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调适的施策
2020-11-30张川琦
张川琦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在现代教育中,除了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之外,越来越多的家庭和高校开始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和国家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现阶段来说,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在微社会人际交往上产生诸多难题,这些难题的出现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他们无法正常的参加校园各项活动,产生难以治疗的心理疾病。高校是大学生的聚集之地,同时也是学生们踏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屏障,积极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们正确有序的与社会接轨,更是高校急需要做的一项工作,然而面对学生性格及自身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单方面的推进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工作是难以顾全大局的,就比如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挫折难以排解时、一个人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时等,都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来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平衡秤,从中就体现了高校精准施策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一)害羞心理及心理调适
1.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和胆怯是一种轻微的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也是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及宿友常常会有交流沟通上的胆怯,以及在面对人流较大的校园活动时也会感到紧张恐惧,通常表现为沉默不语[1]。
2.害羞心理的自我调适
(1)定期设立交谈的小目标。建议先与亲密的家人交流练习,延长自己的谈话时间。
(2)努力跨出舒适区锻炼自己。不要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区内,积极把握锻炼机会。
(3)学会积极心理暗示。坚持每天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自信交流的养成。
(二)自我偏执心理及心理调适
1.自我偏执心理
自我偏执心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较为常见的不正常心理,其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具有该心理的此类学生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中性或善意的言行扭曲而采取故意藐视,自我评价过高,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接受批评,争强好胜。
2.自我偏执心理的自我调适
(1)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及偏执方向,降低对事物本身的敏感度
(2)学会做一个聆听者。养成聆听他人的良好习惯,正确理解他人的言行。
(3)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放下自我的偏见。
(三)恋网心理及心理调适
1.恋网心理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对大学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在网上长时间冲浪逐渐形成了一种恋网心理,具有此类心理的大学生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低落、无愉悦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消沉颓废,严重者拒绝与外界接触,沉迷在网络中不可自拔。
2.恋网心理的自我调适
(1)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与控制力。定期树立适当目标,培养自控能力。
(2)制定行之有效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分配每天的时间,减少无效网上冲浪时间。
(3)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参加真实有意义的团体活动,转移自身的注意力。
(四)嫉妒心理及心理调适
1.嫉妒心理
嫉妒感是由于嫉贤妒能,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一种狭隘心理,同时也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有的一种不健康心理。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后天形成的青春期心理、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自尊心过强、对自身认识不足等等。
2.嫉妒心理的自我调适
(1)停止用苛刻的标准评判自己。尽量放宽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好的东西。
(2)学会用自己的标准定义成功。不要过分与他人比,要懂得与自己比。
(3)学会将嫉妒心转化为动力。与其嫉妒他人,不如悄悄拔尖惊艳他人。
以上是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变化中的复杂心理,只有对症下药,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自我心理调适,然而在面向部分学生,也需要校方“被动干预”精准施策,方可扎实完成这项工作。
二、高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问题的精准施策
(一)学校对教职工疏通学生心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1.建立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培训老师们对于及时发现、疏通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和发展大学生养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与健康心理的重要枢纽,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具备及时发现、疏通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健康心理问题工作是重中之重,同时引导高校教师在面对棘手的、严重的心理疾病的科学应对和及时上报方面,有较好的措施和方法。并且专项工作小组具有流动性、可变性、负责性,也加强各位教师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有利于该项工作的开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学生的安全稳定[2]。
2.加强对心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有教师都应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学会参与体验、鼓励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鼓励学生学会理性看待问题、鼓励学生学会积极沟通,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不逃避、不退缩,在任何时候都能勇于面对一切,从而提高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能力。
3.深化家校联系,全方位打造教育引导体系。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主要环境。因此,加强家校联合行动,打造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体系,促进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心理,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为此建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学期初始或重要事情发生时家校双方取得联系,加强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对学生养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在现代教育中,单方面理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校方举办各项优质的团体活动吸引学生们参与中来,从中使得学生们体验和感受到人际交往的方法和乐趣,引导学生们构建一套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交友准则,从而提高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们健康心理的发展。
2.注重学生德育的深度发展。以德育人,以德服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某种品德缺失所造成的。所以在校期间,组织学生举办德育知识竞赛、设立学生内部德育委员会、定期评选先进德育个人与先进德育班集体,就尤为重要[3]。把德育建立在智育与体育之上,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拓宽学生德育发展的深度,增加学生参与的次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结束语
面对极具变化性的社会环境,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愈来愈严重,稚嫩的大学生们在寻找如何缓解和治愈,因人际交往产生心理问题的道路上遇到很多困难,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只有切实科学有效的分析和分类,总结这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以及高校科学落实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心理问题的精准施策,才能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健康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高校作为培育优秀大学生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力者,深刻把握社会及国家发展动向,深度理解自身定义定位,健全受育者步入社会的技巧技能,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能力,保证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对高校乃至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深度考量。高校在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问题时,需了解该校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要出现的心理问题集中处理分类指导科学施策,望高校大学生都能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