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IP电影传播中的粉丝角色研究
2020-11-30徐航
徐航
摘要:音乐IP电影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电影类型,在粉丝经济的加持下成为电影市场中的一大赢家。但是,音乐IP电影目前存在恶意消费粉丝情感等消极现象,不利于其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将音乐IP电影传播中的粉丝角色分为造势者、盗猎者、消费者、安利者四类,认为制作方、宣传方需要在认识粉丝经济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影片制作与传播。
关键词:音乐IP电影 粉丝经济 社群 社交媒体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明确指出:“要打通音乐版权交易、音乐衍生产品等纵向产业链,连接音乐与影视、动漫、游戏等横向产业链,基本形成上下游相互呼应、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音乐产业综合体系”。随后,在IP电影热的助推下,以流行音乐作品为依托的音乐IP电影迅速发展,《栀子花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后来的我们》等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票房。而音乐IP电影得以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粉丝的支撑与推动。因此,笔者认为,音乐IP电影的生产要以粉丝情感为导向,传播要对接粉丝需求。在电影的宣传过程中,粉丝会自觉发挥能动性和利他性,扮演造势者、盗猎者、安利者、消费者等多重角色。
一、造势者:粉丝社群的双线应援
在社交媒体时代,粉丝会围绕明星或媒介文本形成不同的群体,粉丝社群变得更加多元,通常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在涉及明星的相关活动中,如影视作品的宣传活动以及品牌代言活动,他们会成为忠实的造势者,而应援就是最常见的造势手段。“应援”一词属于舶来品,一开始多用于体育领域,后随日韩偶像剧全球化的发展运用于娱乐界。简单来讲,应援就是粉丝为喜爱的明星加油助威,分为线下应援和线上应援。线下应援活动主要包括明星演唱会应援、食物应援、礼物应援、接机送机等,而线上应援活动主要包括为偶像投票、为偶像绘画、为偶像剪辑视频、为偶像发声等。粉丝为偶像的应援可以说是对偶像和偶像参演作品的一种自发宣传。例如,音乐IP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前就形成了“后来的我们吧”贴吧、“电影后来的我们”微博话题等粉丝群体,参与讨论的大多是刘若英、周冬雨、井柏然等明星的粉丝。在影片拍摄期间,这些社群粉丝还组织了相应的应援活动,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此外,在影片武汉见面会上,千人报告厅座无虚席,并齐唱刘若英的经典歌曲《后来》为影片应援,随后相关视频快速在各大社交媒体传播。
互联网的各个平台为粉丝的自我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粉丝会开始在各类社群上以音乐IP电影为核心自主分享偶像信息,共同解读电影文本,在多维互动中获得快感体验。无论是线上应援还是线下应援,都是通过社群组织的,粉丝间接参与音乐IP电影生产与造势活动,有效促进了粉丝与电影、粉丝与偶像的亲近感,为电影后续的广泛传播夯实了基础。最重要的是不同于文学类IP电影,音乐IP拥有更广泛的粉丝基础,粉丝在歌手明星和参演明星的双重情感感召下,能够产生更为明显的应援效应。
二、盗猎者:集体狂欢式的文本拓展
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作者亨利·詹金斯提出“粉丝是积极挪用文本,并以不同的目的重读文本的读者,他们会把观看电视的经历转化为一种复杂的参与式文化”。对音乐IP电影来讲,粉丝会对电影相关的片花、海报、歌曲等进行编辑再创作,形成新的传播文本,这就属于典型的“盗猎”行为。简单来讲,就是粉丝针对电影相关内容制作的混剪视频、动态图、表情包、同人漫画、美术作品等,能够有效丰富电影的传播文本,扩大电影传播的影响范围。
粉丝通过消费行为表达自己对作品和偶像的忠诚,通过对电影内容的二次创作,不遗余力地进行电影宣传,这种完全基于热爱的脑力消耗也是粉丝实现自我认同、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对音乐IP电影的“盗猎”,挖掘最具价值、最受瞩目的素材元素,创作出更多基于电影的优质原创内容,从而得到社群内部、外部受众的认可,既能够充分满足盗猎者个性化的情感诉求,又能够满足电影传播多元化文本的需求。以《后来的我们》为例,在知名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上,有粉丝剪辑制作了一个时长7分多钟的名为《〈后来的我们〉经典独白剪辑——多年之后我们拥有了一切,却没有了我们》的视频,播放量达3.7万;还有许多粉丝将电影中的经典画面制作成表情包,广泛流传于各大社交平台。同样取得不俗成绩的影片《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在电影上映后都出现了同名同人小说、同人漫画等基于电影内容的二次创作,如冯早早《同桌的你》同人漫画,其中既有同桌情谊的追忆,也有对成年同桌的疑问,可以视为对原电影和音乐的文本延伸,在无形中为影片《同桌的你》进行了宣传。
可以说,粉丝在对音乐IP电影的盗猎行为中,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倾注极大的创造力,不仅是对原有影片进行细节上的延伸挖掘,更是进行颠覆式的叙事重构,有效拓展了电影的传播文本。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粉丝盗猎者的角色,更多是一种粉丝们的集体狂欢,在狂欢的过程中,他们也成为电影传播的直接参与者,借助相关的传播技术与平台产生辐射效应,最终达到强化电影传播效果的目的。
三、消费者:花样买单的票房强动力
被改编为音乐IP电影的音乐曲目,基本都是拥有庞大受众基数的时代经典,如《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后来》等,电影尚未上映就会受到广泛关注。再加上这些经典歌曲对于当代的消费主力“80后”“90后”来讲,充满着青春追忆和情怀,所以,有的电影可能剧情一般,但是共同的追忆和情怀也会使观众自发消费,这可能也是为何音乐IP电影票房能够轻松过亿,但豆瓣评分却整体不高的原因。正如高晓松所言:“众多的歌迷在积累20年之后就全部转化为电影票房动力了。”
很多时候,粉丝都通过积极性、创造性的消费进行自我价值的建构与实现,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偶像明星花费金钱,借此表达忠诚。对于音乐IP电影来讲,其背后庞大的受众群体就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粉丝群体。当电影上映后,他们通过组团观影、包场观影、花式观影等极具个性的“花样消费”,或支持经典歌曲,或支持明星歌手,或支持偶像演员等,不仅为电影票房提供了强劲动力,而且为电影传播拓展了空间层次。例如,何炅基于自己的成名曲《栀子花开》导演的同名电影上映之后,何炅、李易峰等明星的粉丝团体,纷纷举办包场观影活动,专门制作并发放电影明信片、卡片等相关纪念品,有效增强了观影的趣味性,同时为电影宣传制造了许多“噱头”。还有粉丝在观影的时候,选择特定位置组成特定字母,如李易峰名字首字母“LYF”,然后拍照分享到社交媒體,或者粉丝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晒票根”活动,这种自发的活动兼具消费性和宣传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房。《栀子花开》票房达到3.79亿,《后来的我们》票房更是创下了13.6亿的奇迹,这些都离不开粉丝的消费。影片的制作方也深谙此点,并有意迎合粉丝的这种趣味,鼓励粉丝进行花样观影,同样以《后来的我们》为例,在电影上映后,就在官方微博发布粉丝花样观影的图片或视频,通过刻意渲染制造花样观影的潮流。同时,刘若英也会为组团观影的粉丝送去视频问候,这进一步激发了粉丝的消费热情,而这些都是票房大卖的重要原因。
四、安利者:社交媒体时代的“粉推经济”
“安利”一词属于网络用语,具有推销、推广、分享的意思。对于音乐IP电影来讲,粉丝会利用社交平台发布与电影相关的信息。例如,转发偶像明星的动态,表达自己对电影的想法、看法,通过引发朋友或其他受众的关注达到线上推广的目的。粉丝还会通过现实中的人际传播进行电影宣传,鼓励朋友、亲人观看,而这种自发的安利行为,无疑是音乐IP电影实现深广传播的重要助力。尤其是以“95后”“00”为代表的新生代“粉丝”,更愿意在社交平台上去追星,打榜签到、超话讨论、微博互动等都成为常态化的追星方式。由此可见,当前粉丝经济已经由以往的“仰望模式”转向了“粉推模式”,即粉丝的安利推广已经成为粉丝经济的核心支撑。就音乐IP电影来讲,粉丝越是喜爱歌手或音乐作品,就会越关注音乐IP电影。偶像明星的动态、信息都会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满足,而他们在交流互动中也会获得来自社群内部的认同。在这种情感机制下,微博“后援团”的转发会自然带动粉丝小群组的转发,随后会影响到个体粉丝的转发。尽管只是简单的转发行为,但在多层级的“几何爆炸”下,每一次转发安利无形中都是对音乐IP电影的宣传推广,进而形成极具号召力的口碑传播效应。
除了微博外,微信是目前粉丝安利的另一大平台,不同于微博多层级的人际传播,微信的安利具有非常强的煽动性。当粉丝转发有关音乐IP电影的相关公众号文章到朋友圈时,朋友圈好友对影片兴趣可能不是很足,但出于对朋友动态的关注,也会打开链接了解相关信息,或通过实际观看进行验证,这样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最重要的是,在微信平台上,粉丝会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讨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有关音乐IP电影的信息,而这种内在柔性的传播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可有效转化边缘受众,提高电影传播渗透力。
五、结语
音乐IP电影的发展拥有比较强大的市场潜能,电影制作方、宣传方要全面了解粉丝在电影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挖掘释放粉丝的角色效能,进而增强电影传播的深广性、延展性,为实现电影票房大卖而夯实基础。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音乐IP电影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维护好粉丝角色的同时,避免过度消费粉丝,为粉丝制作生产优质内容,不辜负粉丝的期望与情怀。如2018年吴克群导演的《为你写诗》,因影片质量太差,粉丝并不买单,最终口碑、票房“双扑街”,这应该引起音乐IP电影界的足够重視与反思。如何在维护好粉丝应援者、盗猎者、消费者和安利者的身份,通过优质内容满足受众多元需求的基础上,增进与受众的多维互动、品牌贴合,是未来音乐IP电影产业整体效益生成的关键。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戈,张亦弛.内容、场景与用户有机结合的抖音营销传播[J].传媒,2019(15).
[2]李黎丹.深入“关系”“场景”,拓展传播版图[J].青年记者,2019(09).
[3]周妍,张文祥.移动互联网下的传播变革及其社会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9(02).
[4]国秋华,程夏.移动互联时代品牌传播的场景革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