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道名邨东莲花

2020-11-30吕巧

大理文化 2020年11期
关键词:美食街马帮莲花

吕巧

五月的天空,飘起了绵绵细雨。可喜的是,这绵绵细雨一下就是数天,这对于旱了很久的村庄来说,无疑如降甘霖。大春的秧田早就干得裂开了嘴,这下喝足了水,绿得精神。

东莲花村,也因这场及时雨,变成了一幅水墨丹青。

东莲花村,始建于明代中叶,位于大理州巍山县永建镇。距离大理市28公里,仅三十多分钟的车程。东莲花村地处红河源头瓜江东畔,历史上因水丰地肥,广种莲藕,每逢夏秋成片莲花点缀着村庄,而得名“东莲花村”。

走进东莲花村,沿着青石板路,向北去往东莲花美食街,向东沿纵深方向步入村子中心。进入村子的主路,不远处就是东莲花村的清真寺。其实踏上入村的青石板路,便可透过绿油油的香樟树叶看到清真寺大门飞檐翘角,建筑秀美。

东莲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全村有314户均为回族。清真寺位于村子中心,建筑别具一格,以大门为中轴,依次是宣礼楼、朝真大殿。东莲花村的清真寺始建于清初,经光绪、民国及1987年重修并扩建。位于大门后、朝真殿前的宣礼楼为四重檐歇山顶建筑,檐下雕有五彩如意斗拱,层层叠叠,翼角飞翘,巍峨秀丽。宣礼楼挂有一牌匾:“古道名邨。”穿过宣礼楼,便是朝真大殿。建筑以中式为主,加入了伊斯兰文化元素,平开11间,气势非凡。整个清真寺在雨雾中,更显庄重和肃穆。

东莲花传统建筑除了清真寺以外,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28座,其中角楼有5座。成片的古民居建筑群构成了形态丰富、和谐完整的穆斯林古村风貌。这些较有年代感的建筑让整座村庄显得与众不同,历史赋予它故事和沧桑,耐人寻味。

在这些古建筑中,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当属民国三十年建成的融汉文化、农耕文化、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马家大院”。

民国年间,东莲花村的马帮运输已负盛名。以大马锅头马如骥为首的7只马帮共有350多匹骡马,来往于内地及东南亚诸国,互通有无,驮运经商。在那马帮兴起的年间,东莲花村家家养马,户户经商,村内马帮云集,来往商旅如织,经济繁荣,一度被喻為“小上海”。2012建成的马帮文化展览馆,集中展示浓郁的马帮文化及保存完整的马帮文化遗迹。马帮文化成为东莲花历史文化名村中最具浓墨重彩和独有魅力的一笔,而大马锅头马如骥就是一个重要的传奇人物。马家大院的主人马如骥1897年出生在蒙化县永济乡东莲花村伊斯兰世家,他的事迹至今仍为乡里称道。马锅头建盖的以马如清、马如骐大院为代表的5座碉楼以及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窜阁楼等式样的古民居建筑群给东莲花村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往日的繁荣依稀可见。建筑不仅整体结构恢弘大气,细节的精美随处可见。院中的古井井栏四周雕刻美丽的折枝花卉;连马厩后墙墙砖上,也刻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诗句,就更别说正厅、正房、厢房的雕梁画栋、诗词风雅。历经岁月侵蚀,院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精心装饰的门楣还是匠心独具的花窗,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气魄和独有的魅力。在马如骥大院的二楼,那藻井漂亮的彩绘至今依然清晰:“三文笔”“ 阿文学校”“ 鸡足山庄严塔”“上海街景”。特别是彩绘“上海街景”,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年十里洋场上海滩的风华,还体现了马帮商人的开放胸襟和开阔眼界,体现了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听东莲花的老者说起马如骥其人,为村庄振兴、民族团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极大的贡献。富甲一方的马如骥为人厚道、乐善好施,兴办教育,任乡官期间,为民除匪,太平天下。筑堤防洪,个人出巨资抗灾救灾……马如骥从政期间,广结商、政、军要人和各地巨商为挚交,为蒙化县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走南闯北,经商贸易疏通了各道关卡,为当时蒙化成为滇西地区物资转运集散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今保存下来的马如骥户所建马帮、物资库房宅院,一连十间三层连体大马厩就是当时马帮、商人曾经活跃于此的最好证明。古道名邨东莲花,能有今天的富饶和安宁,与乡官马如骥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

老人还说,马家大院曾是中共永建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的所在地。我想也许正是这样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明里暗里保护了马家大院。

因为前人的极力保护,今天的我们才得以了解历史曾赋予这里的许多往事。因为保存完整,东莲花村200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获得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命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

撇开这些头衔的光环,我眼中的东莲花村,以它特有的魅力,宁静和清幽,彰显它有别于其他村庄。这种特有魅力,不仅仅是来自于静态的组成,不仅仅是那些设计精巧的古建筑群,也不仅仅是许许多多的人文故事和历史沉淀的动态构件,而是它那种像一张老照片一样的存在,让人倍加珍惜。从航拍图来看,东莲花村闾阎扑地,瓦楞一色,村庄风光秀美,一草一木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往事。

雨中的村庄显得特别宁静,村民们的房屋虽没有古院落那样的风格,却也多是传统的木质结构,条件好一点的,建成青砖青瓦,在雕花的工艺上狠下功夫,细节之处尽显奢华。也有低矮的房屋和破旧的土墙。记得小时候家里盖房子,父亲用草段拌在泥里跎成土基,再将晾干的土基一块一块垒成墙,刷上草段泥浆便了事。如今即便是乡村也少见那样的土墙,但在东莲花村,刷了草段泥浆的墙还很多。无论是豪门大户还是小门小户,都一样的整洁。门前屋后充分利用每一块空地,种花、种菜。

经雨水冲刷的青石板路一尘不染,道路两旁的香樟树叶子葱绿,两旁的水沟里流淌着涓涓细流。

来到东莲花,美食街是不容错过的。“偰氏面片”是这里极受大众欢迎的美食之一,面馆位于美食街的西边,是美食街的头牌。今年因受疫情影响,美食街略显冷清,但来品尝“偰氏面片”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偰氏面片”隔壁是烤全羊的餐馆,对面有清真傣味饭店、清真私房菜馆……单位的同事轮流请吃饭,把这里有特点的美食吃了个遍。平时下乡驻村工作极辛苦,大家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通过这样的方式,美食弱化了工作的枯燥,也加深了同事间的情感交流。大家都一致认可这里所经营的各式美食,不仅极具清真饮食代表性,在用料、选材和加工上,也秉承了伊斯兰教义诚信待人的性格。正因为食材好,用心做,才足以成就一份美食。

雨天的美食街,少了一些烟火味,多了些雅致和清新。伏案久了,我喜欢离开办公桌来美食街的亭子里坐一会,听这里假山叠石冲击下来的水声,偶有水花溅到脸上,深深地吸一口带着水汽的空气,感觉身体轻松许多。亭子爬满了紫藤,花开的时候,一串一串地垂下来,漂亮极了。花谢了,夏天来了,青葱的树叶为歇息的人们挡住炙热的阳光,投下一片荫凉。东莲花美食街的设计,可见是用了心的。建筑虽是新建,却也秉承东莲花村的古朴风貌,全部为青砖青瓦,木门木窗。美食街中心设计有旧式亭台阁楼,飞檐翘角,造型优美。

走出村子,眼前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水田已被秧苗的葱绿所覆盖,沟渠流水潺潺。沿着沟渠逆流而上,水流的源头是一座秀美的大水塘。水塘四周的垂柳倒映在烟雨中的池塘里,风吹柳动,水波迭起,雨下的水塘和远处的村庄蒙蒙如罩,犹如伊斯兰少女脸上的面纱,若隐若现。如果说马帮文化为东莲花村抹上最具浓墨的一笔,那这水景则为东莲花村描上了美丽的一片淡彩。这浓淡相宜的存在,绘就了东莲花的泼墨烟雨丹青。

不知不觉间,我驻村工作已有些日子,走过了冬、春和夏。村口的莲花塘从枯莲一片,到现在的叶绿花红。在这里,季节的更替是色彩分明的,色彩的变幻,赋予生活更多的感触。

冬天的早晨是东莲花村最美的时候。远处山色明暗,村庄和田野在薄雾中苏醒。苍山上下雪的时候,在这里可以远远地欣赏到日照金山的景象。东莲花的冬日早晨,感觉空气清新得像加了柠檬和薄荷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天空总是那么蓝,为村庄的宁静和温暖抹上无边的湛蓝。

春天,村庄东、南、西面被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油绿的麦苗、翠绿的青蚕豆所围绕。村民活动广场的樱花、桃花、李花以及村民们房前屋后种的月季、三角梅、天竺葵……奏响了春天的乐章。

东莲花气温略低于县城,夏天更是因有了沟渠里的水流潺潺和碧瑩莹的大池塘而清凉了许多。

村民大多饲养牛羊。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不时会遇上割草回来的老人,背上满满一背篓喂牛、羊的青草。感叹这里的人们,到老了都还是那么勤劳。傍晚时分,下班回家路上,不时看到健壮的黄牛,悠闲地在长满青草的空地里吃草。村里还保留着几辆到集市的畜力交通车——马车。我有时步行回家路上遇到载着村民去赶集的小马车,招手间,只听驾车人大声喝道:“吁……”马便停了。车厢有点高,车上的村民热情地伸出手来拉我坐上去。车上设有长椅,并垫了垫子,车顶有凉棚,坐上这种经过时代变迁保留并经过改良的小马车,一颠一簸的很舒服,竟解除了伏案办公的疲劳。

初来乍到的时候,感觉诸多不便。而如今,我已经将情感完完全全融入这里,并爱上了这座安静、和谐、有故事、令人遐思无限的古道名邨。

猜你喜欢

美食街马帮莲花
走,去逛美食街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美食街运营策略分析
莲花岛再见
新型美食街涌现
让莲花自由开放
家乡的美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