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学习资源设计,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2020-11-30汪小莲易良斌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专题学习学习资源

汪小莲 易良斌

摘要:依据课标和主题的学习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学习资源,通过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方法剖析与提炼、能力训练与拓展、综合应用与创新四个学习环节的学习资源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选择性学习需求,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过程,实现举一反三稳基础、触类旁通明方法、以一当十强技能和知行合一富素养的数学学习目标。

关键词:学习资源;专题学习;方程与不等式

教师在设计学习资源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体系构建顺序,合理设置学习进程,确保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同时,依据数学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知识要素的不同特点,分解学习目标,解析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表现,设计丰富的“重关联、重发现、重创新、重化归”的学习活动,全面落实“四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避免因“赶进度、加难度”而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和学习负担加重现象的发生。

易良斌老师在《中学数学研究与引领》一书中提出了“五例—四解—七环”的学习创新设计,为数学专题学习设计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本文以“方程与不等式”专题为例,借鉴“五例—四解—七环”阐述学习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目标定位

(一)知识技能

1.会从定义上判断方程(组)的类型,并能研究分式方程的增根情况。

2.掌握解方程(組)的解法,理解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解方程组的实质是“消元降次”“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3.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掌握数字系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理解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会求特殊解集。

4.掌握列方程(组)、列不等式(组)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数学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建模、转化思想。通过对方程不等式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2.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体验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种方法,发展创新意识。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态度

1.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内容分析

(一)专题知识结构(由学生根据课本学习线索画出思维导图、结构框图)

(二)高频考点分析

通多对全国近五年中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本专题的主要考点有方程的解,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增根,分式方程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特殊解,不等式(组)的应用。中考中对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的考查基本以客观题形式呈现,解答题中偶尔有解方程(组)、不等式组或应用题出现,要求相对比较低。

(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为培养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的能力,综合运用以上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是运用方程思想与不等式(组)找到解决综合问题的突破口。

三、学习资源设计

(一)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举一反三稳基础

1.例题引导

以下例题旨在把方程(组)、不等式(组)的考点用习题的形式进行罗列,属于基础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

圆圆的解答过程是否有错误?如果有错误,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分析:此题的考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正确掌握解方程的步骤是解题关键。此题的整个解题流程给了大家解一元一次方程程序的范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时,要乘遍每一项,不能漏乘。而得出方程的解后,要有检验的良好习惯,此题得出的解其实也是一个反例。

分析:此题的考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正确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是解题关键。此题可以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等多条途径解决,是一题多法的范例,题干也给了大家一元二次方程感官上的正例。

正确的解答过程如下:(篇幅所限,详细解答过程略)

分析:此题的考点是不等式组的解法,正确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此题首先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用法则(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题无解)或数轴(数形结合思想)两条途径解决,是数形结合解不等式组的范例,题干也给了大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感官上的正例。

例4.(2017广东)学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到图书馆整理一批新进的图书,若男生每人整理30本,女生每人整理20本,共能整理680本;若男生每人整理50本,女生每人整理40本,共能整理1240本。求男生、女生志愿者各有多少人?

分析:此题的考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设男生志愿者有x人,女生志愿者有y人,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此题给了大家列方程(组)、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范例,也给了大家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正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议大家先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讨,寻找解决此题过程中具有等量关系的反例和正例,寻找是否有解决此题的特例、是否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错例。

2.学习建议

对于一个数学定义、原理、事实、公式、法则、定理、问题等,我们常常可以从范例、正例、特例、反例、错例五个不同的视角去举例,这样能够让我们系统地去理解、完整地去把握、规范地去应用这些知识。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触类旁通明方法

1.例题引导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根据法则或数轴求出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即此不等式组的解集,最后根据要求,利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求出正确答案。

解法: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采用法则或数轴解决数学问题。

解释:此题的考点是求不等式组的特殊解,在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是掌握和应用。从近五年杭州中考来看,杭州对于不等式组的要求相对较低,属于较容易的类型,尤其是出现在解答题中是比较少的。此种类型的题目易错点一个在于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需要改变方向,还有一个在于求最大负整数解时负数大小比较的漏洞,建议利用数轴辅助求最大负整数解,正确率会提高不少。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个新概念,将陌生的运算符号转换为熟悉的运算符号,第一小题根据新定义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之可得;第二小题根据新定义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可得。

解法:多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实数的运算。

解释:此题的考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两个考点都不难,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平时注重数学知识的生长力,培养对新问题的转换能力,达到碰到新问题可以化归和关联。

(2)归纳:若x取任意实数,x2+1与2x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说明理由。

解析:此題的考点是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给了大家一条代数式大小比较的路径,可以根据特例得到经验,从特殊到一般得到结论,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得到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解法:求代数式的值,有理数大小比较,完全平方公式,配方法等。

解释:此题考查了配方法的应用,利用完全平方非负数的性质是解题关键,经历代数式比较大小的一般路径,体验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解题策略。

例8.(2020扬州)阅读感悟:

有些关于方程组的问题,欲求的结果不是每一个未知数的值,而是关于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值,如以下问题:

已知实数x、y满足 3x-y=5 ①,2x+3y=7 ②,求  x-4y和7x+5y的值。

解答本题的常规思路是将①②两式联立组成方程组,解得x、y的值再代入欲求值的代数式得到答案。常规思路运算量比较大。其实,仔细观察两个方程未知数的系数之间的关系,本题还可以通过适当变形整体求得代数式的值,如由①-②可得 x-4y=-2,由①+②×2  可得7x+5y=19。这样的解题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思想”。

解决问题:

(2)某班级组织活动购买小奖品,买20支铅笔、3块橡皮、2本日记本共需32元,买39支铅笔、5块橡皮、3本日记本共需58元,则购买5支铅笔、5块橡皮、5本日记本共需多少元?

(3)对于实数x、y,定义新运算:x*y=ax+ by+c,其中a、b、c是常数,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已知  3*5=15,4*7=28  ,那么1*1=  _______。

即可求得x-y,①+②即可求得x+y的值;(2)设每支铅笔x元,每块橡皮y元,每本日记本z元,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根据(1)中的“整体思想”,即可求解;(3)根据x*y=ax+by+c,可得3*5=3a+5b+c=15,4*7=4a+7b+c=28,1*1=a+b+c,根据“整体思想”,即可求得a+b+c的值。

解法:解方程组的方法有消元法、整体法;利用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理解新定义。

解释:不少学生依然会利用解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消元法来解决此题。从解本题的背后,我们发现利用“整体思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魅力所在。数感和直观能力对孩子们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仔细观察两个方程未知数的系数之间的关系,本题可以通过适当的变形,整体求得代数式的值,引入新运算,根据新定义、结合“整体观”求代数式的值。

2.学习建议

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我们建议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解答、解析、解法、解释。解答就是我们想方设法把答案弄出来,是解析的基础;解析就是将解答的步骤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均有明确目的的阶段,然后将每个阶段最优化,是解法的立脚点;解法是解析的拓展,一题多法,将数学题目读厚,达到做一道题、练一类题、解决一框知识点的目的,是解释的积累过程;解释是最神秘的阶段,当我们掌握了很多解法以后,去整合它们,万法归一,将题读薄。不同的人悟道的方式大不相同,但最后都能找到相同之处。

(三)能力训练和拓展:以一当十强技能

1.基础演练

精心编写配套练习题,从全国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自主招生试题、竞赛试题中精选5~8个题目,其中选择、填空3~5题,解答2~3题。题组后面附上参考答案和解题提示。(限于篇幅,选题及解析略)

2.学习建议

建议在完成这些问题的时候,关注用“五例”学习法去理解这些数学问题,用“四解”训练法去分析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参考课本导航,进一步思考;也可以和同伴合作,进行智慧的碰撞;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写下一些数学日记,积累更多的数学解题经验,那样你会更优秀。

(四)综合应用与创新:知行合一富素养

1.问题提出

问题: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2.七环引领

第一环:分析问题,寻找联系。

(1)由于k为此方程的一个实数根,故把k代入原方程,即可得到关于k的一元二次方程。①把k=m代入关于k的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②由于k为原方程的非零实数根,故把方程两边同时除以k,便可得到关于y与m的关系式。

(2)先求出根的判别式,再根据m的取值范围讨论△的取值即可。

第二环:尝试建模,探究问题。

根据第一环的分析,(1)根据方程根的定义建立“代入法”解题模型和根据题意建立相关函数模型;(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和根的判别式△的取值的相关模型。

第三环:求解问题,策略解决。

根据一环的分析和二环的探究,可以得出如下解题方案(解题过程略)。

第四环:检验结果,反思问题。

对该问题的解决结果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其他途径或是否可以另辟蹊径。例如,针对第二小题:

∵ 该函数的图象为抛物线,开口向下,与y轴正半轴相交,

∴ 该抛物线必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 当

解法三: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关的问题往往可以借助于二次函数图象解决,数形结合使问题简化。

第五环:交流评价,提升价值。

反思众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模型,通过和同伴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解题思路,寻找最佳的方法,记住:符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第六环:引申推广,类比迁移。

解决问题后,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进行推广,建立模型,增强辐射能力。

模型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和根的判别式△的取值有关的基本模型。

模型2:二次函数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数形结合模型。

模型3:用函数模型考虑根的判别式△符号,进而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结合模型。

第七环:拓展应用,创新问题。

将此问题进一步拓展,创新问题。例如,将原题中的条件“一元二次”去掉,拓展为如下情况:

已知关于x的方程(m-2)x2-(m-1)x+m=0(其中m为实数)

(1)请取两个特殊的m的值代入,得到两个不同类型的方程,并求这两个方程的解。

(2)若y=(m-2)x2-(m-1)x,请证明无论m取任意实数,函数图象都经过两个定点。

3.学习建议

这个板块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解决。对于综合数学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尝试“七环”探究法,将数学问题紧密联系生活问题。我们按照“分析问题,寻找联系—尝试建模,探究问题—求解问题,策略解决—检验结果,反思问题—交流评价,提升价值—引申推广,类比迁移—拓展应用,创新问题”七个环节,探索出一条良好的解决路径。“七环”探究法的应用,可以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叹。

四、学习设计反思

(一)进一步认清学习设计的教学意义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已有的知识,而是为了进入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就要以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方式,把人类已有的实践成果转化为自身将来参与社会实践的能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甚至学习知识本身都是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并认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深刻地去理解、领会、评判、体验、感受“活”的、“动”起来的知识,理解知识最初发现时人们面对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的思维方式、思考过程,理解知识发现者可能有的情感,判断评价知识的价值。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知识才可能通过学生的主动操作活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进一步认清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

学习内容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必先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教学材料,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也就是说,学习材料所蕴含的不只是通常所说的知识,也有知识背后的情境、情感、情绪、价值观、思想过程、思维方式等。而学习内容只是学生深度操作、加工教学材料之后获得、体会、掌握了的东西而已。因此,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材料的转化就是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师对于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的认识水平就成为这一工作的关键。

(三)进一步认清学习引导的教学价值

教师的教学意识与能力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发生深度的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学习是相互成就的。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没有好的学习设计,不可能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样,在不断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学习设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也使教师成为成就自己、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教师。

(本文为浙江省易良斌名师工作室2020特色研究项目“2020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与解题策略选讲”的主要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护荣.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的探索 [J].中学教学参考,2018(09).

[2] 易良斌.中学数学教与学:研究与引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3] 康杰黃,炜刘洁.基础中见变化 情境中看发展:2019年中考概况与复习建议 [J] .中国数学教育,2020(1-2).

[4]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 [J].课程.教材.教法,2016(09).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专题学习学习资源
浅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大学生成才的移动学习软件应用调查研究
关于西藏高校党校创建专题学习网站的几点看法
运用多元智能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体会
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