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贵妃醉酒》体会梅派做工戏的尺度把握

2020-11-30焦丽君

人文天下 2020年20期
关键词:梅派杨玉环贵妃

焦丽君

一、《贵妃醉酒》是梅派代表剧目中的翘楚

梅兰芳一生演出过多少个剧目,扮演过多少个角色,恐怕没人能准确地说出来。将梅先生演出过的不胜枚举的剧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归类,并找出其中的翘楚之作,应当也是不容易的事情,主要因为这种规则非常难以准确地制定。比如,经常可以想到的分类方法:按传统戏、时装戏、新编历史戏等题材来分类,但是,虽然不少时装戏属于梅先生的创新,但这些剧目往往并不是展现梅先生精湛艺术水准的代表作;按所饰角色行当分类,梅先生饰演过的角色,行当所属有过:青衣、花旦、刀马旦、闺门旦、花衫等,这样分类也有不妥,主要是因为这样的规则之下,一些被筛选出来的剧目不一定就是梅先生长时间经常演出的剧目,也就不可能是梅派的代表剧目;还有按梅先生艺术生涯过程中的时间段,将梅派剧目分类,也有不妥,如《宇宙锋》,是梅兰芳从青年起就一直演出的剧目,而且常演常新,而这样的剧目,竟是占大多数的……

相比之下,还是以梅派剧目中所体现的梅派艺术造诣为准绳,大家公认的代表作“梅八出”比较准确。“梅八出”是七出京剧和一出昆曲,分别是:京剧《霸王别姬》(饰演虞姬)、《贵妃醉酒》(饰演杨玉环)、《宇宙锋》(饰演赵艳容)、《凤还巢》(饰演程雪娥)、《生死恨》(饰演韩玉娘)、《抗金兵》(饰演梁红玉)、《穆桂英挂帅》(饰演穆桂英)、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饰演杜丽娘)。

这八出戏,是梅兰芳的代表作,艺术造诣高,最为观众称道,也是后人最多传习之作,后学者常演这些戏,总有新的体味。

如果还要在“梅八出”当中再选一出我最爱的剧目,我选《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这出戏,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这出戏最初更多表现杨玉环在醉酒状态下的妩媚妖娆,做工花哨,曾经被认为是一出“粉戏”。但是,梅先生是看到了这出戏对意境的“要求”,剧情简单极了,淡淡着笔,用意却深刻得很,给表演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梅兰芳修改、搬演这出戏,最初是有风险的,这出戏一直是“载歌载舞”的表演为特点,但因为要表现杨玉环的醉态,所以演出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容易做过了头,很容易把杨玉环演成一个醉眼迷离、扭捏作态的怨妇、荡妇的模样,那就完全失敗了。梅先生就是看到了这出戏的基础好,提高空间大,而且有了自己的创意想法,去芜存精,精准把握表演尺度,精细加工,终使这出戏成为体现梅派艺术做工戏精髓的代表剧目。

《贵妃醉酒》这出戏,学者很多。青年梅派演员,可以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并对梅派艺术核心特征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将此剧作为打牢梅派艺术的基础,迈向更进一步发展的剧目。反复习演体会这出戏,可以使梅派后学者深刻理解梅派唯美的艺术追求,理解那些技艺的应用,还有意境创造的分寸感。

二、做工戏的讲究,在于分寸的拿捏

意境美的创造,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的核心范畴。虽有“有意境者固然高,无意境者未必低”之说(袁行霈语),但意境美的追求,总还是戏曲最主要、最常见的审美追求。戏曲创造意境的手段,是程式化的表演。《贵妃醉酒》当中,梅先生的巧用程式化的形体身段,无一个动作没有生活和情态根据,向人们展示了杨玉环外形上的青春美貌,情感上的高贵骄傲,还有内心的脆弱痛苦。这样复杂的人物在舞台上的呈现是不仅让观众接受为真实,而且比真实更生动和多层次,所有这些,是靠了梅派艺术对做工戏的分寸尺度的把握。

《贵妃醉酒》一开始,杨玉环出场后,【四平调】唱腔是这出戏最重要的唱段,是这出戏所有的唱工所在。中间插着四句诗,表名,并交待前情。

前几句是“皓月当空,夜色多美好”的咏叹,还自比“奴似嫦娥离月宫”,杨玉环的青春美貌和此时骄傲、愉悦的情绪,以及充满期待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戏曲的环境意象创造最常用的办法是“景由口出”,配合形体动作。这段唱腔,描述了杨玉环走向百花亭的过程,途中的所见景物,都特别有寓意,唱词提及:玉石桥、鸳鸯、金色鲤鱼、鸿雁,百花亭,通过尺度得当的形体动作配合唱腔,一一引导观众身临其境,美好的夜色,所见的景物,都暗合着杨玉环此时的心情,形体动作显得雍容华贵,端庄沉稳。含蓄的唱词充满着言外之意,再配上并不张扬的形体身段表达人物此时的心情,端庄妩媚的贵妃形象就已经立住了。而所有这一切,为后面唐明皇爽约造成的杨玉环心情转变为失望和哀怨,埋下了欲抑先扬的伏笔。

当高、裴两个太监奏道:皇上“驾转西宫”的时候,杨玉环马上有吃惊、意外的神情,背供,暗自道:“啊呀且住,昨日圣上传旨,命我今日在百花亭摆宴,为何驾转西宫去了……且自由他。”这一段念白,也有层次的分别。昨天讲好,今日在百花亭摆驾,二人饮酒欢乐,此时却“驾转西宫”,杨玉环内心当然是非常不悦,但是,杨贵妃毕竟有着不同平凡的身份,内敛的性格、高贵的气质和素养,她绝对不能让身边的太监宫女看出自己内心的难过,但如果只是轻甩水袖,仅仅是一句“且自由他”,又不足以将此时杨贵妃的情绪表达充分,所以,紧接着又有了下面的道白:“想当初……万岁是何等的待你,何等爱你,到如今你(指唐明皇)一旦无情忘恩负义……”这种自我安慰和对唐明皇的埋怨就表达出来了,而且又跟上几句:“去也,去也,恼恨三郎竟把奴撇,撇得奴挨长夜。回宫,只落得冷冷清清回宫去也。”再加上这几句,杨玉环内心的痛苦就表达得很清楚,充分表现了杨玉环此时空虚、恼恨心情下的意兴阑珊,同时又很好的把握了分寸,适可而止。

如果我们试着着换一种演法:杨贵妃听到唐明皇“驾转西宫”,先是完全失望,唉声叹气,而后怒气冲冲,恼恨、埋怨、数落,而后一顿狂饮……那还是端庄美丽,表面强颜欢笑,内心孤独失落的杨玉环吗?

梅派的表演,多数是以唱工为主,多是由唱腔配合做工完成意境的构建。《贵妃醉酒》这出戏是做工大于唱工,是由做工配合道白完成对意境的构建,即完成所谓“超越台词走”,以得到“象外之象,言外之旨”。在这出戏的学演过程中,对做工戏的尺度把握,值得仔细琢磨。

三、特殊程式化表演,更显尺度得当

《贵妃醉酒》中的形体动作,是不是都是经典程式动作,时常有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动作是“含杯”和“杨玉环与太监、宫女一起,向左,向右倾倒”。

首先要讨论这两个动作的必要性和恰当性。

杨玉环在听到“驾转西宫”的消息,之后的饮酒肯定有“借酒销愁”的意味。失意、委屈,内心的愁苦难以明状,又不能畅快发泄,不觉饮酒已经过量。此时的表演,要把杨玉环满腹的心事表达出来,又要恰当地表现这位已是“醉美人”的贵妃的妩媚。简单分解一下“含杯”这个动作:弯腰,将酒杯含住,一个缓慢的鹞子翻身,杯中酒一饮而尽,这是一个舞蹈意味很强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杨玉环酒意渐浓以后身段动作——一个喝多了酒的人,举动失常,也是常有的事。

但这个动作的尺度的把握是否过大了呢?也不是。这个动作,是杨玉环连续饮酒,渐有酒意,露出醉态时候的动作,此时如果动作中规中矩,那才真是“端得太过了”。类似这样的表演,其实也很常见,《小宴》(《吕布戏貂蝉 》),吕布带酒之后,耍翎子调戏貂蝉的表演,不正是表现酒后快意,举动失常吗?

还有一个动作:高、裴二人看出楊玉环内心的愁苦,而且饮酒已经过量,二人自作聪明地说唐明皇来到百花亭,杨贵妃急忙站起,准备跪地接驾。此时的杨玉环饮酒已经酒意渐浓,身体开始晃动,这样的情况,观众是完全相信的,也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就表演杨玉环因醉酒东倒西歪,甚至跌倒在地,就没有美感了。梅先生的表演大约是这样的:头微微晃动,身体的摇摆轻而匀,体现出一定的头重脚轻的感觉,既醉意明显,又不失妩媚,分寸尺度实在是好。而这时,太监和众宫女上来搀扶贵妃,也是合情合理的,是必然的。如果是普通人,大家合力把她扶住,也并不是难事,但贵妃的身体,岂是太监宫女随便可以触碰的,更不可以大力推挤。大家只能是在保证贵妃不跌倒的前提下,力度合适地给予支撑,帮扶。这样的情况下,贵妃向左倾倒,大家就一起倒向左边,贵妃向右倾倒,大家就一起倒向右边。整个表演合情合理,又唯美真实。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两个动作舞蹈性太强,已经不是“正宗”的戏曲程式动作。其实也不然。戏曲程式化的动作,除了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成这个特征之外,还有,程式动作必然可以“一式多能”,“一种程式,万千性格”,只要在合适的情境之下,在其他的剧目或者片段中可以“拿来就用”。鹞子翻身再慢,也是程式化动作鹞子翻身,只是还要口含酒杯,这样的情境实在少见,所以少有化用;相互搀扶,一齐倾倒,也是表现醉酒的常用程式动作,虽然这次并列站在一起的人数多了一些,但这个程式动作,还是曾经在京剧现代戏《龙江颂》当中化用过。

小结

学演梅派代表剧目《贵妃醉酒》过程中,常见的情况是:老师反复地说,学生不断地改,常演常改,其实这个过程中,改的就是学生对尺度的把握。这个做工大于唱工的梅派代表剧目,动作的尺度把握和拿捏实在“吃功”,一不小心,就走向了表演意图的反面。但这个戏也真的是可以让梅派传人“开窍”的戏。

希望我本人和我的学生们,能够在学习和排练中懂得把握尺度这个关键,同时还必须做到学而不死,领会精髓,要演梅派贵妃,而不是演梅先生。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

猜你喜欢

梅派杨玉环贵妃
大红柿子
香尽空珊珊
“素面朝天”究竟是面对谁
大唐艳景中的女性幻象
快递先生与贵妃小姐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
论《太真外传》青衣唱腔创作的超越意识
梅葆玖先生病逝
不再贪一夜暴富养贵妃鸡年销800万元
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