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2020-11-30周雪雁赵强辉
周雪雁 赵强辉
摘要:新一轮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各家商业银行加快实施网络金融战略发展规划,但受商业银行经营惯性思维、管理机制固有局限以及外部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以客群生态群为主线的网络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能力仍然欠缺。
关键词:网络金融 一体化经营 客户金融生态圈
一、引言
新一轮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各家商业银行加快实施网络金融战略发展规划,商业银行纷纷打造以网络金融生态系统为核心的转型目标,创建智慧、智能、体验极致的系统功能和应用场景,以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积极探索构建“客户、银行、第三方”三位一体的客户金融生态圈。但受银行内外部因素交织影响,网络金融生态圈建设处于转型探索阶段,网络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能力仍然欠缺,距离“智慧、生态、协同”的发展方向仍有一定差距。本文以某省级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对公网络金融业务为实例,探讨发展成效及制约因素。
二、网络金融转型成效及不足
第一,布局对公网络金融业务,但协同发展能力有待加强。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落地契机,积极推动并对接跨境电商综合服务需求;组建“互联网金融”等专职业务团队和大数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的营销、拓展管理和渠道架设,将大数据服务融入业务发展;联合当地知名高校、知名第三方面平台,共同研究搭建商业银行产品与电商平台连接的服务平台。但由于对公网络金融业务涉及各个业务领域,该商业银行一直未明确对公网络金融业务的牵头部门,在目前商业银行产品、服务部门条线分割的经营管理模式下,不能有效应对客户需求,影响对公网络金融业务协同发展和整体推进。
第二,部署发展对公网络金融生态圈建设,但批量“获客”“活客”成效有待提升。抓住传统客户线下业务线上化的机遇,对接客户系统,拓展相关产业链客户群体;通过支付结算服务持续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实现与优质供应链核心企业和平台的系统对接,初步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建设的基础架构;针对政务系统平台、商业类平台快速发展、集聚效应明显的趋势,与当地政务部门合作推出创新产品,从源头营销新注册企业。但由于该商业银行对不同金融生态圈的建设目标和实现路径还不够明确,部分系统对生态圈建设支撑不够,对公网络金融生态圈尚未形成闭链,一些生态圈建设成效未达预期。
第三,利用“互联网+”先发服务优势,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服务能力还有待增强。抓住“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机遇,顺应政府“最多跑一次”工作目标,为社会组织团体提供验资和开户“一站式”服务;快速推进线上快贷布局,为小微企业和企业主提供网络金融服务。但由于客户对银行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银行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存在流程多、耗时长、内部协作效率不高的现象。
三、内部经营管理制约因素
第一,理念推进方面,商业银行发展群网络金融生态圈的理念已初步形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员工认可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但仅有一成员工了解规划内容,该银行对网络金融战略发展规划传导落地不够深入
第二,组织架构方面,网络金融客户需求涵盖“存、贷、汇”等各个业务领域,需要商业银行提供跨条线、跨部门的综合金融服务。但商业银行未明确对公网络金融业务的牵头部门,业务推进上缺少统一的部署及规划。
第三,数据化运营方面,商业银行积极推进数据挖掘分析工作,不断提升精准营销、精细化管理水平,但大数据应用后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对营销效果缺乏持续跟踪,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客户挖潜模型未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实现迭代更新和优化完善。
第四,内部协同生态建设,目前网络金融业务围绕供应链、生态圈、产业集群及线上线下渠道等开展全方位金融服务,一些业务场景延伸到不同条线,但商业银行产品体系分割,整体性不足,协同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第五,支持保障体系方面,目前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系统研发和运维呈现集中管理趋势,面对银行服务产品同质化的激烈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系统研发上尚未满足客户快捷、便利的个性化需求,易导致客户流失至他行。
四、客群生态圈发展制约分析
第一,顺应政务“互联网+”改革趋势,积极对接政务机构平台系统,但一些平台合作成效未达预期。一是信息推送机制尚未建立,客户资源有待深入挖掘。二是网络金融业务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展仍需加快。如商业银行银医通合作医院中,较多机构尚未搭建线上移动互联网渠道,且部分地方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及三甲医院已自行部署移动互联网预约诊疗平台,对商业银行银医合作发展形成较大冲击。三是宣传营销力度不足,获客能力有待提升。为响应商事制度改革及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的要求,商业银行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研发推出了工商注册类创新产品,但商业银行产品对外宣传还存在不足。
第二,积极对接核心企业平台,搭建网络银行服务基础,但供应链生态圈建设配套机制不足,业务推进缓慢。该商业银行已与多家核心企业(平台)接洽供应链融资合作,并完成部分平台(含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支付结算通道对接。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配套机制尚不完善,无法满足客户“数据式”融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金融授信评价尚未实现差异化;二是业务流程尚未完全实现电子化;三是公私联动未能实现一体化。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尚未向个人类客户开放,个人客户办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制度办法尚未制订,针对供应链中个人客户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尚未研发,无法拓宽与类似平台的合作。
第三,积极打造跨境综合服务平台,但境外收单渠道尚未打通,境内系统应用亟需适配整合。一是政府平台建设尚在完善中,数据交互不充分。由于政府相关平台建设正在完善中,线上政务流程未彻底打通。二是跨境产品对接平台类客户,但有待完善系统功能,提升客户体验。商业银行创新跨境产品为跨境平台提供批量化支付结算、结售汇服务,但因单个产品功能有限,多个产品系统整合度不高,尚无法满足平台客户对高效、便捷及本外币一体化的支付结算需求。三是对标部分同业,跨境电商境外支付结算通道未打通。跨境电商全球化格局逐步形成,部分同业银行也将金融服务跟到境外,从源头抓取客户。而该商业银行尚未能充分发挥境外分行信息沟通的桥梁功能,促进境内分行与境外本土银行合作,拓展跨境电商境外收单渠道。
第四,“线上快贷”公、私客户生态圈良性互动成效初显,但预警、征信信息有待系统互通,内外部数据整合利用尚有提升空间。一是“线上快贷”系统尚处于磨合期,预警工具有待完善、征信信息有待互通。二是“线上快贷”对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利用尚有提升空间。目前“线上快贷”还较依赖商业银行反映的企业自身账务数据,缺少与缴费、工资发放、纳税、商户收单等其他行内数据的交叉印证。同时,税务、海关、环保、安监等外部数据,以及社会舆情等非结构化数据尚未全面引入,较难形成完整的客户画像信息,不利于拓展新客户及开展自动风险监测。
五、对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层层推进强化理念传导,制定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具体、保障有力的规划落实方案,增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形成对公网络金融业务推进合力。
第二,全面梳理客户应用场景、需求特征,对现有对公网络金融生态圈价值进行深度发掘,通过业务创新、产品组合、联动营销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生态圈外延,有效增强客户黏性,持续提升“获客、识客、应客、活客”能力。
第三,積极应对创新领域竞争新格局和政策导向新变化,持续开展“互联网+”新型领域的市场调研和商机挖掘,鼓励“先行先试”,抓住业务先机。加强与先进兄弟分行、先进同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借鉴复制先进经验,加快跟进对公网络金融新业务。
参考文献:
[1]罗微.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3.
[2]刘宇庚 程杰.“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体系转型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4期.
[3]杨建荣.加快网络金融业务发展 助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农银学刊2019年第14期.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