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管理系统移动式与非移动式应用行为对比研究*
2020-11-30王珍李青翁克山
王珍 李青 翁克山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习管理系统的应用在高校已非常普及。现今大部分的学习管理系统均能同时支持移动式和非移动式应用。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在两种应用模式下的学习行为进行对比,发现其存在差异。研究发现,虽然学习管理系统的移动式应用已成主导模式,但是从整体来看,非移动式用户的应用行为更加频繁,而移动式应用仅在同课程学习紧密相关、直接影响到课程成绩或强调时效性的应用行为方面与非移动式应用差异不大。最后,文章依此提出了旨在促进学习管理系统移动式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管理系统;移动式应用行为;非移动式应用行为;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1-0056-05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现今高等教育领域,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LMS)已经“如笔和课本一样,其使用是教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在高校的应用非常普遍。早期的LMS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端的非移动应用模式。如今,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数字素养的提升以及学习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LMS移动式应用相对非移动应用呈后来居上之势。近年来一些广受欢迎的如云班课、雨课堂等LMS甚至以移动端应用为主,兼有计算机网页端应用。LMS移动式的广泛应用引起了许多用户和学者的关注。本研究旨在借助LMS移动式与非移动式应用行为的对比,从中发现移动式应用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LMS应用模式研究简述
现有LMS应用呈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非移动式和基于移动终端与无线网络的移动式并存的状态。传统的非移动式应用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主要功能是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2]更多的是支持学生单向访问,缺乏充分的交互性,忽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和建构过程,[3]难以支持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学生多元化的发展。[4]
相比非移动应用模式的计算终端,移动应用终端有着许多无法取代的优点。相对于电脑,移动设备更加经济便宜。在移动式LMS的辅助下,学习可以随处发生,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电子移动设备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流和协作的方式,学生可在这些协作交流中进行知识的构建。
过去十几年里,关于LMS移动式应用的研究在迅速增加。在对LMS移动式应用的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等技术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LMS移动式应用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建议。[5][6][7]同时,较早期的研究已经提出,LMS移动式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8]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监控能力,[9]也可以辅助提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10]
然而,对LMS移动式应用接受情况的研究显示,虽然移动式应用在用户中有一定的接受度,但要达到积极和显著影响效果还面临一定的挑战。[11]已经有研究开始对比两种应用模式的应用行为,如两种应用模式分别更容易促进哪些行为的发生[12]以及两种应用模式下协作行为的差异[13],但在辅助教学方面这两者所导致的具体行为的差异以及教师如何更有效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利用LMS移动式应用仍然需要进行更加具体和深入的探讨。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以在线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大学生在使用LMS时偏好非移動式应用还是移动式应用?
(2)两种应用模式存在怎样的应用行为差异?
(3)如何更好地利用LMS移动应用模式来促进教学?
2.研究对象与使用的学习平台
本研究的受试为海南省某本科院校六个大学英语教学班级的学生,答题总人数为238人,剔除答题时间明显偏离预测答卷时间以及连续选择某一固定答案的问卷后,最终取得223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占93.7%。这223名学生的年龄均在18至22岁之间,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35%和65%。学生全部配备智能手机,且超过86%的学生有四年以上的网络使用经历。所有的学生均有过使用LMS的经验,且每周使用LMS三次以上的用户达到61.88%的比例。这些情况表明了大规模实施LMS移动式应用的可能性。
受试使用的LMS是某外语出版社为大学英语开发的Unipus系统。该平台集教、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可同时支持非移动式和移动式的使用,即用户可选择在计算机上登录网页或者在手机上用客户端登录使用。
3.研究工具
(1)研究工具的制作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调研工具由“人口信息学”、“移动技术与学习平台使用经历”和“Unipus平台的使用情况”三个部分构成。移动技术与学习平台使用经历的部分题项内容由具有丰富网络教学经验以及有语言文学和科研背景的教师参照相关研究设计而成。[14][15][16]第三部分为受试对该平台的具体使用情况,采用李克特等级量表,对每个项目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级,共五个等级,从非常经常实施到从来不实施。根据该LMS提供的功能以及学生的具体使用情况,将学生的应用行为分五个类别来描述,包括获取资源、监管学习活动、促进互动、提供资讯和获取技术支持,并依据每种类别下的具体应用行为设计出具体的问项。最终每个类别下产生4~6个问项,总数26个。(见表1)
(2)研究工具的检验
初始问卷设计完成后,交由三位具有丰富的教育技术、语言文学和教育学研究背景的教授或副教授进行内容的审阅和改进,并实施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检验。研究以内部一致性系数作为指标,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内在信度的测量。基于22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信度显示问卷等级量表中五个行为类别的Cronbach alpha系数分别为0.896、0.898、0.891、0.910、0.888,等级量表的整体内在信度系数达到了0.959,体现出问卷内部良好的一致性。同时,研究对问卷的五个类别之间相关性的分析也显示了类别之间均具有比较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0.492至0.776之间。(见表2)
接下来,研究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以回答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
四、研究发现
1.LMS应用模式偏好
表3的数据描述了学生平时经常登录Unipus系统的模式。经常使用非移动登录端和移动登录端登录该平台的人数分别为40和183,更多的学生倾向于使用移动端登录该LMS,直观地说明移动式应用已成为了主导模式。然而,即使是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已经覆盖整个学校的今天,仍然有部分学生偏好使用非移动端登录学习平台,说明基于计算机的传统网络学习模式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2.应用行为差异
表4数据显示,不同LMS应用模式在获取资源、促进互动、提供资讯、技术支持4个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水平分别达到P<.01、P<.05、P<.05和P<.001,但在监管学习活动这一类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还能看到采用非移动应用模式的用户在4类学习活动上比采用移动应用模式的用户具有更频繁的应用行为倾向。上述发现表明不同LMS应用模式在应用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更具体地看到两种应用模式的具体行为差异,研究对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四个类别下的具体行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表5的数据显示,在获取资源这一类别下,采用非移动应用模式的学生在了解热门课程、获取推送的外语学习资源和课程介绍方面有更频繁的应用行为;而对于其他的几种行为,如获取教程中字词解释、课文翻译、例句、课后习题与答案、听力材料和口语测评,获取教师上传的补充学习资源这些方面两种应用模式导致的结果并无显著差异。相对来说,没有显著差异的这些学习行为与课程更直接相关,而且讲究及时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教程的时候,可能需要及时地查看字词解释或课文翻译,通过手机端来进行比较便捷。
在促进互动这一类别里,非移动用户在同学间交流和与同学一起完成作业方面行为更加频繁。但在课堂上投票和与教师交流这两项中,并无显著差异。相对来说,后两项活动更强调时效性。
在提供资讯这一类别里,获取关于课程学习和有关系统升级的通知这两项行为中,非移动式应用的用户行为更加频繁,而在获取有关个人学习轨迹、学习进度的通知,获取有关课程考试、赛事等通知方面,两种应用模式的行为差别不大。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后面这几种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及课程比较相关,学生可能会需要更及时地获取信息,因此非移动式应用没有太多的优势。
在技术支持这一类别里,非移动端的应用模式在全部四种行为里均具有优势。这几种行为和学习并不直接相关,更多涉及系统支持的问题,学生对其关注相对较少。
最后看一下两种应用模式并无显著差异的监管学习这一类行为。监管学习的活动包括查看新作业、测试提醒,完成个人的学习任务,实施在线测试,查看个人在线学习情况报告和在线测试成绩。这部分活动和学生的学习非常相关,比如完成个人任务、实施在线测试是课程当中学生必须要做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并且具有时效性。在这些行为中,两种应用模式并无显著差异。
五、研究结论和启示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方面:一是与学生课程十分相关的或者直接影响到学生成绩的学习行为,非移动式应用和移动式应用行为的差异并不大。二是对于比较强调即时性和紧迫性的学习行为,两种模式的应用差异也不大。而对于那些和课程相关性不太大或者不那么強调时效性和紧迫性的行为,非移动用户比移动用户的应用行为更加频繁。差异最显著的几项如了解热门课程、获取推送的外语学习资源、向客服中心寻求支持和对系统进行环境监测等行为,基本和现有课程学习不直接相关,也不需要马上进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的应用行为里,许多非移动式应用的学习行为比移动式应用学习行为更加频繁,但频繁的程度略有不同。综上所述,虽然大部分的大学生倾向于移动应用模式,但是,相对来说,基于计算机端的非移动式应用更能促进其应用行为的发生,所以还需要有更多的改进措施来提升移动式应用的效用。对此,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LMS的应用模式多元化。今后LMS仍需要开发支持多种模式的应用版本,即同时兼有计算机端和移动端的应用模式。传统的非移动式应用模式仍然具有移动式应用模式无法取代的优势。比如在做练习、测试和接受内容方面,通过非移动的计算机端实施往往比移动终端具有更高的舒适度、简便度和更低的技术复杂度。[17]而如果仅有非移动端没有移动端,则有可能因为不够便捷的原因造成平台的使用率低下。多种应用模式互相补充,让用户选择适合当下情况的模式,更能保证学习的效果。
二是转变教学理念以发挥移动式应用的优势。网络教育的发展背后是学习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习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情境主义的范式转变,[18]也在不断地促进网络学习模式的转变。移动学习所具有的交互性、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情境性的特征使一些特定的教学方式会更适合在教学实践当中采用移动式应用,比如强调交流互动的协作学习、注重情境创设的案例教学,以及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主题探究式的学习。[19]
三是根据移动应用模式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和内容。
一项针对大学生对移动设备使用情况的研究提出,在问到“手机适合哪些方面的移动学习”时,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移动学习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师生讨论以及课前预习等方面。[20]所以教师可以根据LMS移动式应用的特点,结合课程与学生的需求设计适合移动式应用的学习任务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并且,由于移动学习高度碎片化的特点使人们注意力容易打断,所以教师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也需要注意。比如应选择短小精悍、少输入且易于操作的内容,便于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而且要注意内容之间的逻辑性,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再者,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材料的质量也会显著影响学习者对学习平台的满意度。[21]
四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提供适当的培训,以减少学生在使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无线网络的速度和覆盖率也是影响LMS移动式应用的重要因素,学校或教学机构应该努力提升其硬件设施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和用户的体验度。
六、结语
学习管理系统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支撑,从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其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丰富和成熟,模式也趋向于多元化,越来越全面和深度地满足学习者、教师和教学研究者的需求。[18]虽然移动式学习管理系统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模式,但是它在有效利用率和接受度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数字素养的不断提升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学习管理系统仍会继续进化以更有效地辅助教学,并且仍需不断有相应的研究来追踪和对比其不同模式在教学当中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只关注了应用行为的对比,没有进一步查看不同模式下的应用行为对学习成效是否有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再深入探索这方面。
参考文献:
[1]特里·安德森,乔恩·德龙;肖俊洪译.社交网络与学习管理系统的融合[J].中国远程教育,2016(1):21-31.
[2]Phillips,R.Tools used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analysis of WebCT usage logs[EB/OL].http://www.ascilite.org/conferences/sydney06/proceeding/pdf_papers/p208.pdf.
[3]李华,龚艺,纪娟,谭明杰,方佳明.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4]徐振国,张冠文,石林,安晶.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内涵、核心要素及其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62-81.
[5]Gomes,N.,Lopes,S.,& Araújo,S.(2016).Mobile learning:a powerful tool for ubiquitous language learning.In A.Pareja-Lora,C.Calle-Martínez,&P. Rodríguez-Arancó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working with languages in the digital era (pp.189-199).Dublin:Research-publishing.net. http://dx.doi.org/10.14705/rpnet.2016.tislid2014.433.
[6]周亮,段渭军,杨严严.基于MAS和MOODLE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与关键技术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102-105.
[7]杨严严,李小聪,高敏.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7):93-96.
[8]Goh,T.,Kinshuk,D.Getting ready for mobile learning—adaptatio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2006(15):175-198.
[9]Chung,A.k.Development of a mobile platform(mobile embedded in LMS)to support self-regulated learning[D].Seoul:Ewha Womans University,2009.
[10]Lai A-F,Lai H-Y,Chuang W-H,et al.Developing a mobil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for outdoors nature science activities based on 5E learning cycl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Learning. Indonesia:Surya University,2015.
[11]Shin.W.S.,Kang,M. The Use of a Mobil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t an Online University and Its Effect 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Achievement [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15,16(3):110-130.
[12]M?觟dritscher,F.,Neumanm,G.,Brauer,C.Comparing LMS usage behavior of mobile and web users[R].12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Italy:Rome,2012.
[13]柳瑞雪,石長地,孙众.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协作学习效果比较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6(11):43-52.
[14]Abu-al-aish,A.,Love,S.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Acceptance of M-Learning: An Investi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3,14(5):82-107.
[15]Thomas,T.D.,Singh,H.L.,Gaffar,K.The utility of the UTAUT model in explaining mobile learning ado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Guya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CT,2013,9(3):71-85.
[16]Gumusoglu,E.K.,Akay,E.Measur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level of teachers by using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2017,5(4):378-394.
[17]Han,S & Han,I.Adoption of the Mobile Campus in Cyber University[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6):237-256.
[18]胡立如,张宝辉,周榕.从软件进化的视角看网络学习平台的演变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6(1):72-78.
[19]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8.
[20]李小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5(2):89-93.
[21]Tarigan,J.Factors influencing users satisfaction on eLearning systems[J]. Jurnal Manajemen dan Kewirausahaan,2011,13(2):177-188.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