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百科知识语义观下的词义构建

2020-11-30金婉

考试与评价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认知

【摘 要】 认知语言学对于词义的认识,不同于传统语法的“词典意义”。其基本观点是百科知识语义观。本文结合Taylor的百科语义观,通过分析具体的词义构建实例,梳理总结其观点为以下三方面:(1)词义划分;(2)语义灵活性;(3)语义激活。以期为认识词义做出一些贡献,并提出可能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百科知识语义观  认知  词义构建

一、认知语法的语义观

(一)理论概述

认知语言学家提倡的语义观是百科知识语义观,也就是不应该区分词汇的语义知识和语用知识的语义观,这对于人们对词汇的概念构建是有一些积极作用的。事实上,认知语法的核心就是语义研究,认为语义也就是人的概念化,是人类关于世界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说,既有知识可以影响,甚至是决定人类的认知。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语义是一种包含百科知识的意义。国外影响较大的百科知识理论有Fillmore(1982)的语义框架理论、Lakoff(1987)的理论认知模型和Langacker(1987)的认知域理论及Evans(2009)的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等等。与之相比,国内的相关文献十分不足,主要有黄月华和邓跃平(2012)关于百科语义观的综述,以及王红卫(2010)在百科语义观下对词汇教学的探讨。目前,除了Taylor以外的国内外学者,鲜少对百科语义观有比较好的梳理。

(二)意义

词汇是构成人们概念认知的基本单位。从婴儿咿呀学语时的单一词汇,到幼儿时期的成串词语,直至儿童时期的成句表达,反映的是一个人不仅在词汇上的由少到多,而且是由孩童时期到成人时期在心理机制上的成熟。百科知识语义观强调认知层面的分类化、范畴化,这有助于认识人类本身,对语言这一人脑特有的产物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语义的理解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生活中的表词达意,还是正确理解他人的话语,或是读懂文件指令都离不开对语义的正确把握。百科知识语义观有助于研究和分析语义在认知层面的构建,有利于全面的认识词义,更好的表词达意。

二、Taylor的百科知识语义观

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认知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John Taylor在其著作《认知语法》的第十章,对意义进行过一次详细的讨论。重点论述了语义研究的三条途径即:侧面、基体和语义域。这三者的关系就如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就构成了这个概念表征的侧面,直角构成了这个概念的感知背景和基础,而平面空间这一直角三角形所存在的广泛区域就构成了这个概念的一个广义的背景知识结构。Taylor认为基于这三个途径,可以更好地在脑中构建出一个词汇的概念。在百科知识语义理论部分,Taylor进一步指出,概念表征和图式,并不能够完整的揭露一个词或词组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人类大脑中储存的大量百科背景知识还会对词义的浮现与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词义的构建需要发挥百科知识的作用。

三、百科语义观与词义的表征与构建

由于百科知识对于词义的浮现与构建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总结百科语义观的观点十分必要。笔者经总结发现,百科语义观的代表人物Taylor在词义构建观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义的划分

1. 词汇是认知的基本单位。传统语法的观点是,下定义就是给出一个单词的全部词典意义。然而,词典意义也会受篇幅或者是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不能全部展现出来。因此,历史上的语言学家对于词义的划分方式是有分歧的。有些语言学家认为,给一个单词的定义不光包括词典意义,还应该包括所有与单词有关的用法。而与之相对的语言学家则认为,单词的定义应该就是关于单词最直接、最能被广泛接受的常见用法。总之,有些语言学家认为应该区分语义知识和语用知识,而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区分这两者。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语义层面的,什么样的知识又是语用层面的呢?某些语言学家认为,只要涉及到词义的简单、抽象概念就是语义知识,而只要涉及到具体的、复杂的,跟语言的使用有关的就叫语用知识。显然笔者在这里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Taylor等语言学家提倡的百科语义观,不区分词汇的语义知识和语用知识,并且十分注重既有知识的作用。

2. 语义分析实例

Taylor等语言学家的百科知识语义观不仅符合认知语法的语法规律,也从实际的语义分析上有了一定的效果。例如,Taylor提到一个典例:香蕉。如果割裂了它在南美洲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的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香蕉共和国”这个词的准确意义。从语义层面看,它反映的是与香蕉有关的概念,但是由香蕉如何组成一个共和国使人感到迷惑。

再比如一个例子:星星。从词典意义上,星星只是一个会发光的天体。关于它的全部用法上,通常也是被当做一个名词,也就是至少是被当做一个实物来对待。然而在例句,“她是一个星星”中,星星这个单词就不是它本身的意义。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和对“星星”这个单词在特定场合被赋予的隐含义,就不能正确理解这个单词在这句话中的意义。可能会造成以下的错误理解:“她长得很像一颗星星”,或者“她是一个星星一样的人物”。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理解要么行不通,要么很奇怪。前者是因为人和星星在外观上根本没有可比性。后者尽管通过比喻,使人联想到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能像星星一样发光发亮。但是这种理解也不能导致对“她是一个星星”的正确理解。这也跟惯常用法有关。单就“星星”这个词,最常见的用法是理解为一个会发光的天体。当人们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人的品质像星星一样闪耀时,往往不会省略“像”、“好像”这些比喻词。即使在诗歌等富含隱喻义的地方,也会为了强调作为喻体的“星星”的独一无二,而省略掉“一颗”、“一个”等数量词。

上述例子契合了Taylor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可以基于一组由广泛的百科知识构成的语义域矩阵来描述一个词。但并不是每个语义域都处于语义的中心位置。只有一部分语义域是比较内在的,其他的语义域则处于概念的边缘位置,随语境的需要而调动。此外,偶然性的知识,给与一定的语境,也可以影响词的使用。“她是一个星星”这句话中的“星星”实际上是一种代号,是对某位男歌手的粉丝的一个称呼。缺少了这样的偶然知识,也就不能正确理解“她”的歌迷身份。

(二)语义灵活性

意义是与认知密不可分的,也就与心理学有着密切联系。在心理学范畴上,知识的表征就是指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由此,词义的表征就应该是词汇的背景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结合Taylor的观点,也就是一个词汇存在的广大背景知识。那么词义又是如何在人脑中构建起来的呢?

Taylor明确提出语义是具有灵活性的。他认为人们基于一组语义域知识,就能全面描述一个词。但是一个词的一组语义域在不同的语境下有所侧重。通常情况下,基于一个语义域才能确定这种情境下的词义,而不是把所有语义域知识叠加起来。因此,也就需要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从头脑中储存的知识里挑选出具体的某一语义域知识。笔者认为“激活语义域”的含义也就是人们从既有百科知识中去挑选的过程。

(三)语义激活

在词义的灵活性中,Taylor认为这种灵活性促使人们有选择的去调动语义域知识,从而达到一个正确的理解效果。其中就举了很多例子,以形容词和名次的复合搭配为主。这是由于在形容词和名词的复合结构中,这一结构的概念比较复杂,它并非是形容词和名词意义的叠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是由形容词来修饰名词这个中心语。相反,Taylor等学者认为在这个复合结构中,形容词和名词各自都有一个复杂的语义结构,而它们的复杂交流就构成了人们的概念构建。

(1) “beautiful dancer”這个短语,按传统语法理解,它就是指一个漂亮的舞者,“beautiful”修饰的只是“dancer”这个实体。但认知语法认为,“beautiful”所具有的语义结构还能修饰“dancer”这个实体参与的过程,即跳舞。那么这个短语就可以理解为“曼丽的舞姿”。Taylor更倾向于后者,认为形容词修饰的应该是名词的特性或名词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它这个实体本身。

(2) “a possible solution”。这个短语不同于前面的“beautiful dancer”,这里的“solution”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动作过程中,具有未实施性。所以“possible”修饰的只是解决一个问题的众多方法中的一个。修饰的是选择的这个办法,而并非传统语法所认为的可能使用到的方法。像这样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还有很多很多,在具体的概念构建时不仅仅要看具体的语境,还需要去分析形容词和名词这两个复杂的语义结构产生的交流。认知语法对词义的表征、构建提供了不一样的感觉和全新的启示,这是不同于传统语法的值得探究的一点。

结语

总之,语义域背景知识与人们的日常交流息息相关,对词义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语义的理解,首先需要具备表征和图式,但最终取决于具体的语义域知识的挑选和激活。此外,以Taylor为代表的百科知识语义观,改变了传统语法中词典意义的划分,不对语用知识和语义知识加以区分,使得既有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对于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些观点也对其他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争论,例如一词多义现象和近义词等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能的分析视角。

参考文献

[1] Evans, V.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in LCCM Theory ”[A]. In V. Evans and S. Pourcel (eds). 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9.

[2] Fillmore, C. J. Towards a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spatial deixis[A]. In Jarvella and Klein (eds),Speech, Place & Action: Studies in Dexis and Related Topics[C]. Chichester: JohnWiley, 1982. 31-59.

[3]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7.

[4] Langacker, R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M]. Vol. 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 Taylor, J. (2nd edition) .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995.

[6] 黄月华,邓跃平.论认知语言学百科知识语义观[J]. 求索,2012(8): 177-178.

[7] 王红卫. 百科知识语义观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 124-126+135.

[8] 魏田田. 基于百科知识语义观的英语阅读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142-143.

作者简介:金婉(1995.8—),女,湖北黄冈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