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屋里的聪明人

2020-11-30

中欧商业评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拉威尔安然历程

最近一段时间,出版界的出书速度越来越追赶不上职场人群的造词速度。“工具人”“PUA”“内卷”“后浪”……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无一不透露出上班族们对于“职”和“场”无奈与消极的情绪。这似乎预示着一个新常态的到来——原本让管理者们自认为井然有序的组织范式,正在新的职场文化冲击与社会普适价值拷问下失去自信。更可怕的是,对此,组织专家们竟然集体哑然。

企业失重、组织失控、个体失落,在这个被每个人都称为VUCA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一部分人选择了草根创业,却发现成功只属于极少数的幸运儿;一部分人选择了逃离北上广,回乡后却发现问题并不出在北上广,而在于是否真正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也有一部分唐吉诃德式的勇士,始终相信“相信的力量”,始终如一地以大战风车般的热情,努力将虚拟的世界代入现实,不服输地对抗着周遭的一切……也许,上述场景对每个人来说都曾是选项,差别在于有些人去做了,而另一部分人并没有——所以,待在“屋里”,被“工具人”、被“PUA”、被“内卷”竟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物理学家将这样的现象解释为“熵增”。什么意思?简而言之,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大公司的组织架构会变得越来越臃肿,员工会变得日益官僚化,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下降……事物总是向着熵增演化,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适。而“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这也是只有少部分意志坚定的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少数坚持信念的企业家能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少数迎难而上的组织能够实现逆袭的原因。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宣布破产。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威尔在《纽约客》上批评安然的失败时曾指出:当人们习惯于以个人天生的才能为标尺时,“他们不会在投资者和公众面前站出来承认自己错了,他们宁愿选择撒谎”。

可见,一个没有勇气作出自我更正、自我迭代的公司是不可能长期发展的。个人亦如此。是选择顺应,还是对抗熵增,早已注定了多数人和多数组织的命运,这与文化无关,与普适价值亦无关。

在本期的焦点专题中,我们借由小米的“十年”,见证了一家企业对抗熵增的一段历程,从0到1的创业突围、5%硬件利润的市场倒逼、来自对手的资源争夺以及生态网络的价值主张……屡次破茧新生的历程中,始终负重前行的小米,选择的从来都不是随波逐流。以对抗倒逼生存,借危機重新激活自我的精神,适为企业负熵的代言。

猜你喜欢

拉威尔安然历程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安之若素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名师不收高徒
旋风小子
星星知我心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