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逼仄到开阔

2020-11-30王娟

人文天下 2020年20期
关键词:小戏夫子子路

王娟

“孔子师项橐”的故事被载入《三字经》、《战国策》等史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的人生哲理也流传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国际场合中引用这句话,向世界道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奥秘,就是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也向世界展示出现代中国昂首阔步的姿态,就是矢志不渝地做学习大国,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走向新的境界。

京剧小戏剧本《孔子师项橐》把原有的故事剪裁,把作者自己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融入,把个人对于人生的体验融入,写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剧本写的是:公元前497年,孔丘因礼堕三都受到鲁国大夫季氏排挤,被鲁昭公赐“玉玦”(意喻恩断义绝)而愤然离鲁。孔丘苦闷孤独,驾车东行,欲观大海之波澜,路遇七岁小儿项橐拦路“三难孔丘”,未料孩童的天真之语使其悟出人生玄机,他当即拜项橐为师,并坚定信念、驱车赴卫,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践行其“礼乐仁和”的人生理想。

《孔子师项橐》体量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孔子在剧中的心境从逼仄到开阔,颇有一些“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而这一切的改变,居然是因为他遇到了这个年仅七岁的项橐。这个故事是有吸引力的,孔子是万世师表,一个七岁的孩子凭什么让孔子拜他为师?剧中给出了答案。

戏剧是讲故事的,是写人物的,在讲故事的同时刻画人物,在刻画人物的同时编织、推进故事。讲故事、写人物,要有章法。无论大戏小戏,无一字无目的,无一情节无目的,开头、剧中、高潮、结尾,浑然一体,把情势积累到制高点,人物的戏剧命运达到制高点,这个戏就离成功进了一步。尤其是再有独特的人物、独特的情节事件、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令人眼前一亮的主旨表达,那会是一部非常高质量的戏。所以编剧其实不仅仅是天分,谋篇布局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这个小戏的开头很短,写的是孔丘离鲁之初郁郁寡欢,本想让子路驾车去观海,一则散心,二则了一了从未见过大海的遗憾。“堕三都功败垂成,赐玉珏君主无情,别妻子拭泪离鲁,欲观海再定去从”,剧本用四句唱把故事背景和人物此时心境描寫清楚。但当二人行至乡间小路时,被7岁孩童项橐挡住了去路。项橐正在用沙土堆砌一座小小的城池,对他们毫不理会。子路呵斥小儿快快离开,项橐不予理睬,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当子路再次呵斥的时候,孔子制止了他,并责备他无礼,自己下得车来。短短的一个开头,写的是,孔子与项橐相遇。在其中,把子路的浮躁鲁莽、孔子的知礼和项橐“小大人儿”般的固执都用了笔墨。

接下来就要切入核心事件了:拜师。孔子的车子要过,但项橐的城池不能毁,而且小儿有理道:“天下之有人绕城走,哪有城让人的道理?”孩子毕竟是孩子,哄一哄可能就好了。但这个孩子极具思辨头脑,一句话问得孔子哑口无言,但又心生喜欢:“好一个聪慧小儿!”因为喜欢这个孩子,孔子让子路绕“城”而走。子路肯定不乐意,抱怨着扶孔子上车:“您慢些,夫子。”为什么非要设置子路扶孔子上车这一动作呢,其实是为了垫出“您慢些,夫子”这句话。一声“夫子”引起了项橐的注意,忙问对方是否就是孔夫子。对方答是,项橐作为孩子的好胜心就来了,非要让孔子回答他三个问题,如果能回答上来,他就要拜孔子为师,而且让出道路;如果答不上来,孔子就要拜他为师。而让人意外的是,孔子笑着同意了。写到这里,刚刚进入核心事件的第一层面,重点就是接下来的问和答了。

小戏最喜机巧有趣。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和一个远近有名的夫子要比高下,本身就很有趣,但处理的机巧并非易事。既然项橐要问三个问题,前两个的问题剧本中采用了用唱问答的方式,一问一答,反复两次,第三个问题如果再用这种方式,就显得乏味无趣,所以剧作上做了另外的构思。现在先说说这前两次的问答,首先做到了内容的有趣。项橐唱问:“天上星辰有几多?地上五谷有几颗?人为三才不虚妄,眉毛几根可能说?”这种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现在我们可能能随口说出,但孔子作为一个夫子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去回答的,所以他老老实实地唱答到:“天上星辰罗盘布,五谷多如天上星,孔丘肉眼无诳语,目上之眉难数清。”所以这第一局,孔子输了。项橐自揭谜底:“一夜星辰天上缀,一茬五谷地上生,要问眉毛有多少,黑白两根伴此生。”孔子听闻之后是哈哈大笑,孩子的天真让他的烦忧顷刻间少了一半。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雷同,但更进一步,都是内容有趣,结局为孔子输。

第三个问题前面说了要另外构思,在剧情推进上要上一个台阶,要更深入、更靠近主题的表达了。剧中是怎么表现的呢?项橐正在苦思冥想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忽然下起雨来。三个人急忙避雨,正巧附近有个凉亭,三人就往凉亭奔去。就在奔的过程中,子路为孔子遮雨,孔子为项橐遮雨,全都小心翼翼、关爱有加,这让项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项橐说:“你们两个好生奇怪,不用衣袖为自己挡雨,反而为别人挡雨。”子路说道:“你懂什么?夫子常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家有像夫子一样的长辈,夫子家也有像你一般大的孙儿。”一席话说进了项橐的心里,也引起了夫子的忧愁: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大同世界何时能有啊!而此时的项橐却已不是要拽着问问题、比能耐的项橐了,他反过来安慰孔子:“我不知道夫子说的世界有多大,但听了夫子的话,我就会朝着夫子说的去做。如果人人都像我这样,夫子期盼的那天很快就能到来了。”项橐稚气的话语让孔子心生欣慰。三个人身置秋雨冷风,却心中温暖。他们甚至辨听到了大山之后的滔滔之声,孔子问这为何声?项橐答道:惊涛拍岸声。孔子大为感慨。这一小节稍作停留,写的是“听海”,听海的意蕴更胜看海的意蕴,用简单却充满诗意的问答来描摹这种意蕴。

到此为止,第三个问题还没有问出口,但都是在为第三个问题做铺垫。项橐终于问了第三个问题:什么比海还大?这个问题又把孔子问住了。项橐给出了答案:“是人心呀!我们心里能装下人、装下山、装下海,你说人心是不是比海大?”小孩的这番话,一语惊醒梦中人:“人心比海大,连海都能容下,怎能容不下一时愤懑、一时孤苦、一时凄冷呀?”继而唱道:“海纳百川心纳海,无意之言掀狂澜。心怀天下授仁礼,传道解惑谁敢拦。山路不通有彼岸,人生苦涩有回甘。漫漫长途有回转,周游天下笑百川!”接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要拜项橐为师。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人物的行为也有了自然的变化,“拜师”不仅具有了可信度,而且是一种情势的发展必然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拜师”写到这里,好似是写完了,但是对于表达这个戏的题旨来说还欠些许火候,意蕴还需延续、主题还需升华,整体的韵味还达不到,作为小戏来说如果能“再来一番”是最佳,看戏看到此处,观众会有期待,所以接下去的一个尾巴是至关重要的。结尾的走向会给这个戏的品质盖棺定论。

结尾写的是项橐遵守约定要让路,但孔子决定驱车折返。子路问:“夫子,我们日夜赶路,好不容易将临大海,这一场雨又让回路变得泥泞不堪,您当真要折返而去,不观海了?”孔子说:“前路泥泞,却是心之所至。心中之海,亦能容纳百川。难得有这浩浩涛声为伴,有这一路泥泞为友,还有这沥沥秋雨正如那不断的水钟,催促尔等向前而行。”子路问:“夫子,我们去往何处?”孔子答:“去往天下。”子路问:“投奔何人?”孔子答:“投奔天下人。”继而驱车赴卫,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项橐不懂,问孔子为何要去那个叫“天下”的地方。孔子远远答曰:“因我心中有一执念,朝闻道,夕死可矣。”正如同项橐的话让孔子顿悟一般,此时孔子的话让项橐顿悟了,他向着孔子离去的方向叩拜:“夫子在上,请受学生一拜!”空中传来众弟子拜师之声,声之宏大,如雷贯耳。

至此,全剧的故事才讲完,戏的主旨才得以完全凸显。写戏就像扒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写,让人看得清晰,有期盼,里面最好还要有一个意外的惊喜。

《孔子师项橐》这个小戏是我受山东省京剧院之邀而写的,从孔子的苦闷孤独写到豁然开朗,行文走向如同从一条幽径通向了浩瀚大海,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个小戏还是有独特性的。拙作一部,也不知赏析的如何,只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人生的逼仄之处听到不远处的海浪之声,并能找到那个“一路泥泞”却“心之所至”的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戏剧创作室)

猜你喜欢

小戏夫子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心通长宇,道贯广宙
小戏骨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