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作模式的“民族认同”海报设计国际工作坊教学实践

2020-11-30李凤华

创意设计源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海报设计

摘 要 通过总结"民族认同"国际交流工作坊教学开展背景及实践过程,分析了整个工作坊的教学设计,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认知、引导、协同创作、合营四个教学模块,按照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结合资料整理、提炼、图形绘制、视觉表现等课题训练,完成了“中国认同”主题海报设计创作及展览。实践证明,基于协同创作模式的工作坊教学方式,在教学目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成果展示等方面均区别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的交流、互动和共同创作,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工作坊教学;民族认同;中国认同;海报设计

引用本文格式 李凤华.基于协同创作模式的“民族认同”海报设计国际工作坊教学实践[J].创意设计源,2020(5):73-77.

"Chinese Identity" Poster Design Performance——Taking "National Identit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Workshop Teaching as an Example

LI FENGhu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real applications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workshop, then analyzes its teaching design as well a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rough the four teaching modules, i.e., Cognition, guidance, collaborative creation, and joint venture, we completed the design, creation and exhibition of Chinese identity theme poster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law of learning cogni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ining for data sorting, refining, graphics drawing, and visual performance. It is proved that the collaborative creation-based teaching mod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 in teaching purpos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achievement display. The proposed teaching mode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co-cre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urther, it can also work a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ing workshop;national identity;Chinese identity;poster desig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级课题“民族认同视角下‘中国认同海报设计创作的几点思考”(项目编号:X19KY08)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坊背景

文化认同是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视角下的研究热点,也是本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从设计的角度思考文化和民族问题,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设计师的担当和使命。2019年11月我院与捷克三位专业教师共同举办“National Identity”“民族认同”国际工作坊,对“Chinese identity”(中国认同)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并形成海报设计作品。工作坊是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方式和实践教学模式, 是围绕某一主题,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从业背景,甚至不同民族的教师、学生、设计师组织在一起,通过讨论、实验、创意、表现、产品物化等手段,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一种课题教學、项目教学的有效方式 [1] 。

本次工作坊主要以实践创作为核心,参与人员共计40余人,其中捷克方有艺术学博士、设计学博士、艺术馆负责人共3人,我院参与指导教师2人,其余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教学全程配备专业翻译人员。

二、协同式创作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协同实践创作是指师生在创作过程中共同进行,教师以指导身份参与实践创作,合力完成设计作品。整个课程的开展大概分为四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工作坊开始,先由捷克教师对本次工作坊主题进行阐述,讲解在欧洲文化背景下“民族认同”的艺术设计展示;第二阶段将参与成员进行分组,一般2~3人一组,由中、捷两方教师启发和引导同学们从几个方面对民族认同的内涵进行思考;第三阶段师生协作共同进行实践创作,针对不同的创意点进行讨论及辅导;第四阶段形成设计作品并进行展览。针对四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设定相对具体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引导方式。四个阶段是逐一进行,环环相扣的,需要师生之间紧密配合,各阶段相互衔接,才能如期完成工作坊任务。

(一)认知教学——主题阐述

认知教学主要是理论讲解,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由于此次课程主讲教师来自国外,针对我院学生群体的教学需要专业翻译,这个过程需要2~3天左右时间,从陌生到相互了解、认识的磨合过程。这个阶段,教师主要围绕"National Identity"(民族认同)主题,以捷克关于"民族认同"的设计(20世纪初)为例进行解析,着重讲解捷克艺术家独立民族立场的艺术体现及立体主义在设计作品中的传承,让学生了解工作坊开设的目的,为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

“National Identity”意为“民族认同”,也可以理解为民族身份、民族特质、民族特性等,指的是一个民族固有的历史或者文化的特征,也可以指某个阶段或时期受外来力量的影响和冲击而展现出的民族化的东西。在欧洲,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带有明显的民族认同的色彩。图1海报采用鹰和狮子的形象,用“now, or never!”强有力的文字语言,象征捷克斯洛伐克面对强权勇于反抗的不畏精神。图2海报则是采用捷克国旗的颜色(白、蓝、红),表达反战及追求自由的诉求。两幅海报都采用了本國民族艺术中的典型形象,表达了艺术家对战争的态度及民族的认同。

除此之外,立体风格样式的应用也体现着民族风格的延续。受始于1908年法国绘画立体主义的影响,捷克发展形成了本土化立体主义,表现在建筑、装饰、家具、平面设计和等方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0-1914)捷克现代艺术的典型风格,体现着捷克艺术家对立体主义的思索,是世界立体主义风格本土化发展的最好诠释(见图3、4)。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导者威廉莫里斯认为:设计艺术不可能从政治、道德和宗教之中分离开来。捷克设计师的作品恰当的阐述了“民族认同”的主题,带有鲜明的捷克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强权及人文风情的特点,为学生下一步对于“中国认同”的海报设计创作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二)启发引导——“民族认同”视角下对"中国认同"海报设计的思考

此次工作坊创作主题设定为"Chinese identity"海报设计,意为中国认同、中国特质、中国特性、中国身份等的视觉表现,概念相对比较宽泛,意在启发学生对于"中国"概念的理解和表达。作为工作坊参与教师,笔者主要引导学生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表现中国认同的主题,从内容的角度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等[2]。实际上是庞杂而丰富的。这部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工作坊教学结果呈现的保障,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经师生讨论和梳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认同”进行立意: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化方面,也即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三是受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文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学生的设计方向提供意见指导。

(三)协同实践创作——立意选取及视觉表现

协同实践创作是工作坊教学的中心,在短时间内要完成对于中国文化的提炼及视觉表现,就需要全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设计作品。组员之间相互配合,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相互补充,共同成长,教师实时参与对学生的方案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从而高效、成功地完成设计塑造[3]。这部分工作是整个工作坊的重点与难点,视觉形象的塑造是对学生基本功的考验,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视觉表现即将立意转化为形式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独特创意点,寻找到"具象"与"抽象"、"物"与"精神"之间深层意义上的联系,并转化为可视、可知、可感的形式,结合现代招贴设计的手法进行视觉形象的重塑,构建最具表现力的视觉形象,而不仅仅是图形、色彩、形态等表层符号的堆砌。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化表达

首先是传统造物中形的运用,形是招贴设计中最直观、最具表现力的视觉语言,可以给人快速、深刻的体验,易于理解也更醒目。形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根据设计需要,一是将具象形态抽象为最内在的形式特点;二是对抽象形的意义的把握。中国传统造物中关于形的元素非常之多,比如传统建筑、器物、服饰等都具有典型的造型特征。如何对繁多的传统形态进行提炼和深度挖掘,赋予恰当的意义,是海报设计的关键,形与意的完美结合才是一张好的海报设计。

然后是色的运用,色彩是招贴设计中最吸引人的元素,文化中的色彩除了视觉审美需求以外,还受文化、风俗、地域环境等的制约和影响,它既是审美的又是观念的。中国文化中一些特定色彩的搭配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背后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如传统文化中与五行对应的青、红、黄、白、黑五色均有特定的文化属性。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色彩的文化属性,体现设计内涵。图5直接采用中国瓷器的典型形态,辅以红色背景,下面的文字“瓷”和“china”一语双关,即表现出瓷器的含义又引申出瓷都中国的概念,立意巧妙。

还有中国传统汉字、国画的运用。中国汉字自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历经几千年的形态变更,自身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有实用性汉字和观赏性书法汉字两类,前者主要作为信息传达使用,后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4]。汉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形式意味,体现出浓厚的中华传统美学特征,其在海报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设计画面(见图6)。

中国画是通过使用毛笔、软笔、墨汁等材料在宣纸或帛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是中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中国画的水墨融合,赋予水墨形式新的意义,不仅是形式的传承也是对中国认同主题的内涵诠释。教师引导学生从汉字结构与水墨融合上着手,进行画面的营造,表现出独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形式。

再有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但其表现形式却往往是隐形的,隐于日常生活与文化背后,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呈现就要把握隐形文化元素的视觉表现方法。隐形文化元素与现实对象有间接的关联性,需要找到某一概念从而进行衍变,视觉形象的呈现要能够传达出特定的文化意蕴,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而不仅仅是视觉识别。图7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孝道作为一种典型的精神性、隐形文化,在海报的视觉表现时可以从一些典故中去找寻入手点,比如二十四孝,它们是有内容有过程的故事,绘制线条流畅的母与子形象,辅以汉字"孝",营造出孝文化氛围,使观者感受到画面传达的丰富情感。

最后就是传统文化中显性形式与隐形文化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脱离某一固有形象,将显性形式与隐性形式相结合,以文化中的某一内容为中心进行设计创作,可以是形与意的结合,也可以是形与形的结合。协同式教学促使师生合作思考,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精髓,结合图形同构、翻转、分解、重组、解构等设计手法,将隐形文化元素的抽象意义映射到有着联系的形上,做到“解其意、取其精、延其神”,烘托心理联想的氛围,进而深化招贴设计的主题,这种设计手法具有隐喻性和启示性,表现手段更加高级[5]。

2.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视觉表现

中国是发展中的中国,中国文化也是发展中的文化,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突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主题创作,海报设计可以选择当代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跨海大桥、标志性建筑等作为元素,也可以选择中国制作、中国产品、中国网络等经济和民生发展方面作为元素,加以艺术化处理和加工,展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展現发展中的中国文化新面貌。

3.受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文化

世界各族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现象。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本身就具有包容并蓄的情怀,在外来文化对自身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传统节日、品牌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及时吸纳、整合其他文化中对自己有用的重要当代因子,展现出新的面貌。图8表现了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及融合的思考,其中作为中西方饮食器具的叉子与筷子的结合,是一种巧妙的图形同构表现手法;在盘子上一面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及装饰纹样,一面是代表西方的绘画及装饰,直观醒目的传达出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图9用传统回字纹与英文CHINA在形式上的结合。

(四)合营展现——艺术设计呈现与设计展览

合营展现是各组成员相互协助完成设计作品的制作,最后全员合力营造教学成果展览的过程,是工作坊区别于必修课程的地方,更强调学生的集体意识。设计展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也是工作坊课程结果的最终体现,本次工作坊共计完成海报作品六十多幅,从中挑选三十多幅进行展览。这个过程主要由中捷双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展板设计、展位布置、展品摆放、教学视频制作等,全方位展示工作坊过程。在展览营造的过程中,既提升了学生的展览、展示设计能力,又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6] 。

三、教学设计分析

(一)工作坊流程设计符合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

整个工作坊的教学设计是按照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进行的,从认知—启发—创作—展览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逐层深入进行。基于协同创作模式的教学使得师生双方均完整的参与到创作之中,师生有效配合和互助协作,从海报设计立意的探讨到后期视觉呈现,都完成得较为顺利,最后的展览效果如实反映了课程设计过程。

(二)工作坊主题突出,符合时代要求

经过与捷克三位老师十天的相处和交流,学生们了解到许多西方文化的内容,感受到了西方设计的文化属性,看到了中西方设计思维、设计态度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收获很多。来自捷克的三位教师在与同学们探讨交流的过程中,也更深入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通过制作同一主题不同方向的海报设计作品,既让师生共同参与了中国文化的梳理、提炼、重构过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视觉表现能力。

当然,通过最后的海报作品来看,中捷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捷克设计作品比较直接点题,善于运用文字、图形完成视觉画面,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而我们的学生则比较含蓄、委婉,寓意较好。工作坊中的优秀作品将由捷克教师带回在捷克布拉格艺术馆进行展览,这无形中也为欧洲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作品完成度较高,但形式不够丰富

因本次工作坊教师由中外教师组成,学生主要为我院本科学生,语言形式的不同使得整个团队需要专业翻译的介入,才能很好的完成交流和设计创作。但是,因语言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并未使双方在视觉画面的呈现及解读方面遇到障碍,反而更多的集中在海报的瞬间醒目性及版面形式的丰富性上,更纯粹地关注视觉画面本身。通过最后的展览看出,学生作品的完成度较高,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本次作品集中在静态平面上,对于海报形式的探索不够丰富,下一步可以尝试动态海报、立体海报以及手机交互页面等的设计。

(四)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深度不够

由于本次工作坊时间较短,师生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仓促的部分。一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笔者认为文化修养是海报设计背后看不见的功夫,但却在海报设计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作品可以看出学生的文化素养偏弱,很难深层次挖掘,部分内容浮于表面;二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表现不够,应下功夫仔细研究予以表现。

结语

新时空境遇下"中国文化传承与道的延续应该由知识精英的担当转化为大众的共同责任。"而“民族认同”视角下的“中国认同”主题海报设计正是将中国文化向海内外大众传播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通过工作坊的主题探讨与设计实践,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学习他人立足自身发挥专业优势,促进设计创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基于协同实践创作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工作坊中不同立场、身份的人参与思考、探讨和相互交流,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文中部分图示来自捷克教师Viktor课件,海报设计示例来自于16级视觉传达设计(印刷)1、2班同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

[1]董占军,乔凯.设计艺术类专业工作坊教学的特点及过程[J].创意与设计,2016(2):36-44.

[2]颜炳罡.中国文化特质及其“转化创新”的方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7(8) :10-17.

[3]夏伟.基于夯筑工艺的生土材料表现与建造——以西安美术学院“夯筑营”工作坊教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9(9):20-21.

[4]何磊.汉字形态图形化设计的视觉表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7,27(9):117-120.

[5]彭雅莉,徐伶俐,胡晓涛,王先昌.湛江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海洋文化符号构建分析[J].包装工程,2018,39(2):60-65.

[6]李洪海,孙宇驰,杨晓曦.设计工作坊教学中的团队合作研究[J].设计,2019(11):114-116.

李凤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海报设计
2020年“世界读书日”国际公益海报设计展
曲国先 蔡丽娟 海报设计作品选登
海报设计作品四幅
塑食2 海报设计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张馨月等
民族旅游与民族认同:互动与建构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