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对期刊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0-11-30

传媒 2020年8期
关键词:期刊转型内容

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任委员 杨树弘:疫情给全国期刊业带来的变化,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高品质的社会对高品质期刊全媒体内容的需求态势正在全方位洗牌中强化,甚至倍加渴求的态势没有改变;疫情顛覆的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耕作”方式;契机在“求变”。疫情之下,全国期刊业要“化危为机”:一方面要抓住提升品质内容机会;另一方面要抓住履行社会责任机会。另外要把握期刊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势:在不断提升端网微等期刊新媒体产品及时有效性的同时,夯实传统期刊的典藏价值基石。深化改革,营造期刊全媒体发展有力的、切合实际的人才、政策支撑;不断塑造期刊产品知识化、趋势化含金量“动能”,期刊产品传播移动终端化适应度决定期刊价值生命活力;不断探索期刊产品在线知识服务(有偿使用)有效解决方案;打造期刊全媒体及时、有效、全方位互动的持续创新的实现机制。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陈实:疫情带给期刊业的变化有些是显性的,比如,采编、排版、印刷、物流、零售、线下活动等环节不能正常进行,增加了各方面的成本;同时,受整体环境影响,期刊业原本呈下滑趋势的经营业务也势必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期刊业要“化危为机”,首先要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理念,加大优质内容产出。期刊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期刊内容作为书籍出版和网络碎片化信息之间的阅读供给,要进一步将传统的专业采编优势和内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策划采集、编辑出版、传播推介等各个环节,进行高品质输出。此外,面对传统期刊的发行压力,要顺应数字化变革,用互联网运营思维做好期刊线上发行,精准发行定位、创新发行技术、优化发行渠道、升级发行服务,实现“内容产品化、产品品牌化、品牌产业链化”,不断适应新业态、新挑战,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传媒》杂志主编 杨驰原:新冠疫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具体到期刊业,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市场化期刊的主营业务影响巨大。在已经持续两个多月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市场化期刊的零售和广告大受影响,使本来就举步维艰的主营业务雪上加霜。二是对学术类期刊的采编工作影响很大。学术会议交流停止了,使采访、组稿只能在线上进行。居家办公给编辑流程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期刊的正常出版,甚至影响了出版质量。新冠疫情给期刊业发展带来危机,期刊界同仁直面危机,“化危为机”,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是积极报道、研究新冠疫情,彰显了期刊的责任担当。二是促使期刊业加快融合转型步伐。疫情使期刊的传统经营和发展模式受到重挫,促使期刊业积极发力移动端,变被动为主动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金属加工杂志社社长、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栗延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期刊特别是行业期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疫情初期,“线下”模式被突然按下暂停键,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经营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工作模式来看,如果没有线上工作平台,无法快速启动“线上”模式实现远程办公,则运营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在疫情期间,我社迅速切换到“线上”模式,利用线上工作平台和管理系统组织员工协同工作,凭借强大的线上平台和传播力优势,组织策划了“抗击疫情,制造业在行动”专题,利用网站、微信、今日头条等广泛征稿,多角度报道,多平台分发,引导企业相互借鉴、共渡难关;同时,我社充分利用“金粉讲堂”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开设了抗疫公益直播系列课程和专题论坛。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线上模式已成为期刊业的主流模式,构建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内容传播和经营模式,不仅是当下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刘学明:疫情之后,市场类期刊怎么办?我觉得唯一的出路是转型。守是守不住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怎么转?这些年很多刊物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部分往线上转、往新媒体转,也有往线下转、往实体上转的,但探索者众,成功者少,真正能找到一条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转型路径的更是凤毛麟角。但不管怎么艰难,转型之路我们必须坚定的走下去,舍此别无他途。从湖北知音传媒集团近几年的探索来看,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不能脱离内容来谈转型,内容生产是传统期刊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所以还是要尽量做好内容,这是前提、基础;二是要尽量利用好纸刊多年来形成的品牌优势来帮助转型;三是要按照转型的要求,全面、深入地对组织构架、绩效考核、运行模式进行改革。

湖南时代邮刊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唐韶南:当下疫情给全国期刊业带来的显著变化,就是进一步坚定了期刊人做好内容的决心和信心,因为疫情当前,大众需要的是权威的、有独特视角的报道和信息,内容是永远的“王道”,是期刊的根和魂。与此同时,疫情催生了线上教育、云办公、智慧服务、公共管理等应用场景和新业态,疫情之后经济重回增长是一个长期课题,这些都对传统期刊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化危为机?《时代邮刊》的思考是:一是因势利导地开启以“全员转型”为关键词的“三次创业”,唯快不破,只争朝夕抓转型;二是强化“央企背景、品牌媒体、专业队伍”三个方面的思维,打造与同质企业相互竞争的比较优势;三是树立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要素、全功能转型的思想观念,形成“人人都是流量包,人人都是大IP”的意识和自觉行动;四是充分发挥“时代+”全媒体平台的功能效应,已形成规模效益的小程序开发、5G短视频红利、直播带货、微信公众号托管等方面业务,打造核心产品竞争力,丰富获客渠道,形成更大的规模效益。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湖南省期刊协会会长 任晓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一度停产、停工、停业、停市、停课,期刊面临着“策划了采访不了、编辑了印刷不了、印刷了投递不了”等诸多难题。可以说,疫情对期刊的影响是全方位、全流程的。但危机中有契机,挑战中有机遇:一是助推融合发展;二是强化主流引领;三是优化生产流程,改造升级传统的出版经营模式,优化流程,抢占新的跑道,跑出新的速度。下一步,我们将在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下功夫,加快融合发展,切实做到内容为王、移动优先,推动主力军挺进主阵地,进一步提升党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泽刚: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加速变化,对期刊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场大考,督促我们在应急状态下反思过往、审视现状。在这个特殊时期,各行业停工歇业,纸质期刊无法正常出版,却加速提升了期刊新媒体的成长,许多期刊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出了大量文字类深度报道和其他形式的内容产品,以“立体传播”方式在抗疫全程发出了响亮的期刊强音。在疫情期间,信息泛滥,谣言四起,百姓难辨真伪。一批期刊记者深入一线,以专业和真实视角作出深度精准报道,起到了定海神针之功效。直观来看,疫情对期刊业最直接的冲击是广告下降、发行受阻、回款减速、经营困难,但这些只是短期和浅层冲击。从长远来看,甚至可能对期刊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带来深刻变化。期刊兼有媒体和出版之长,基于内容生产的功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技术趋势、深耕专业领域、适当跨界融合,用多元定制化服务重塑业态,增强资源“变现”能力,是期刊业化危为机的道路之一。

(本期微观点内容由“期刊强国”微信公众号提供,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期刊转型内容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期刊审稿进度表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