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康养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现状

2020-11-30朱旻朱江艾训儒郭秋菊姚兰

湖北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森林康养

朱旻 朱江 艾训儒 郭秋菊 姚兰

摘要:森林康养是在我国新常态下,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新模式,通过把生态旅游与休闲运动有益结合,不仅迎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观念,而且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更顺应“健康中国”理念。本文就世界不同国家及我国不同地区森林康养的概念进行整理归纳,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法律政策进行分类阐述,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

关键词:森林康养;理论研究进展;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S7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20)05-0053-07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且在人类福祉和全球气候调节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森林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向人类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原材料。长期以来,人类对森林的认识都停留在“资源库”这一层次,长时间、高强度的资源索取导致了森林資源量的急剧下降,森林保护及再生功能减弱[2],致使森林退化、植物种群变小、生物多样性下降[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4]、生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意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5]。因此,全球各国相继开展实践,这促使了世界森林疗养理论的形成与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森林康养作为林业改革催生的新模式,是当前林业发展的新业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绿色供给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新助力。放眼世界,中国发展森林康养具有自然、历史、人文的特殊性和叠加性,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1森林康养的概念

“森林医疗”(或“森林浴”)是从19世纪开始兴起的,最早源自于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中国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引入,并称其为“森林康养”(或“森林调养”)。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这一基于优质森林环境,实现人体康复医疗的新模式解释不尽相同,但随着森林康养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探索,人类对它的了解将逐步深入。

1.1国外森林康养的概念

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展“森林医疗”(德语:“MedizinischeBehandlungimWald”)理论实践的国家。19世纪初,德国天主教神父SebastianKneipp首创“自然疗法”理论,“森林医疗”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期德国科学家KonradAntonZwierlein首次探究了森林对国家文化及人体健康的影响[6]。随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因其国内发展需求,相继在德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符合本国国情的森林疗养理论探索(见表1)。

1.2国内森林康养的概念

在中国,“森林康养”的理念早已存在。西汉时期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写道“游涉于云林,周池于兰泽,弭节于江寻”,可以“陶阳气,荡春心”;明代医学家龚运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清代专著《水边林木养生》中更为详尽地论述了森林对人类健康的作用[11]。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借鉴不同国家森林疗养理论与实践案例,并结合自身国情在台湾及大陆地区开展了与其相关的森林康养理论实践活动(见表2)。

综合国内外分析得出,在国内外关于森林康养概念的发展与演化过程中,其相似点均是基于优质的森林环境,当人类处于优质森林环境中时,可以借助和享受周围环境从而改善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然而不同国家的国情相异,国外学者侧重森林康养对人体的康复医疗;国内学者侧重森林康养对人体的健康维持。综上所述,“森林康养”是指利用优质的森林资源与环境,辅以科学的康养活动,提升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2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进展

“森林康养”理论研究因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有所偏颇,因此采取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其主体内涵都是一致的,即通过森林环境达到疗养的目的[14]。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且有相关的实验数据加以佐证[15],然而中国则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方面尚需完善。

2.1国外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进展

20~21世纪,不同国家或组织通过研究本国森林疗养理论及他国森林疗养实例,同时针对本国国情设计相关实验,探究了森林疗养在人类生理和心理方向的具体作用。20世纪40年代“森林意义”和“森林效益”表达了德国学者对于森林多功能开发利用的关注[6]。同时开创“气候疗法”用来治疗“都市病”,并将如何通过森林环境及植物提取物达到治疗效果作为其研究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美国紧随其后开展森林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起“人森林,浴精气,锻身心”的森林浴活动,并开始“森林浴”理论研究,虽然相较于德国和美国起步较晚,但其研究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日本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韩国开展森林疗养实证研究,同时启动森林利用与人类健康效应研究[5]。21世纪,欧盟发起森林与人类健康和福祉的研究项目[16],丹麦、芬兰、瑞典等国积极参与该项目(见表3)。

2.2国内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进展

中国的森林康养研究最早开始于台湾地区,台湾地区主要通过森林环境对人体调养作用开展实践研究,大陆地区在其研究方面要晚于台湾地区。目前中国森林康养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森林环境对康养效果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湿度、植物杀菌素、负氧离子等对康养效果的影响(见表4)。

森林增温降湿和合适负氧离子浓度提高人体舒适度[27-29];植物叶片有净化空气作用[30,31];植物杀菌素对人体有驱虫、抗菌、利尿、消炎、提升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抗癌蛋白数量等作用[32,33]。

竹林疗法增加积极情绪和减少消极情绪[34];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且高频率森林浴有叠加效果[35];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36];合适负氧离子有降压、舒缓、镇静等功效[37]。

综合国内外分析得出,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森林康养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都有较为细致的研究,并且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然而国内对于森林康养则处在宏观描述阶段,虽然在社会效应方面的研究有初步成果,但总体较国外而言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国外学者对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环境对人类身理、心理、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影响,然而国内对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却相对局限,大多数学者对其研究仅限于森林环境因子与人类健康的维持和改善。

3森林康养的产业发展现状

森林康养产业实践起源于发达国家,目前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38]。然而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森林康养产业实践刚刚起步,正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3.1国外森林康养的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森林疗养”理念的提出,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发展森林医疗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型式,如德国森林医疗型、美国森林保健型、日本森林浴型、韩国森林修养型、欧洲地区高山养生型等(见表5)。

荷兰每年约有20%的国民参与森林疗养活动;法国和奥地利每年约有40%的国民参与森林疗养活动[44];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部分地区充分利用阿尔卑斯山地的独特环境开展高山养生,衍生出众多养生项目[14],形成具有高山特色的养生基地。

3.2国内森林康养的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森林康养产业相较于国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产业规范性文件(见表6,表7)。在2016~2019年底,中国已进行了五批次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遴选,总计批复391个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其中涉及27个省份。国家提出至2035年,有意建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200处;2050年,使森林康养产业普及化,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森林康养服务。

3.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综合国内外分析得出,在产业发展现状方面,目前国外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涉及医疗、服务、旅游等多个领域,然而我国的森林康养产业则在近几年才逐步开始发展,较国外相对落后,产业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南、中部、华北等林业资源较为丰富地区。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收费标准不平衡。例如德国、日本等些许发达国家已把森林康养项目纳入国家公费医疗范畴,国家帮助本国公民承担部分费用,然而我国目前还处于自费阶段,全部费用由本国公民自主支付。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少,而在经济相对较不发达地区反而较多,如果收费标准偏高,则使经济相对较不发达地区的消费人数减少,从而制约森林康养产业后续发展。

(2)民众意识度较低。目前中国森林康养意识还没有在全民众中实现广泛传播,根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仍有极小部分人们认为森林康养是以健康为宣传,打着盈利为目的的森林旅游项目,这极大地制约了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发展。

(3)从业制度不完善。目前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建设者中专业化人才相对较少,同时中国森林康养产业从业者還没有形成如建筑业、教育业、金融业等从业者一样实行等级考核制度,这使得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团队,从而制约森林康养产业持续发展。

中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形态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利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且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现已展现出蓬勃活力。同时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还应就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4)应充分了解现代社会不同收入水平人民对于森林康养的消费态度,制定合理有效的收费标准和发展计划。目前森林康养项目收费标准约为300~3000元/天,大多只有中上层收入水平人群才能进行相关消费,而对于中下层收入水平人群而言则会退避三舍,能进行长期消费的顾客群体大多为收入水平处于上层水平的人群,因此一年的游客量不会很大。因此针对不同消费水平人群制定不同消费标准的项目,这样既能增加游客量,又能增加收益,同时又可依靠游客口耳相传,以此带来更多的游客。

(5)政府应和企业合作宣传,加强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群对于“森林康养”的认知以改善他们对于“森林康养”的观念。国内就大众对于森林康养的理解和态度还未有较为明确地调查,且对其消费项目大多处于较为抵制的态度。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企业就森林康养的理念和益处进行多次普及活动,如体验活动、小区宣传、校园宣讲等,以此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其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改善对森林康养的观念。

(6)森林康养是一个包含医疗、旅游、生态、社会、经济等领域的行业,国内应有林业或旅游相关的高校开设森林康养专业。四川省旅游学校与政府合作成立中国第一个康养旅游系,而后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森林康养专业,培养森林康养专业人才。因此需要为中国森林康养基地培养掌握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以便更好的管理森林康养基地,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能更好为中国森林康养行业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森林康养行业大步赶上世界潮流。

4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康养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结合体,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特色化森林产业。虽然森林康养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是只要在发展中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能实现和推动中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成“绿色中国”“健康中国”的美好夙愿。

参考文献

[1]赵金龙,王泺鑫,韩海荣,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趋势[J].生态学杂志,2013,08(32):2229-2237.

[2]张景涛.森林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265.

[3]简耘,石磊,李丹,等.森林砍伐对苦槠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12):6228-6234.

[4]傅樺.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6):11-15.

[5]邓三龙.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16,29(6):1-6.

[6]束怡,楼毅,张宏亮,等.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9,32(4):51-56.

[7]任维.美国康复花园个案探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4):121-128.

[8]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25(8):7-11.

[9]HANSENMM,JONESR,TOCCHINIK.Shinrin-Yoku(ForestBathing)andNatureTherapy:AState-of-the-Art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17,14(8):851.

[10]HANJ,CHOIH,JEONY,etal.TheEffectsofForestTherapyonCopingwithChronicWidespreadPain: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DifferencesbetweenParticipantsinaForestTherapyProgramandaControlGroup[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16,13(3):255.

[11]张艳丽,王丹.森林疗养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河北林业科技,2016(3):86-90.

[12]YUC,LINC,TSAIM,etal.EffectsofShortForestBathingProgramonAutonomicNervousSystemActivityandMoodStatesinMiddle-AgedandElderlyIndividua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17,14(8):897.

[13]吴兴杰.森林康养新业态的商业模式[J].商业文化,2015(31):9-25.

[14]张绍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推进现代林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8,40(8):42-46.

[15]张胜军.国外森林康养业发展及启示[J].中国林业产业,2018(5):76-80.

[16]杨利萍,孙浩捷,黄力平,等.森林康养研究概况[J].林业调查规划,2018,43(2):161-166.

[17]OCHIAIH,IKEIH,SONGC,etal.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EffectsofaForestTherapyProgramonMiddle-AgedFemal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15,12(12):15222-15232.

[18]LIQ,OTSUKAT,KOBAYASHIM,etal.Acuteeffectsofwalkinginforestenvironmentsoncardiovascularandmetabolicparameters[J].EuropeanJournalofAppliedPhysiology,2011,111(11):2845-2853.

[19]SONGC,IKEIH,MIYAZAKIY.Sustainedeffectsofaforesttherapyprogramonthebloodpressureofofficeworkers[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17,27:246-252.

[20]JUNGWH,WOOJ,RYUJS.Effectofaforesttherapyprogramandtheforestenvironmentonfemaleworkersstress[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15,14(2):274-281.

[21]LEEI,CHOIH,BANGK,etal.EffectsofForestTherapyonDepressiveSymptomsamongAdults:ASystematic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17,14(3):321.

[22]LEEJ,TSUNETSUGUY,TAKAYAMAN,etal.InfluenceofForestTherapyonCardiovascularRelaxationinYoungAdults[J].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4:1-7.

[23]KIMH,LEEYW,JUHJ,etal.AnExploratoryStudyontheEffectsofForestTherapyonSleepQualityinPatientswithGastrointestinalTractCanc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19,16(14):2449.

[24]KANGB,KIMT,KIMMJ,etal.ReliefofChronicPosteriorNeckPainDependingontheTypeofForestTherapy:ComparisonoftheTherapeuticEffectofForestBathingAloneVersusForestBathingWithExercise[J].AnnalsofRehabilitationMedicine,2015,39(6):957.

[25]POULSENDV,STIGSDOTTERUK,DJERNISD,etal.‘Everythingjustseemsmuchmorerightinnature:Howveteranswith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experiencenature-basedactivitiesinaforesttherapygarden[J].HealthPsychologyOpen,2016,3(1).

[26]DOLLINGA,NILSSONH,LUNDELLY.Stressrecoveryinforestorhandicraftenvironments-Aninterventionstudy[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17,27:162-172.

[27]韩明臣.城市森林保健功能指数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28]罗雪.试论基于森林负氧离子影响的森林生态旅游方式的转变[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80.

[29]贺江华.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株洲:中南林業科技大学,2014.

[30]朱俊.中国城市森林学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31]郑少文,邢国明,李军,等.不同绿地类型的滞尘效应比较[J].山西农业科学,2008(5):70-72.

[32]赵树丛.森林价值新发现[J].国土绿化,2018(9):14-17.

[33]陈柳钦.林业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0-56.

[34]LYUB,ZENGC,DENGS,etal.Bambooforesttherapycontributestotheregulationofpsychologicalresponses[J].JournalofForestResearch,2019,24(1):61-70.

[35]XIANGMG,BAOCY,YANY,etal.AdditiveBenefitsofTwiceForestBathingTripsinElderlyPatientswithChronicHeartFailure[J].BiomedEnvironSci,2018,2(31):159-162.

[36]MAOG,CAOY,LANX,etal.Therapeuticeffectofforestbathingonhumanhypertensionintheelderly[J].JournalofCardiology,2012,60(6):495-502.

[37]石强,钟林生,吴楚材.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分级标准[J].中国环境科学,2002(4):33-36.

[38]刘照,王屏.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7(5):53-58.

[39]夏咛.刍议福建森林康养之科学发展[J].林业勘察设计,2019,39(1):27-31.

[40]肖光明,吴楚材.我国森林浴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70-74.

[41]陈德根,饶高平,程明.森林康养与江西现代林业[J].辽宁林业科技,2017(6):59-61.

[42]吴楚材,郑群明.森林医学人类福祉[J].森林与人类,2010(3):11.

[43]肖雁青.基于森林康养理念的产业发展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19(2):105-106.

[44]李丽琴.北海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初探[J].绿色科技,2019(7):91-93.

[45]卢笛,李金蔚,张佰静,等.黑龙江省森林康养发展策略研究——以伊春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3):476-478.

[46]侯碧清,彭锋,李进,等.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1,9(1):22-24.

[47]王昊天.森林康养健康产业新模式[J].中国连锁,2017(2):62-63.

[48]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63-67.

[4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放活集体林经营权的意见[J].当代农村财经,2018(8):54-55.

(责任编辑:郑京津)

猜你喜欢

森林康养
森林康养的理论及实践分析
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进展
影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相关因素措施研究
影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湖南鹿鸣洞森林康养公园开发对策分析
国有林场珍贵树种培育展望
隆回县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
安化县芙蓉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