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探索

2020-11-30彭彦江

时代金融 2020年27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彭彦江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本文围绕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分析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难点,探索建立政府增信机制、小额信用农户贷款、产业链融资、重点客群贷款、“两权”抵押等融资方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金融服务

一、绪论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长期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欠账多,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据统计,目前全国进城的农民工已达2.8亿人,部分人口流出大省的乡村耕地撂荒比例接近25%。人才流失,加上生产要素的薄弱,导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这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打造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农民深度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2.研究意义。随着乡村振兴各项措施的实施,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将加速重构,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趋势进一步明显,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三农发展将迈入新时代,在提供金融产品与综合化服务方面,银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河南省洛阳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以农户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河南省洛阳市的乡村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地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乡村旅游等三产融合发展情况,梳理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着重从融资角度,寻找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二、金融服务洛阳市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洛阳市概况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辖九县六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7万。2019年GDP总量突破5000亿元,居河南省第二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95.1%,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占比仅为4.9%。

(二)洛阳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洛阳市农业人口 327.9 万人,耕地面积 650 万亩,其中旱地面积510万亩,水浇地面积140万亩。农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厚实基础。小麦、花生、小米、红薯等粮油基地产量稳定,主粮年播种面积700万亩,总产量45亿斤。苹果、葡萄、樱桃、芳梨、瓜果、小杂果等水果基地稳步发展,品牌形象逐步扬名。基地总面积已达82万亩,总产量104万公斤,总产值52亿元。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品质结构、种植水平逐年提升,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00 万亩,总产量约270万吨,总产值约80亿元。其中:食用菌总产量约10.5万吨,总产值约9亿元。山茱萸、连翘、杜仲、皂角、丹参等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管理水平持续优化,总种植面积79万亩,总产量9.8万吨,总产值19.5亿元。畜牧养殖规模逐步壮大,发展稳中提升。2018年,洛阳市肉蛋奶年总产量72万吨,产值135亿元。生猪、肉牛、肉羊、禽类养殖处于持续发展态势。

(三)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品线不全

洛阳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较好。洛阳有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4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40个全国“金牌农家乐”,农业与乡村游景区经营规范。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长较快。2018年末,洛阳共有农民合作社5901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4家,省级示范社52家,市级示范社 368 家。全市家庭农场902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0 家。洛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正处于发展的初期,资金需求量大。目前,银行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多为短期小额贷款,大额长期贷款少,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也制约了产业融合发展。

(四)金融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2019年9月,河南省已有3.04万个村完成农村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占比48%,整体改革任务将于2020年10月底完成。2017年7月,洛阳栾川县被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在金融政策配套方面,银行一直在探索“两权”(土地经营权和房屋财产权)抵押融资方式,并创新相应的贷款产品,以解决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但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未完全落地,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两权”抵押贷款投放金额很少,针对“两权”抵押融资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金融服务洛阳市乡村振兴的难点

洛阳当前的农业农村经济,由于自然生产条件较差、产业资本投入不足、农业劳动力进城较多、科技应用困难等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商业金融与三农天然属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产业自身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同时农村区域、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导致农业产业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低,同商业金融追求收益和风险防控的天然属性之间存在难以平衡的矛盾。

一是农业产业资质弱,与银行追求高收益、防控风险的初衷相悖。农业产业依赖的水、土、日照、气温等自然资源,只能适应,不可能整体改变。同时,农业产业在抵御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显得单薄和脆弱。

二是主体小而散,批量化、规模化运作难度大,与银行压降成本、提高收益的初衷相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大多是规模较小的小农户、小主体、小企业。同时,农业生产区域分布比较分散。小而分散的经营现状,导致农业经营主体自身规模小,拥有的有效资产总量小,单个经营个体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量也小。

三是“三农”主体自身增信能力不够,经营风险分散和抵补难度大。目前存在的三农主体融资难问题,关键在于难以提供能够满足要求的融资担保抵押物,缺乏有效的增信手段。金融机构为防范和弥补信贷融资风险,往往要求借款主体有足值、规范、易变现的抵押品或其他有效的担保方式。这是阻碍和影响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的重要因素。

(二)具有强承贷能力的农业经营组织数量少实力弱

洛阳市农业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很多企业信用评级达不到金融机构授信的最低要求,农业企业拥有的可抵押通用资产少,融资难度大。洛阳有省级龙头企业38家,仅占全省794家的4.79%。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仅占全省52家的1.9%。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8家,在全省(254家)占比3.15%。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在全省(163家)占比3.7%。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0家,在全省(368家)占比5.4%。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2家,在全省(768家)占比6.8%。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在全省(254家)占比3.9%。从农业产业实体产销能力比较,状态更是羸弱。2018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农业企业只有18家,仅是河南省4126家的0.4%,超过10亿元的有2家,仅是河南省411家的0.5%。全市规模以上统计的农业加工企业仅有52家,占市级龙头企业的13.6%,2017年实现总产值173亿元。

(三)农业产业链环构建薄弱,产业链金融缺少支撑

生产到消费的多个环节构成供应链,金融机构可以依托核心企业,为链条当中的上下游提供资金支持。但从洛阳市情况看,农业产业链不够完善,信息难以有效穿透,信用无法覆盖上下游多级企业,导致信用评估难、成本高、效率低,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广难。

一是产业链最靠前的基础端不发达,表现为农业产品产量小、质量不优、来源不足。如洛阳市的小麦总产仅能满足口粮自给需求,盈余不多,而且是适合制作大众食品挂面类中筋小麦偏多。蔬菜水果产量和品种结构还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每年要从外埠调入将近50%。粮食加工、果蔬加工等资源流先天不足。

二是产业链加工环节起步较晚,资本积累不足,农业的生产加工实体只能实现初级产品加工,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从产品创新研发、市场体系构筑、大体量高品位生产、多元化人才培養、资本融合投入等方面支撑领跑带动。

三是产业链的生产输入环节,即基础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充分,表现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总体量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目标不集中、联盟意识不够强、利益合作诚信度差等,导致特色产品形不成特色基地、优质产品形不成优势基地。

(四)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撬动融资作用弱

农业是弱质产业,失去资本投入的基础,农业高质量发展将会很难。农业发展的资本来源无非是财政扶持投入、金融借贷投入、社会融资投入、业主资本积累投入。据调查,2014-2018年洛阳市级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全部资金20.61亿元(平均每年4.1亿元),在5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4%,是同年期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洛阳农业发展资金的21.8%左右。若将洛阳市本级的农业发展资金平均年投入与农业的年产出贡献相比只有1.74%。县级财政农业投入也不乐观。

(五)缺乏配套机制,“两权”抵押贷款推广存在障碍

从洛阳情况看,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为抵押物,金融机构投放“两权”抵押贷款还没有真正破题,主要原因是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一是土地产权交易平台不完善。目前,洛阳各县已建立土地流程平台,但土地流转平台没有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统一运营,没有形成综合化的服务平台。二是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缺乏和健全的评估体系。由于承包土地受自然条件影响,贫瘠状况差异大;农房分散,受所处位置、交通便利性、市场开发潜力等方面影响,“两权”交易缺乏完善的交易市场且不活跃,银行自身评估难度大,公信力强的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少,银行对第三方评估的土地价值不采信,担心高估土地价值的问题。三是抵押物处置机制不完善。河南省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不能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得突破耕地红线。如果贷款出现风险,银行行使抵押权后,不能改变土地用途,只能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进行二次流转,处置手段单一。从全国试点情况看,抵押物存在处置难、变现难的现象。四是缺乏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弱质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投资期限长、回报率低,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贷款的风险性大。目前,农业保险开办机构不多,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农民购买农业保险意识不强,按照监管要求,银行不能强制客户购买保险,也增加了银行的承贷风险。

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需要资金的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既是金融机构的责任,也是金融机构拓宽业务范围,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最基层的参与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如何在现有的农村产权制度下,在缺乏有效抵押物,缺乏自有资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如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一)完善财政资金介入方式,建立政府增信金融服务模式

目前,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优点是对象确定、见效快,但受投入资金总量限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资金需求。

解决思路。由市县财政应设立一定规模的农业发展基金,滚动性增长,放大资金池,更多地实现融资规模投入到优势农业企业。

运作模式。政府通过成立专业化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开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方式,为贷款的农户增信。金融机构按照政府存入的保证金、风险补偿资金的一定比例(一般为5-10倍),或按照保险保费的一定比例为农户发放贷款。建立政银联动、风险共担的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建立独立的风险防控体系,动用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力量,协助银行开展客户筛选、贷款催收等工作。在建立政府增信机制的情况下,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融资的撬动作用。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重点支持的“三农”和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业务模式可以细化为“政、银、担保公司+农户”“银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农户”“银行+政府性保险机构+农户”等。

(二)依托数据支撑,建立农户信用贷款金融服务模式

洛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比较成熟。洛宁苹果、新安樱桃、孟津芳梨、偃师葡萄、伊川小米、汝阳红薯、嵩县药材等特色农业已是洛阳的农业形象品牌;栾川、嵩县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已经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市场前景很好。这些特色产业由分散的农户来经营,收入比较稳定、个人信用意识较强,但在融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和满足要求的担保,可以探索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运作模式。为防范贷款风险,提高收益水平,金融机构需要源头批量获客,通过定位准入,进行实地调查建立贷款投放白名单。一是多渠道获取数据。通过政府的农业农村局、税务局、工商局、旅游局、景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等部门,多渠道批量获取外部农户名单及相关经营数据。二是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数据系统查询客户征信、金融资产等情况,组成专业营销团队通过走访村两委、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了解农户相关人品信息,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客户,形成拟准入调查客户名单。三是金融机构营销团队进行实地调查,根据目标客户的生产经营、家庭资产、担保方式、信用记录和金融机构负债等方面的数據情况,综合建立贷款授信额度模型。

(三)针对重点客群,建立乡村振兴带头人金融服务模式

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中,“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人员、乡村医生,他们是乡村振兴在基层实施的领导者和直接实施者,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加大对“村两委”、乡村医生等重点人员的信贷支持,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对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6月底,洛阳市全面完成全辖3210个“村两委”换届,“村两委”人员设置3-5人,人员近1.6万人。近年,洛阳市坚持扶贫扶志,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397人,其中1287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当选为村“两委”委员。带动发展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85个,农民合作社1360个,带动12.9万名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庞大的优秀客户群体,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户贷款业务锁定了目标客户。

运作模式。主要针对从事特色产业经营的“村两委”人员提供贷款支持。在筛选贷款对象时,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一是“村两委”人员必须取得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任命文件或证明,且有2年(含)以上特色产业经营经验。二是家庭资产不低于20万元,全年总收入(含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不低于10万元,自有资金投入占总投资30%以上。贷款额度在10万元以下的采用信用方式发放,10万元以上的,可由房地产、法人、公职人员、政府担保公司、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提供担保。三是确定贷款授信额度。贷款授信额度起点3000元,最高30万元,且贷款额度不超过所从事生产经营项目投入总额的70%。

(四)围绕核心产业龙头,建立产业链式金融服务模式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农业中,农业产业链贯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所有环节。打造链式服务金融服务,就是在服务好大客户、重点客户、高价值客户的前提下,沿着产业链、产品链、资金链,向上下游延伸,为不同客户群体精准匹配产品包,实现同一价值链的“一网打尽”。

运作模式。开展综合经营,打破传统业务经营注重个体营销、产品营销、价格营销的策略,由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变。对客户在全流程顾问、多样化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产业基金、资产管理、保险理财、市场化债转股、并购重组、“走出去”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敏锐识别、高效响应,提供一揽子服务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借助龙头企业等核心经营主体,批量拓展其上下游客户,降低成本和风险。通过龙头企业稳固上下游企业和农户关系,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同时,通过上下游企业的供销变动情况,掌握龙头企业经营情况,降低贷款风险。

(五)完善配套措施,推动“两权”抵押贷款提质上量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是重要的农村集体产权,金融机构推进“两权”抵押融资业务,可以盘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解决农民及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借鉴海南省试点经验,建立全省互联、信息互通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平台功能从现有的提供产权交易信息、登记产权交易信息等基本功能,通过政府部门完善土地产权交易法规,规范交易行为,完善交易资金管理功能,切实发挥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成立专门的农地评估机构,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资产评估是“两权”抵押的关键环节,是金融确定贷款额度的前提。鉴于农村“两权”资产与城市资产在流动性、市场价值、受众群体方面的差异,应该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明确专用的价值参考、评估方法,形成。三是建立运行顺畅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从全国试点情况看,可以借鉴重庆、广东省做法,由市县财政注资,成立专门的“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与涉农商业性担保机构共同形成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需要增加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数量,扩大农业保险产品数量和范围,加大借款人风险保障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行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