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建设中的几点建议探讨
2020-11-30柏彬
柏 彬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经济法是经济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基础的经济法律知识,能够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解决实际性经济纠纷。高职院校的职能是为社会输送专业化人才,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不断增大,经济法课程教育也迎来了更高的挑战,加强课程建设刻不容缓。
一、调整课程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现行使用的经济法教材,理论内容大致包括经济法的产生、发展以及法学原理等,内容颇具深度,理解难度大,但是应用价值却十分有限,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较为抵触,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很少能够利用到。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法课程的价值,课程建设应该首先迈出的一步就是调整教学内容。
(一)精选基础理论
经济法的基础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精选出他们所需的基础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一点点展现,加深印象,巩固基础。未来从事有关经济和管理工作的学生,他们在经济法课程中只要掌握经济法的概念、法律体系、法律原则和作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确立条件,法律责任的形式就能基本满足他们的就业需要了[1],这些内容教师要按照知识的深度,层层罗列,为学生打造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他们就能对这部分基础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为他们以后学习课程中的其它知识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适应其它课程内容
为了体现出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其它的课程内容,适当地增减,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就业铺垫。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会学习到审计法、会计法和税法的知识,经济法中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就可以删去,避免重复,将时间用在更多新的知识点上。金融专业的课程中包括保险法、证券法、金融法规,这些与经济法中的内容也是重复的,可以删减[2]。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灵活调整经济法教学内容,既能减轻学生们的负担,也能提高教学效率,将宝贵的时间用于钻研核心知识点,提高课程教育的效果。
二、多样的课程教育方法
经济法的课程内容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采取传统教育方法,让学生背书,会在无形中增大学习难度,也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很难将所学知识化为能力,利用起来。基于这一问题,课程建设还需要着手创新教学方法,力求体现教育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不失为优质性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透过真实的案例,能够使经济法理论变得更加立体、易懂,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如今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在经济法的课堂中普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网络上的热门事件,利用当今学生对网络实事的关注度,将经济法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从案例中抽离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来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有几个相对固定的环节,出示案例后,接下来就是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分析案例,给出自己的观点。讨论后,教师给各小组充足的时间发表观点,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最后教师总结,对各小组给出的结论进行点评,强调本课知识点。如今,案例教学法应该突出案例的“新”和“真”,教材中的案例更新速度较慢,很多都与现如今的社会形势相脱节,教师只有从课外搜集更加新鲜的新闻时讯,才能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商标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假冒名牌商品的图片,这些图片经常出现在当今的社交网络中,供人娱乐消遣,通常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故意模仿知名产品的名称、商标和外包装,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分辨,这就是侵犯商标权的典型行为。相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过上当受骗的经验,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这些图片令人忍俊不禁,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掌握相应的理论也就顺理成章了[3]。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经济法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是模拟法庭,由学生分别扮演律师、检察官、法官、当事人,利用经济法知识,完成案件分析、陈述、判决等一系列任务。与案例教学法相比,情景模拟的代入感更强,学生的体验更真实,记忆更深刻,对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情景模拟突破了预设,更加地灵活多变,这也是经济法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设定框架,将一切都安排好,这样学生只需负责表演即可,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情景中应该设置矛盾和意外,锻炼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实践的能力。比如,诉讼请求和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当堂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临场发挥,分析材料。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法学知识,还需要了解法庭陈述、辩论的技巧、规则,了解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相关问题,是一次综合性的锻炼。
教学案例:甲公司派人到乙工厂中订货,双方签订了合同,规定了总价款和商品质量、规格。甲公司如期付款,乙工厂发货。双方达成协议,甲公司寄出商品样品,乙工厂了解样品质量、规格后将样品寄回,并按照同样的标准制作商品。甲公司支付了部分货款,后乙工厂催收剩余货款,甲公司表示货物积压,要求退款,双方协商不成,诉至法院。针对这一案件,教师提出问题:乙工厂要求甲公司支付剩余货款的请求是否能得到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扮演书记员、原告、被告以及原、被告的代理律师,其余同学和教师充当旁听者。学生在讨论案件后进行审理和宣判,在这个过程中对经济学法律法规有一个新的认识[4]。
三、改革考试制度
经济法课程的改革除了要在教学上下功夫,还应伴随考试制度的更新。传统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师生关注的更多的是试卷上的分数,而这个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也是毫无价值的。改革考试制度,笔者建议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就是教学老师不负责出考题,考试题目由专门的老师编纂,设立题库,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避免考试前透题。试卷统一由教研室老师审阅,避免老师为学生打情感分,使考试成绩真正反映出学生的水平[5]。
(二)笔试与实践相结合
经济法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不应该只看理论考试的分数,还需设计一些实践考评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在课堂上的法庭模拟就可以作为实践考评的形式,根据学生在情景中分析案例、辩论等的表现为他们打分,将笔试的得分与实践得分相综合,这样的成绩更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三)日常表现评分与期末考试评分相综合
如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计入到期末总成绩中,对学生起到了很大的鞭策作用,这种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一次很大的突破,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平时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率,参与情景模拟的积极性、表现,能否对问题大胆提出不同看法,是否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等。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综合,有助于提升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地客观。
四、结语
总之,经济法课程建设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考核原则,都要体现出一个“新”字,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摸索出更加优质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效果。在未来的课程建设工作中,还需加大对教学内容的延伸,提升模拟、案例等教学环节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改革考试模式,综合评价,全面提升学生实践水平,为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型人才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