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进展

2020-11-30曹义虎叶雯昕华崇新应文婷涂振华曹远东张宝明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5期

曹义虎 叶雯昕 华崇新 应文婷 涂振华 曹远东 张宝明

摘要:综述了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模式研究进展,以及典型模式创新,并提出亟待研究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A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新型复合立体农田生态系统和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实现了“减施农药化肥、减少面源污染”“提高产品品质、提升食品安全”“生产绿色有机产品、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的多重目标,发挥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生态环保”“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多重效应。因此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技术。

1  稻渔综合种养基础理论研究

朱泽闻等(2017)将稻渔综合种养定义为: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營、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刘其根等(2017)认为在稻渔综合种养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却还不能跟上快速推进的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此作者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系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探讨,提出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着眼点是食品安全,因此如果一种模式所选择的水产品种本身对水稻病害防治作用不够显著,那最好还再引入第三个元素来增加对病虫害的生态防治上,这样仍能符合稻渔综合种养的本意,但如果共生作用仅仅是体现在养分的循环利用方面,那么这种模式是不够理想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2]。赵静(2018)开展了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养殖对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各个试验处理组中华鳖和水稻生长性状研究发现:鳖稻共作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RM)和水稻单作施肥组(RMF)(P<0.05);鳖稻共作组中华鳖产量显著高于鳖单作组(TM)(P<0.05)。同时开展了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等研究,对养殖土壤、中华鳖肠道和粪便细菌菌群多样性差异的作用等研究,以及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各组份营养元素代谢流动的变化研究[3]。管勤壮(2018)开展了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活动对稻田环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虾共作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各处理组水体指标(氨氮、硝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氮、总磷)总体上均呈现出起始浓度高,其后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

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研究

2.1  技术模式探讨

昊明林等[5](2018)通过克氏原螯虾、水稻、鳜鱼共作模式,从经济、生态效益、农业风险评估角度探讨了生态种养融合技术。结果表明通过虾、水稻、鳜鱼共作,利润达到77125元/hm2,较水稻单作提高了10倍。认为该模式是对传统稻虾连作种养模式的突破,生态环保,能提质增效[5]。徐长春等(2018)提出要重点解决小龙虾疾病防控、长期稻虾共作对稻田土壤影响等产业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避免出现稻虾“一家独大”的局面,构建多品种、多模式、多层级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体系[6]。陈灿等(2017)提出要加强主推模式标准化养殖要求的技术参数分析与确定。如:稻—虾生态养殖不同投放模式下养殖容量的研究,不同放养方式(大小、密度等)下的饵料投放和转化效率等研究;鱼类(小龙虾) 的良种培育体系构建,包括育种的技术规范和亲本的选育措施[7]。

2.2  典型模式创新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呈现出从单纯“稻鱼共生”向稻、鱼、虾、蟹、贝、龟鳖、蛙等共生和轮作的多种模式发展的趋势,已逐步形成稻—蟹、 稻-虾、稻-龟鳖、稻-鱼、稻-贝、稻-蛙及综合类等7大类24种典型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各地区因地制宜,进一步本地化,区域特色明显,如打造渔业产业扶贫的南方丘陵稻渔综合种养“三江模式”、北方平原渔综合种养“盘锦模式”等[8]。江西创新集成并推广了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鳅和稻蛙等六大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渔、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亩均增收01600元以上,是单一种植水稻收益的3~6倍,每亩可减少化肥施用量30%以上、农药施用量40%以上[9]。2018年,江西投入稻渔综合种养扶贫资金2110万元,打造了都昌稻虾、余江稻鳖、彭泽稻虾等一批产业扶贫典型模式,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增收。据统计,全省有180余家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接3900余户贫困户,为他们带来稳定增收[10]。

2.3  配套技术开发

稻渔综合种养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技术有:配套水稻栽培技术、配套水产品养殖技术、配套种养茬口衔接技术、配套施肥技术、配套病虫草害防控技术、配套水质调控技术、配套田间工程技术、配套捕捞技术、配套质量控制技术等9个方面。如唐建军等研究发明了一种适用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11]。朱泽闻等研究制订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1]。唐洪等研究制订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稻田养鳖》[12]。

3  亟待研究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国内个别地区或从业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出现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过大、种养环境不达标、稻米产量偏低、产品抽检不合格等情况,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对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抓紧整改[15]。虽然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很快,但为了确保模式发展规范有序不走样,要加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化创新研究和配套关键技术开发,进一步明确稻渔综合种养在水稻最低产量、水产养殖沟坑面积占比、渔药饲料使用、稻渔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指标参数,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的标准化水平。有鉴于此,基于绿色生态的理论基础和协同高效的种养技术的内涵要求,要研究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是:一是研究解决目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化创新不够的问题。如江西已示范推广了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鳅和稻蛙等六大种养模式,但在稻渔协同种养、水稻病虫害生态防治、系统养分循环利用、稻渔空间生态位等生态理论和配套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开展相关模式水产动物的优化研究不够深入。目前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如创建稻蛙新模式,主要解决目前稻蛙种养分离、成蛙昼伏夜出、集中捕捉不易等关键技术问题;如创建稻虾新模式,主要解决目前虾田水质底泥易恶化、小龙虾病害多发等关键技术问题;如创建稻鱼新模式,主要解决目前鲤、鲫、草鱼等适宜稻田的大宗淡水鱼养殖比较效益不够高、农户发展稻鱼种养积极性不够高、特色主养鱼类品种单调、可供选择稻鱼模式不多等关键技术问题。二是研究解决目前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指导性不够完善的问题。国家农业农村部目前仅出台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1],但该标准中后续5个部分的稻虾、稻蟹、稻鳅、稻鲤、稻鳖等综合种养的具体技术规范未颁布,直至2020年4月1日,才进一步下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16]。目前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以上具体种养模式的技术规范。三是研究解决稻渔综合种养配套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不够的问题。2020年是养殖饲料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杀虫剂的第一年,但开展相关水产动物中草药饲料研制不够深入。另外在稻渔空间设计、模式水产动物规模繁育及养殖等配套关键技术方面研究不够深入。目前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研究开发以上新模式的配套饲料投喂技术、稻渔空间设计技术、不同品种放养密度、水质调控底泥改良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朱泽闻,李可心,陈欣,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S]. SC/T1135.1-2017.

[2]刘其根,罗衡.稻渔综合种养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主要模式[J].科学养鱼,2017,(07):21-23.

[3]赵静.鳖稻综合种养模式生态学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

[4]管勤壮.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活动对稻田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5]吴明林,崔凯,等.虾稻鳜共作生态种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4):62-64.

[6]徐长春,陈少愚.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浅析[J].中国水产,2018(10):52-54.

[7]陈灿,李绪孟,黄璜.洞庭湖区“稻渔”融合产业体系发展战略研究作物研究[J]. 2017,31(6):602-606.

[8]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J].中国水产,2019(1):20-26.

[9]中國新闻网.江西加快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助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OL]. 2019-05-31.

[10]人民网.今年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50万亩[OL]. 2019-06-01.

[11]唐建军,吴敏芳,陈欣,等.一种适用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P].国家知识产权局,ZL:201510187987.7.

[12]唐洪,魏震,魏文燕,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稻田养鳖[S].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51/T 2495-2018.

[13]三农网.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三年创建百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OL]. 2017-6-23.

[14]中国江西网.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00余万亩 位居全国第5位[OL].  2019-05-31.

[15]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Z].农办渔〔2019〕24号.2019-04-15.

[16]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Z].农办渔〔2020〕11号. 20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