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极大学国际化办学的教研资源共享与人才培养创新

2020-11-30柳思思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摘   要:为了应对北极暖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和人才需求挑战,成立以北极大学为代表的跨国高校联盟,能够有效应对北极地区高等教育异质化、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同时有助于整合北极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北极大学作为新型国际高校联盟,以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国际化办学包括构建跨国教研资源共享网络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网络。北极大学在引领北极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北极大学 跨国高校联盟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为了应对北极地区高等教育异质化、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于2001年成立了北极大学(Arctic University)。北极大学拥有近190个成员机构和组织,是北极地区唯一的跨国高校联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网络之一。北极理事会成立北极大学的初始推动力是培养人才和培育地区认同感,因此北极大学的目标定位是扎根北极、服务北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拓展环北极地区的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通过创造有关北极问题的知识,强化北极在全球治理中的独特地位,以构建北极地区的身份认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北极大学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着重从搭建教研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国际化办学网络。

一、搭建跨国教研资源共享网络

(一)搭建高等教育学术信息交流平台

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共享是建设跨国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核心支柱,有助于突破“以邻为壑”的封闭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从而逐渐形成共享共赢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理念。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北极地区高校一体化具有可行性。基于北极地区地广人稀、高校散落式分布的现状,北极大学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推动跨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设置相应的专题项目,并在北极大学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共享。北极大学共享的高教项目信息包括:学术资源与学习通道获取、项目议题设置与论证过程、项目执行经验、项目组成员的组织结构与分工、项目实施的外部支持与资源保障等。北极大学的项目共享功能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性与绩效评估机制。比如共享“学术资源与学习通道”是为了拓展北极居民获得高等教育的通道以及创造共享知识,而共享“项目执行经验”则专注于是否有助于培育民众的北极地区认同感。[1]

北极大学将“信息共享”理念写入官方文件,促使环北极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民间智库、非政府组织等都通过与北极国家的合作和知识共享,来应对共同关注的治理议题[2]。例如,跨境北极原住民共同的民族历史、经验、责任等,以及在北极开发领域的共同利益与合作基础。专题网络(Thematic Networks)是北极大学分享高等教育信息的基石和驱动力,旨在盘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研究和教育。专题网络“形成一个自然的框架,为北极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一个促进北极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最优结构”[3]。如表1所示,2019年北极大学专题网络涵盖6个学科领域,每个领域都设置明确的研究目标,共包括70个专题。专题网络重点突出且具有灵活性,能够快速响应北极局部的治理问题。通常而言,每个专题网络的项目研究团队至少由来自三个不同国家的成员机构组成。专题网络由北极大学研究所(UArctic Institutes)负责运转,致力于整个北极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研究、环境监测和教育事业。凭借当地知识和国际水平的学术专长,北极大学研究所大力发展应对北极挑战的多学科解决方案。

(二)构建服务于区域发展的科研主题网络

1.北极科研发展框架

北极大学根据北极区域发展所需的知识信息与学科结构,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研专题网络,形成了北极大学的科研发展框架,覆盖健康教育、人文艺术、文化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政治法律与商务、自然科学六大学科,其活动重点分为三个方面:科研合作、知识共享、特定领域的联合教育。北极大学各成员通过主题网络共享资源、设施和专业知识,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从而有力促进了北极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共享[5]。此外,科研专题网络还能加强北极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北极地区知识的创造者、持有者、传播者的作用。为了集中科研资源、提升合作成效,北极大学赋予科研专题网络独立运行的权力,但必须在指导原则、科研目标、管理规则、汇报程序等方面与北极大学保持一致。

2.北极科研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专题网络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北极大学整合了各成员机构的科研资源,并向社会各界公示,以吸引更多的合作方参与其中,如表2所示[6]。北极大学拥有丰富的北极科研资源,具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北极大学科研基础设施目录(UArct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atalog),用于搜索所有北极大学成员机构科研基础设施的在线数据,有助于准确了解北极科研基础设施的信息,增强跨国科研合作的物质保障能力,提升科研基础设施的运营效果。二是研析任务组(Research Analytics Task Force),这是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分析北极科研专题网络的相关课题。该任务组定期发布专题科研分析数字报告,直接服务于相关部门的北极决策。例如2017年5月8日,研析任务组出版了《气候研究资助愿景》(The Landscape of Climate Research Funding),從生态学、气象学、经济学、公共卫生等综合研究视角出发,倡导国际社会应加强对北极“气候研究”的融资力度与分配公平[7]。三是北极大学地理信息系统(UArctic Atlas),这是一个远程教学资源平台,免费提供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数字地图资源,共分为北极概述、自然资源、人类文化与社会、社会政治与经济、气候环境与生态系统五个版块,每个版块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信息。四是雪鸮对话(Snowy OWL Talks),这是一个学术讲座视频客户端,收录了来自不同行业北极问题专家的访谈视频,作为北极大学的辅助学习资料。

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网络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跨国求学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北极大学的成员为大学和科研院所,分为北极成员和非北极成员,分别来自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与观察员国。北极大学发挥自身在北极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以跨国、跨区域师生流动的方式,实现国际化人才的联合培养[9],其最负盛名的是“北—北”学生交流项目和“环北极研究”本科联合课程体系。

(一)“北—北”学生交流项目

北极大学的“北—北”(North-North)学生交流项目旨在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任何一名来自北极大学成员单位的大学生,都可到其他北极大学成员单位进行北极圈研究(Circumpolar Studies)与专题网络研究,参加学生交流项目的大学生又被称为交换生。学生通过这种在北极地区的跨国学习,有机会了解其他北极地区的文化[10]。学生交流项目通常为3~12个月。对于北极原住民、偏远地区居民和18岁以上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少于3个月的实践培训项目和暑期课程。交换生可以在交流学校参加常规课程、实践培训、项目工作、实地课程,以及学士和硕士课程的暑期课程。来自和前往丹麦、法罗群岛、格陵兰的交换生项目,则向博士生开放。参加“北—北”学生交流项目的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得到母校和交流学校的共同承认,该生的母校与交流院校根据课程完成和学分累积情况,联合颁发相应的学位。2016年,北极国家共有144名学生参与了“北—北”学生交流项目,如表3所示,加拿大、挪威和俄罗斯是“北—北”学生交流项目最活跃的三个国家,俄罗斯是派出交换生最多的国家,加拿大是接收交換生最多的国家。

为了推动北极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保证学生跨国留学的多元性与特色化,北极大学鼓励学生去非邻国的高校交流,以避免同质化培养。例如,北极大学规定来自俄罗斯的大学生必须到北欧或北美国家进行交流,以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当前“北—北”学生交流项目合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国际声誉良好,并提供英语授课。同时北极成员已经建立完善的学分互换和学位互认机制,参加环北极研究本科课程(Circumpolar Studies Bachelor)的学生可申请“北—北”学生交流项目奖学金赴外交流,只需支付教材费和注册费,使得留学具有公益性。此外,挪威、芬兰等国还为“北—北”学生交流项目提供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

(二)“环北极研究”本科联合课程体系

环北极研究作为北极大学重点支持的本科生项目,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培养服务于北极地区发展的专业化人才。环北极研究项目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Circumpolar Studies Basic)、骨干课程(Circumpolar Studies Core)、高级专题课程(Advanced Emphases)三个部分,由一个多学科的专家团队负责教学。基础课程是一门概述型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北极的地貌、人口和环北极地区的治理议题,主要介绍北极的地理系统、生态系统、物理系统和人文环境,探索原住民的世界观,为学生了解北极问题奠定知识基础。骨干课程包括六门关于气候变化、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北极研究领域的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北极自然环境、人类与文化、环北极世界的当代问题等知识。高级专题课程由5门北极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专题课程组成,学生可以在13个专题课程中自主选择5门课,每个专题课程关注一个北极人文知识的议题,包括原住民公共管理、环北极生态系统、资源使用和管理、北方陆地污染物治理等。核心课程对所有北极大学成员机构的学生开放[12]。此外,非成员机构的学生可以作为开放学习者参与学习,并向北极大学国际学术办公室支付学费。

北极大学鼓励会员单位联合提供硕士及以上层次的联合课程与合作项目,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北极问题研究的专业素养。如今,北极大学以环北极研究为基础,以北极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依撑,形成了本硕博层面的课程体系与合作项目体系,与北极地区经济发展精准对接,注册学习人数逐年递增。如表4所示,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芬兰全面参与了联合课程与合作项目的本硕博层次的教育实践。除了加拿大较为重视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之外,绝大多数北极国家都将合作重点置于硕博层次的学历教育。

如表5所示,非北极国家也逐渐参与到联合课程体系与项目之中,但提供的课程数目较少,且缺乏学历教育的连贯性。例如,绝大多数非北极国家只参与联合课程建设,只有意大利参与了一门硕士层面的合作项目。德国既没有参加联合课程,也没有参与合作项目。中国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一门本科层面的联合课程“国际北极夏令营”(International Arctic Summer School)建设,与中国作为北极大学会员单位中最大的非北极国家的地位不相适应。韩国、英国提供了本硕博三个层面的联合课程。以上情况表明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大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总体而言,环北极研究本科联合课程体系的难易层次设置合理,与北极开发的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注册人数逐年上升,获得了各成员机构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一方面,成员机构针对北方居民开设了更多的英语课程,尽可能反映北方社会、政治、文化等课程,从而使偏远地区的学生能接受到更多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参与该项目的学生认为环北极研究本科联合课程体系实现了北极大学通过教育培养本土人才的理念,并且针对北极区域发展的专业化课程的授课效果明显。

三、结语

迄今,北极大学在引领北极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跨国交流项目和环北极研究本科项目的成效十分显著。但北极大学的长远发展仍将面临三大矛盾的困扰:一是募资乏力与项目运转之间的矛盾,二是业务扩展与行政管理僵化之间的矛盾,三是北极发展对研究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与北极大学偏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为了确保北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其运转方式进行调整。作为一个跨国高等教育联盟,北极大学能否妥善应对上述矛盾,取决于成员国是否相信北极大学能够继续肩负推动北极地区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时代重任、是否相信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有助于提升本国北极人才的培养能力、是否相信继续予以北极大学资金与物质支持能够获得长远的战略回报。因此,北极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本质是国际战略问题,关乎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间博弈格局的未来演变[15]。综上所述,北极大学为北极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搭建了核心平台,不仅反映出北极理事会深度参与北极高等教育治理的决心,而且为中国推进“冰上丝绸之路”[16]设立了国际教育与人文合作的新目标,未雨绸缪地为北极地区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7]奠定了人才与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HESSELN H, SILVEN P, SIEMINSKA K.UArctic: evaluating 10 years of collaboration[J]. The Polar Journal, 2013, 3(1):212-213.

[2]NORD D C.Searching for the North in North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 2007, 37(2): 207-208.

[3][4]UArctic.Thematic Networks[EB/OL].(2018-03-16)[2019-04-07].https://www.uarctic.org/organization/thematic-networks/.

[5]UArctic.Thematic Networks Activity Table[EB/OL]. (2018-02-22)[2019-04-03].https://www.uarctic.org/media/1597695/shared-voices-2017-thematic-networks-activity-table.pdf.

[6]Henry P H. Arctic Science: the local perspective[J]. Nature, 2011, 478(7368):182-183.

[7]HOOK D, ADAMS J, SZOMSZOR M.The landscape of climate research funding[M]. London: Digital Science, 2017:15-17.

[8]UArct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atalogue[EB/OL].(2018-04-28)[2019-04-07].https://research.uarctic.org/resources/research-infrastructure-catalogue/#search_results.

[9]MOORE J, KINNUNEN H,BOONE R.Global change education in the Arctic[J]. EOS, 2007,88(14):158-159.

[10]HEININEN L,NICOL H N.The Importance of Northern Dimension Foreign Policies in the Geopolitics of the Circumpolar North[J]. Geopolitics, 2007, 12(1): 133-134.

[11]UArctic.UArctic Annual Report for 2016 [EB/OL].(2017-02-23)[2019-04-07].https://www.uarctic.org/media/1597693/shared-voices-2017-annual-report-for-2016.pdf.

[12]UArctic. Participate in Circumpolar Studies [EB/OL].(2018-06-21)[2019-04-07]. https://members.uarctic.org/participate/circumpolar-studies/.

[13][14]UArctic.UArctic Study Catalogue[EB/OL].(2018-02-22)[2019-04-07]. https://education.uarctic.org/studies/catalogue/.

[15]肖洋.北極经济治理的政治化:权威生成与制度歧视——以北极经济理事会为例[J].太平洋学报,2020,28(7):94-102.

[16]肖洋.中欧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机遇、挑战与路径[J]. 德国研究,2019(3):58-69.

[17]柳思思.复杂系统理论与非传统安全合作:以中澳欧“新三角”为例[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9, 32(2):1-15.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国际化育人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其举措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十年回顾与现状分析
汲取东西方精华 培养世界公民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性产业化发展初探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
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