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三喻”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启示
2020-11-30成昱桦郭晓蓓
成昱桦 郭晓蓓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一生留下了许多著作,并且在雅典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教育机构——学园。众所周知,“柏拉图三喻”分别是洞喻、日喻和线喻。“洞喻”是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阐述,人的认识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主观影响,导致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和现实中的世界不太匹配,一些人通过努力走出来了,知道之前的世界是虚假的,而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所处一个虚幻的世界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无知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无知,而从无知到知识的人只是凤毛麟角;“日喻”表达了人的追求最高境界就是至善,太阳让洞穴外的人看到世界,没有太阳即使我们有眼睛也看不见这个世界,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世界是因为太阳,因为光的普照,而洞穴里的人也是因为光才找到了出口,找到真实,太阳是这个世界最高级的存在;“线喻”进一步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为可见世界,另一部分为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柏拉图持有非常严格的知识概念。他不接受直接得来的知识,也没有关于将感性世界的真实信念作为知识的思想。只有“理念”和“理智”属于知识范畴,“猜想”、“信念”只属于“意见”。而意见只属于知识与无知的中间状态,如果要从无知到知识就必须要学习。
日喻、线喻和洞喻之间是一种深化联系发展的关系。日喻是表达太阳对于世界的重要性;线喻是柏拉图将理念论建立在他有关于对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用线喻来刻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全过程;洞喻将洞内和洞外比喻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很明显,洞内的影像和雕像相当于一种想象和自然物,被锁住的人观看的是幻想,自由的人在洞内观看的是信念。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洞外的太阳相当于在柏拉图“太阳”比喻中的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他的观看是知识,获得知识的渐进过程相当于借助阴影和映像的数学推理,以及逐步上升的辩证法,最后认识到最高原则和万物本原是善。通过这个寓言说明人们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灵魂无法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没办法追求真理追求至善,无法克服“无知”的痛苦的过程。
随即,柏拉图阐明了如何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知道,从模糊到清晰,那就是依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在柏拉图看来,教育能够把“囚徒”从黑暗的洞穴中引领到光明的世界,能够建立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到达一个至善的高度。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人类探索步伐的不断前进,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去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呢?其实,在柏拉图的三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未受教育到受过教育那长途跋涉、艰难困苦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个别到一般的上升发展的过程。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从最难的概念入手,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一步登天的本事,而是要从思考想象开始,经过不断碰壁摸索,最后才能获得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不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冒险,敢于吃苦的过程吗?洞穴之喻中禁锢在洞穴中的囚徒与其说是对他们肉体上的禁锢,还不如说是心灵上的。其处境固然有客观上的因素,比如填鸭式的教育体制、专制的社会环境、政治强权的意识形态等,但也有其主观的原因,并且大多来自于人性的一些弱点。其一,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并习惯于某个时期或者某个环境下,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真实”,并且认为自己所在的空间都是真实的,由于习惯和从众心理的作祟,一些人会以适应环境和合群为借口,继而逆来顺受、轻信盲从,在自以为是的安乐稳定中不思进取、不顾真相,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也不能容忍与其思想观点不同的人;其二,有些人虽然走出了洞穴,但是并不代表他回到洞穴中就能够不受阴影的蒙骗,有可能为了“符合潮流”顺应大家的说法重新回到阴影中。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度过了紧张,拥挤,忙碌的高中生涯过后,来到大学后时间上很自由,也不再是没日没夜地上课,再加上从小灌输上大学就自由的错误思想,导致很多大学生来了学校后放松自我,认为高中那么繁忙的时间过了,上了大学就不需要学习了。更有甚者如若发现身边有同学在学习反而言语嘲讽,好像在大学里学习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在柏拉图的三喻中,那些嘲讽学习的人就好像囚徒,明明在坐井观天,却固执的觉得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是真的,如果有人反驳他们的观点就会“群起而攻之”,而学习的人就是走出洞穴的人,他们不盲目从众,不随意合群,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不断探索走出洞穴,揭露洞穴内虚假的世界,见到太阳,见到光明和至善
柏拉图的三喻对当代大学生学会学习很有启迪性意义。首先,在大学里学习,要学会“独立”,也就是不能人云亦云。大学生普遍已经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三观,每件事情有着自己的判断,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对的。柏拉图告诉我们要努力做那个走出洞穴的人,即使过程很艰难,但是为了见到太阳,见到光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次,大学里的时间相对来说更自由,空余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去把握。对于学习来说并不只局限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只有理论不懂得如何联系现实就好像纸上谈兵。但事实就是,大部分人并不重视对自己眼界的提升,平时也总是习惯挑简单并不费脑的事情来做,喜欢把自己框在小圈子里,就好像一个密封的小盒子,不让东西进去,也不让自己出来。其实,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未来工作期间,能力和眼界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大学期间就要提高自己的眼界,要知道大学是一次让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远望未来的机会。开拓眼界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出去走走”,当然并不是实际走出多远,而是要借助各种渠道广泛吸取新知。一些大学生升学后也仍然固持中学的思维方式,对于所学的知识无法和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就好像油和水不能相融只能分层。在中学形成的思维方式到大学里很不合适但是却很少有人会去改变,虽然改变一个习惯是很难的,但是作为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应该是有着无限可能的,就好像一块橡皮泥还在可塑阶段,如此就更应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不应仅仅习惯于用一种方式思考,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
最后,要学会勇于尝试,也就是创新。创新是要我们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和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就学习而言,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接收与继承,灌输式的学习是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这就是要求对于知识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展,既不盲从书本,也不盲从权威,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今后从事更为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离不开创造,学习必须与创造相结合,只有进行创造才能叫真正的学习。比如一个定义是怎么总结出来的,自己能不能独立的想出来?这个定义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发现的?是通过如何的推导,怎样的总结才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以后会被推翻吗?会怎样发展呢?由此看来,创新并不神秘,阻碍我们进行创新的与其说是天赋,不如说是思想方法的错误。
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随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也应该从先贤那里继承发扬优秀的学习品质,从而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