际情况,易于操作。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浙江省和云南省农业信息化评价

数字化乡村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同时给村民带来可以看得见的便民服务。通过网络索引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浙江统计信息网、《河南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以及《浙江统计年鉴》,获得相关并筛选可利用的数据信息,基于各地的实际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比。

针对河南、云南、浙江三个省份的农业信息特点,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3.4 数据处理

为避免数据不同量纲带来的不合理影响,预先对采集的16个指标在2018年具体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是第j个指标的样本均值,是第j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差。

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如表2所示。

3.5 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主成分的选取。查阅相关信息资料,各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包含了各项指标,其中包括了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应用水平、主体水平、农业信息化应用程度、新型农民的比例等。但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为此,本文引用了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意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换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且这些主成分都能充分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且所含信息互不重复。显然,这样的研究问题方法使得建立农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更加简单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从表中3可以看出前两个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高达99.9%,因此可以考虑只取前两个主成分概括原始变量。

其中,X矩阵表示所有数据消除量纲后的指标。

第一主成分在(i=4,6,7,9,10,11,12,13,15)具有正载荷,其余为负载荷,故可称第一主成分为(技术)发展成分。

第二主成分在(i=6,8,13)具有正载荷,其余皆为负载荷,可称第二主成分为(信息化)建设成分。

利用主成分的贡献率做权重,得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原始数据还可得到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带入计算可得如表5所示结果。

综合分析,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于其他两省,其次是云南省,而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在其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可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等为原则,本研究构建了衡量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数据均可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各省统计年鉴获取,数据符合三省2018年的实际,真实可靠。

表5 三个省份农业信息化水平

省份 农业信息化水平

河南 -1.330410459

云南 -0.650949019

浙江 -0.017816327

主成分分析法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具有权重确定客观、评价时不受各个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影响等特点,本研究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构建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的方法,评价结果与中国农业信息化实际发展情况基本符合,说明该评价方法客观有效[10]。

4.1.1 河南省农业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

结果显示三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农民新技能以及知识培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1]。而河南省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取得不错的成绩,可以看到虽然河南省在农村基础设施等指标上的投资很大,为河南省农业信息水平的总体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硬性条件,但同时信息化应用到实际中明显不足也显现出资源投资与应用效益不匹配的问题。于是,也就出现了未合理管理与应用资源,这也成为阻碍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4.1.2 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河南省除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低于云南省以外,其余指标均高于云南省,但综合得分却意外地低于云南省。可见,科技对于农业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科技强国的理念,科技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在基础设施趋于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如科学技术的匮乏必然會阻碍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4.1.3 河南省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数据显示,河南省以及云南省人才培养方面投资明显低于浙江省,对农民信息化意识的引导与技能培训不足,两省的农业信息化与人文社会等未能协调同步发展也必然导致农业信息化综合得分明显远低于浙江省。数字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需要多种人才的参与,这需要从人才挖掘、人才培养出发,努力补齐这一短板、强化这一弱项。

4.2 对策

结合鹤壁市在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和发展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先进成果和主成分分析法中得出的河南省相对于浙江省和云南省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现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4.2.1 多主体协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增长极带动构建全省农业网络体系

基于农业信息化产业前期投入大、运转周期长和收益风险系数高的特点,政府在省内各地市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和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分别给予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至关重要。完善的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面对省内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大的问题,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借鉴云南省开展的云南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和浙江省“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在全省构建覆盖省、州、市、县、乡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完善省内乡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弥补河南省城乡数字鸿沟,为数字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省内各大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应与河南省各级政府共同协作,发挥多个主体的特色优势的联动效应。鹤壁市作为在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省内核心城市,市内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发挥在该领域的增长极作用,作为河南省区域内的“磁场极”,发挥其向心力和离心力,对省内其他地级市充分发挥吸收和辐射作用。为此,可依托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已在鹤壁运营成熟的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农业自然资源、重要农业种植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五类大数据为重点数据类型进行河南省农业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

4.2.2 培育发展新动能并发展科学技术,打造多元化数字乡村信息化产业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第三产业产值在河南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已成为推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面对河南省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目标,应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作用,引导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的第三产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创造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此外,农业产业化是构建多元化数字乡村信息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其高效的运行必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将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有效融合。

河南省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传统农业自然资源,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开创的“协会+公司”的增值农业发展模式为蓝本,依托以鹤壁在河南省初具规模的“聚农宝”电商平台和益农信息社的电商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衔接,结合省内各地农业特色,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与相应服务业实体运营模式相结合,以优质服务实现农业增值,发展具有独特地域和人文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新业态,带动乡村农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打造河南省多元化数字乡村信息化产业体系。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河南省除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低于云南省以外,其余指标均高于云南省,但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低于云南省。可见,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农业信息化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因此,河南省应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结合浙江大学农学院和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多次入选浙江省年度十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情况和河南省普通高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现实,组建高校联盟,加强省内高校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农业科学技术。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投入体制的主体,在发挥自身政策和资金作用的同时,应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引导和鼓励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事业,提高科技的生产率和转化率,降低现代科技成本,促进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和普及,使科技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水平,从而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数字乡村的建设。

4.2.3 全面构建农业信息化教育体系,扩充数字乡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储备

针对省内农民整体思想道德素养有待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民主法制素质不容乐观和卫生健康素质普遍较差的情况,亟需发展多层级现代化农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教育体系。多层级的农业教育应体现在根据农业人口的年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所从事农业的具体类型和性格特征的差异对其进行层级划分,因材施教。此外,基于省内农业人口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省内各级政府应参照鹤壁新农邦商学院运营模式,大力面向各层级农业信息化教育给予财政支持,减免受教育农业人口的教育成本,提高其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开展全省农业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面临有限的资金和教育资源的总量与庞大的受教育农业人口之间的矛盾,应创造新型教学方式以缓解这一矛盾,保证教育效率和普及率。应将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乡镇干部、农村青年、农村信息员等先进农业个体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重点农业、商务、妇联、共青团等项目和团体统筹纳入农业信息化教育体系,保证教育的高效率进行,并在先进个体完成学习后,返回其所在区域的工作岗位中,通过科学管理,面向农业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的大规模农业人口开展教育,实现“先知带动后知”的成效。

此外,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00万人,占比达到98.3%,农村网民已达2606万人[12],占省内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7%。由此可见,以手机为媒介打造线上农业教育平台已具备初步条件,省内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联合互联网教育企业,把握数字化时代机遇,通过开发手机端农业信息化教育平臺和在各乡村开设宣讲会来普及农业信息化线上教育,提高省内农业信息化的教育效率和普及率。

4.2.4 加快土地流转减少农民综合成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信息化制度体系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农经济分散、碎片化的生产方式不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小农经济不利于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单方面很难承担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费用。因此农村地区应该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农户参与大数据进行生产销售的费用,减少农户单独承担大数据建设的风险。

同时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大数据网络建设的投资,承担互联网建设和运行的绝大部分费用,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农村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员和维修员,从而减少农民的生产成本和参与成本。

在河南省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和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工作中,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等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数字乡村战略这一国家级重大战略在省内各级行政单位的切实落地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推进。为此,应面向重大问题需求,制定战术和操作规划方案,着眼重点发展领域,攻克关键技术难关,全面分析市场机制,落实产品保障措施,推进适应省内各乡村地区情况的互联网信息化工程入村入户。此外,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态势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产品补贴政策,并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财政支持,使农业信息化资源在共享经济的优质土壤中得到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四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9.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撷要[J].新农业,2019(06):7-10.

王耀宗,牛明雷.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3):1-8.

两部门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J].中国农技推广,2020,36(01):91-92.

张春玲,刘遵峰,吴红霞.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01):11-12.

彭华.鹤壁市益农信息社全部建成并持续运行[EB/OL].中原经济网.2018-02-05.

鹤壁市人民政府.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8.

2018年鹤壁市经济运行分析.[EB/OL]河南省统计局.2019,03.

贾铖,夏春萍,蔡轶.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区域评价与提升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08):1529-1536.

袁晓庆,李奇峰,李琳,李道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03):398-402.

张霞,孟宪遵,张国娟,范立波.河北农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研究与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01):110-115.

河南省通信管理局.河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R].2018.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主成分分析法
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建模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民农业信息化意识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