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期间高校大规模在线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2020-11-30姚友明余鑫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11期
关键词:疫情期间在线教学高校

姚友明 余鑫

摘   要:疫情防控期间,为坚决阻击疫情蔓延,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延期开学。为落实教育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要求,在渝各高校都积极谋划组织实施线上教学活动,借助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开课,以应对疫情对高校开学造成的影响。文章以重庆各高校在疫情期间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情况入手,通过数据统计、情况调查和分析整理,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破解这些问题,建立在线教学可持续发展机制,提出具体思路。

关键词:疫情期间;区域内;高校;大规模;在线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1-0018-05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控制难度大,快速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延期开学。在这种大的疫情防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及相关服务企业都围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实施,积极展开应对。面对这一史无前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等教育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教学组织实施,如何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已建成的在线课程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近年来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成效的全面检验,是对大量已建成的在线课程能否有效支撑在线教学的全面考验,是对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素养提升的一次全面考核,规模之大、覆盖之广前所未有。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向好,一切看似将逐步恢复如常,但纵观国内外形势和专家研判,疫情发展有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积极乐观,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外疫情此起彼伏,外来输入性病例防控压力巨大,而且迁延时间较长,国内个别省市也有小面积爆发风险,这将对高校复学产生巨大的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可以预见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态必将长期存在。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教育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在此期间开展的区域内大规模在线教学的经验,客观分析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和应对,以利于不断提升在线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工作的改进。

一、当前区域内在线教学组织开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各省市都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以“慕课”(MOOC)“私播课”(SPOC)为主的线上课程建设理念被高校广泛应用[1],不断推动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传统高校课堂的变革,形成了大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线上教学实践探索,积累了门类齐全、花色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根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目前全国各高校已有41000门课程上线,11.8亿人次参加了学习,36家大型公共课程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学习服务。疫情期间,教育部牵头还带动了110余家社会和高校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在线教学服务,上线课程、参与开课教师和学生数都明显大幅增加。为确保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有效组织,各地都加大引导力度,高校、师生及相关服务企业对线上教学积极参与,这不仅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建立,也为应对疫情而启动的全国高校大规模在线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育部、重庆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按照市教委工作要求,重庆各高校近年来都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推动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工作的落实,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2],打造优质在线课程,并搭建平台、推广应用和共建共享,有了大量基础和丰富成果。面对此次疫情,在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的同时,重庆各高校已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积累。为应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提供重要支撑保障,多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布局和融合应用发展积累的成果,也为此次危机中的快速反应和沉着应对奠定了重要基础[3]。

为便于总结和研究此次疫情期间重庆区域内各高校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学,笔者通过问卷系统持续收集各校的教学应用数据,并开展实施监测和分析。

1.区域内高校在线教学总体组织实施

按照教育部2月5日印發的《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教学工作的通知》,重庆各高校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采取了“政府引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学校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借助相关服务企业的支撑平台和资源,共同实施了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经统计,最早从2月17日,重庆就有34所高校启动线上教学,占全市普通高校的52.3%,到3月13日,全市65所普通高校都陆续开始线上教学,实施比例达到100%,其中本科26所、高职39所。4月初,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向好,区域内防控等级逐步降级,全市各高校又逐步开始谋划开学后线上教学转课堂教学衔接工作,近70%高校都做好了在线教学转课堂教学的预案,各项工作稳妥推进,形成“有预案不乱、有准备不慌、有事做心安”的良好局面。

2.在线课程的开课及教学应用

为应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课程资源需求,重庆市分两批统计并发布了《疫情防控期间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开课目录指引》,共遴选推荐了在疫情期间开课的589门优质高校在线课程,以国家、重庆市区域内近年来认定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校级优质课程为主。支持高校结合实际需要,借助已建成的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工具,组织开展本校的在线课程教学,开展线上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在线教学应用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4]。据统计,重庆各高校利用已建成的各类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支撑线上教学,2月中旬至3月上旬是各高校开课高峰期,3月23日全市达到峰值,开课最高达32963门次,其中引进外校课程15733门次,占比47.7%,自建课程17230门次,开设课程主要以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为主。图1为重庆高校开课数量曲线图。

3.高校师生参与线上教学情况

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在线教学安全有序,重庆早在2月初就率先建立“在线教学调查系统”,每周收集高校在线教学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和了解学校在线教学组织开展情况。据统计,从2月中旬开始进行线上教学后,各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普遍欢迎,有超过2.75万余名教师通过各类公共课程服务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線教学。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5万余人、技术支持人员1400余人。通过近2个月的数据监测,全市各高校参与在线学习学生人数达84.07万余人,占全市在校生人数的93.4%,部分年级学生因本学期计划安排实习或毕业(设计)论文,所以个别年级没有进行大量的网络选课。图2为重庆高校参与选课学生人数增长曲线图。

4.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服务

为保障线上教学期间的公共课程服务平台有效支撑,按照教育部、重庆市教委下发的推荐课程平台清单,进行了重点平台的应用覆盖监测。以“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其他8个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观测对象,疫情期间这些平台为各高校提供了在线课程开课服务快速通道,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多家教学服务平台及数字资源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还为重庆区域内各高校免费提供了最新数字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确保了各高校师生分散学习期间教学资源供给和学习工具支持[5]。据统计,为支撑学校线上教学组织实施,全市高校普遍选用2~3个公共课程服务平台进行开课,其中区域内利用率最高的依次是: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占82.81%)、超星尔雅(占79.69%)、智慧树(占78.13%)、中国大学MOOC(占73.44%)、其他公共服务平台(占68.75%)、智慧职教(占48.44%)、学堂在线(占41.54%),另外还有超三成高校利用自建的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辅助教学。图3为重庆各高校使用各类公共课程服务平台情况。

二、区域内在线教学开展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此次疫情突如其来,仓促间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还是相关服务企业都很难做到准备周全。在此次进行的区域内大规模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监测、调查、了解和学校反馈,笔者也总结和发现一些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质量管理还需加强

教学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之一。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实属特殊时期的应急之举,因时间仓促,很难快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针对高校在线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再加上专业不同、教法不同、信息化工具支撑教学手段不同等多种因素[6],导致教学主管部门一时间很难利用传统手段对大规模、分散式开展的线上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全面精准监管。个别学校起初对线上教学的质量考核也只是用传统课堂考核方式完成,还不适应新形式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督学检查、网络巡课和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教学质量管理。疫情给业务主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和反思,这种挑战和反思将不断推动高等教育革新现有的工作方式、方法。

2.线上教与学效果存在差异

(1)教师层面

由于此次各高校启动线上教学的准备时间紧迫,大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认识不够,线上授课经验不足,加之线上教学资源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专业所有教师的所有需求。让教师在短时间内自主准备线上教学条件、熟悉教学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完成线上辅导,其中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也将成倍增长,而大量增长的工作量在教师普遍关心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短时间里又缺乏充分的政策保障,这对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2)学生层面

对于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来讲,经过近两个月的分散式、半自主式在线学习,学习的激情和新鲜感随着时间增长有所消减。部分学生出现自觉性、主动性不够的现象,学生必须“自律”成为线上教学的基础,且为参与线上学习,部分学生还要额外承担一部分网络流量费用或线上学习硬件设备等工具的费用。有媒体报道,少数困难学生还因为家里条件不具备,网络信号差,需徒步一小时左右走到有网络信号的地方参加网上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公平性。

3.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明显不足

近几年,虽然在教育部和省市区域内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级和区域性精品课程,但相较于目前的巨大资源需求和缺口,明显感觉到资源不足,部分域外资源又缺乏引入渠道和共享机制,加之各高校层次、定位的不同,导致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随着国家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后出现的应用型高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其线上开展大规模教学的需求。

4.信息化手段支撑压力巨大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线上教学,是我国最集中的一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高并发、大流量给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支撑教学平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2020年2月初,全国刚大范围启动线上教学时,部分主流媒体也报道,国内多家网络运营商、知名在线课程平台出现拥堵,无法正常访问,部分学校线上教学一度无法开展。据调查和学校反馈,重庆区域内高校在使用部分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时,网络访问高峰期也拥堵严重,排队教学现象也十分突出,部分教学平台功能不成熟,也影响在线教学进行。另一方面,在此期间提供线上教学支撑的平台大多都是免费提供服务,这虽然体现了企业社会担当,但也直接影响了教学平台的可持续运行,相关服务企业收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持续运行压力巨大,不断改善功能和保障条件的动力明显不足,导致平台运行效率、安全和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

三、区域内线上教学应用的应对策略思考

此次全国大范围的线上教学组织实施,会对原有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形态起到重大影响和改变。一是改变了学校的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促使高校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发生了变化,高校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教学质量精准监控,通过扁平化管理实时对线上教学状况及质量进行掌握和科学评价,以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与原有课堂教学同质等效。二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促进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利用慕课、虚拟仿真等多种形式的资源组织在线教学,成为在线教学实施环节的组织者,并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对学生学习情况精确掌握,合理调整并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和进度,最大限度降低师生线上互动不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三是改变了学生的学。多元化、多维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线上学习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基础,更加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自律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四是改变了教育的形。“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优势进一步凸显,教学由线下集中变为线上分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推动机构职能职责、高校人员配置、校舍场地面积等形态发生变化。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和相关服务企业相互作用,未来将逐步构建起新的高等教育服务新生态。图4为未来线上教学生态示意图。

经此次线上大规模教学活动组织,多位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学者预测,未来高等教育现代化格局已实现重要转变。未来高等教育,将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多教师协同组织教学,跨学校协同共享,相关服务企业支撑的开放式、多元化高等教育环境。为满足持续发展的在线教学需求,结合此次疫情期间出现的突出问题,下一步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积极做好应对。

1.發挥区域内多方协同推进作用

此次疫情期间,在摆脱传统教室这个固定环境后,师生对教学资源、环境支撑和管理方式的需求千差万别。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高等学校中,教师、学生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为顺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发展趋势,区域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和相关服务企业应充分协调。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按照国家要求,积极完善顶层政策引导和机制完善,研究和制定适应未来在线教育发展的规范指引。二是高等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要认真研究在线教育发展趋势,主动适用新格局、新要求,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思路,跨区域、跨高校和跨行业开展合作,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三是师生要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可以预见未来线上线下教学的模式将长期存在,师生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教与学的新手段、新方法。四是鼓励相关企业多方参与。多渠道、多角度和灵活的教学资源供给和平台服务,将形成未来相关教育服务企业对学校教学的重要支撑,是营造线上教学可持续生态的重要一环。重庆多年来也积极开展这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2019年11月还专门挂牌成立了“重庆市高校在线课程资源中心”,就是为了在接下来的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支撑作用,凝聚学校和社会优势力量,继续加强资源建设、平台搭建、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确保线上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2.发挥信息化对高校在线教学支撑作用

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要借助“新基建”浪潮,全面加强社会和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遵循教育规律,满足教学需求,利用5G网络、AI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教学基础环境建设与信息技术融合。支撑学习者的泛在式学习,满足高带宽、大并发的学习需求,努力扩大网络基础设施覆盖面,缩小区域间、校际间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应用需求。二是优化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保障水平。需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目标和教育部有关要求,继续不断优化调整重庆课程公共平台建设和发展思路,主动对接国家高等教育线上教学发展大趋势、大格局,主动求变,找准定位,坚持“平台是支撑、学校是主体、资源是服务”原则,进一步研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利用平台覆盖优势、用户服务优势和资源共享优势,贯彻落实国家对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应用的要求,打通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及成果转换途径,发挥课程平台对未来高校在线教学的重要支撑作用。

3.加大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跨校应用力度

课程作为教学核心要素,在此次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资源不丰富、供给方式单一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开展,下一步需加强引导。一是引导广大高校课程团队教师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国家、区域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并利用课程平台引入丰富课程资源。各高校已建成的在线课程资源有效开展跨校共享应用,扩大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范围,提高课程资源使用效益。二是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要求,结合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充分做好未来几年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引导规划,探索围绕“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领域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途径,研究确定重点建设领域,明确建设任务。三是多渠道加大对优质课程跨校共享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相关领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助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4.深化在线教学管理,完善激励和监测机制

要根据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反映出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一是通过多方渠道支撑和鼓励高校,将在线教学教师以及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任课教师的线上教学计入教学任务。鼓励更多教师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不断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二是引导完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服务。提供线上教学数据监测及分析服务,建立完善的评估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积极性,不断完善在线课程教学应用质量监测机制,保障在线教学质量。三是持续推动和完善学分银行机制建立。通过课程跨校、跨区域应用,广泛开展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为学生通过多渠道的线上学习提供学分的认证、存储、累积或转换,打通校际“学分互认”通道,以不断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工作展望与发展

此次疫情期间开展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让相关各方着实经历了一次大考。也正是这次危机,让谋划多年的“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优势凸显,线上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融合教学全过程的时代已经来临。相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在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下,定能化危为机。通过认真总结和研究,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持续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好“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7],也有利于随时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冬梅.慕课(MOOC)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29):12-15.

[2]戴俊凯.地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 21(3):79-81.

[3]吴岩.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R].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

[4]梁家军.《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平台设计开发[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5.

[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在线课程资源中心切实保障高校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EB/OL].http://xxh.resource.edu.cn/news/1361.html.

[6]胡晓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39-43.

[7]江苏电大.开放的教育,新型的大学——改革创新进程中的江苏开放大学[J].江苏高教,2015(1):156-156.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高校
浅析抗“疫”期间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