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责任研究
2020-11-30张立家
张 浩 张立家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在信息技术革新并推动教育发展传播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与人的沟通交往日趋新颖,但是一些非法网站、软件和不健康视频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而言,有时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认知覆盖面较窄,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感存在误解,作为高校应辨证地看待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加强网络督察力度,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敏锐度和感知力,构建内外网联动,师生、学校与第三方网络机构共同执行合力。高校在网络责任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和开拓创新时,还要加强大学生过硬的网络责任感培养与理论新视野的探索延伸,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力度从而培育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激发大学生责任意识,将网络教育手段充分运用起来,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由此来提升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增强网络伦理的教育,为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信息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责任关联性分析
信息时代互联网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对网络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利弊共制的影响,所谓利弊共制是指人们对信息利弊甄别、性质和作用褒贬不一、优劣互补共存,二者相互制约并且相互影响,如何区分利弊在于使用人对其价值的理解与运用。信息化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大千世界虽尽收眼底,但在看不见的“网”之下,对学生三观的构建存在潜移默化的威胁,同时也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家独大式的垄断,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举的多元融合理念,指引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提供责任信念的支撑。
二、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网络责任分析
我国从传统的板书式授课发展到网络多媒体教学,既是适应时代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需要,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网络空间不仅蕴藏着知识财富,同时也充斥着尔虞我诈的潜意识陷阱,而新时代高校学生意志品格、理想信念受到不可忽视的冲击,要一分为二的看到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问题,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和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网络感,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力和在网络中的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走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道路。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对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环环相扣的影响。学校作为提升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第二场所,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生存法则,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对责任伦理影响不断扩延,对人的思想影响不可低估,网络责任感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网络责任与教育是相互协调、互相牵制的有机统一整体,通过网络沟通交流,有利于消除垂直交往产生的外在影响,降低因受不同地域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沟通型障碍,利于拓展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时、空、地的制约。
三、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下提升大学生网络责任路径分析
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起源于劳动,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与延续提供取之不尽的智慧方案,也是国强民兴的必由之路。教育进入网络时代后,加强网络责任伦理的建设与引导,确保网络空间网格化、标准化管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系统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现代化,党和国家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始终把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中青年已经成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网络媒体不仅承担着虚拟与现实的责任,还对学生网络责任价值取向和人际间的交往失范,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提升网络责任传播意识,软硬件协同创新发展
网络作为公共空间资源,赋予每个人网络话语权和自由交流的空间,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履行网络责任意识的过程当中,应当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网络道德,参与网络实践,践行网络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积极传播主流价值、弘扬正能量,依法依规文明上网,不断强化自我责任意识,加强内部自我建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提升师资专业技能和教学策略,准确记录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政治思想工作视野,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政治思想工作的科学化管理,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二)强化网络责任意识,积极建构系统的教育机制
随着信息区块链体系的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更关注技术对人的思维逻辑和社会带来的影响。逐步被网络所环抱的学校从传统的教育者向依托网络建设规划倾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探索学生会网络意识建构特点,改进方式方法,强化网络责任意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氛围。首先,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优势探讨网络建构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将宣传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成果,促进大学生网络责任感优化。其次,高校各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网络宣传,热切关注社会焦点,善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甄别网络与现实,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把责任意识的培养融入教育全过程。
(三)增强师生法制观念,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之下,网络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中无论教师亦是学生都在积极地掌握网络技术素养,强化法治思维,提升网络责任意识。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突飞猛进,网络引发的违法行为逐年递增,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网优势,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掌握必备的网络安防知识,营造健康的网络观和安全防范意识,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法律体系,并强化执法能力,形成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教育所需,时代之求。
(四)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学生网络责任养成
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知识的传播途径,知识获取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本或课堂,趋向于涉及更为广泛的网络课程资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技术的手段如出一辙,对网络媒体的使用只停留在办公软件和打印驱动,利用大数据对相关课程资源融合的重视程度和知识储备量不足,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劳动者,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培养新时代新教师,完善信息化新型教师教育制度,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建构教师服务平台,多领域全方位拓宽教育渠道,推进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激发教师队伍动机与活力,更好地为受教育者服务。改进教师培养方式,积极倡导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开展网络责任侵权方面的预防教育,做到预防教育有侧重、有重点、精准化,激发履行网络责任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恪守网络操守的源动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