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伤医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2020-11-30马瓅
马 瓅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 新郑 451191
一、我国暴力伤医事件案例剖析
据相关报道,我国从2009年到2018年间通过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就多达295起,其中99起医护人员遭到患者的持刀攻击,这些事件共造成362名医护人员受伤,24名医护人员身亡。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白皮书》表明,中国66%的医师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30%以上的医师体验过患者的暴力对待。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此类暴力伤医事件并不是偶发现象,是长期累计的医患矛盾情绪得不到合理疏解,从而引发的冲突性爆发。
2017年9月16日湖南省东安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当日上午9时许,犯罪嫌疑人陈某某持水果刀进入东安县湘东微创医院,将该院顾问蒋某某捅伤并潜逃。当天14时许受害人经抢救无效死亡。接警后,东安警方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并组织抓捕。当天上午10时许,犯罪嫌疑人陈某某向东安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此类恶性事件,一方面暴露出患者对医院乃至医生的不满,这种不满不仅来源于高额的医疗成本,也是对医务工作者专业工作的极度不信任。另一方面,在医患纠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纠纷的处理和解决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立法的不足,制度的缺失,手段的软弱,这种不协调、不对等性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矛盾。
二、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和患者的沟通不畅
我国长期的医疗体制模式,使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良性沟通渠道,加之医疗成本逐年增高,患者对医生的不良情绪日积月累,缺乏畅通的排解渠道,导致医患矛盾日趋明显。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疾病治疗的局限性,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因而在出现不良后果之后,他们就会认为诊疗方案存在问题,对医生医术和医德产生怀疑,导致医患关系破裂与恶性医疗事件冲突加剧。因此,为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医院应制定相关对策,例如:展开专业培训,聘请专业人士举办各类培训课程,或者深入医院开展专项讲座,提高医务人员沟通技巧和沟通效率。医务工作不仅是救死扶伤的高尚工作,更是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工作,只有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授课,使医务人员掌握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对话能力,防微杜渐,才能避免人为增加医疗成本。在对患者诊治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可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潜在的治疗风险也就更高。面对这样的患者群体,医务人员更应及时做好诊疗反馈,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向家属做重点说明,让其在心理上增强防备意识,更有利于患者治疗。院方应强调风险责任,尊重家属意见,增加患者和家属的认同感。在这方面有些国家就做得很好,他们更重视与患者的讲解分析,巧妙运用沟通策略,使患者理性认知病情和治愈风险,避免和缓解可能会引发的医患纷争,这些都值得我们的医疗机构效仿。如果真的发生了医患纠纷,医疗机构也应重视,恰当处理,积极与患者家属面对面地协商,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推脱,避免暴力伤医事件的屡次发生。
(二)预防措施不足
据《泰晤士报》报道,德国医院每年处理200多起暴力事件。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医院毫不犹豫地聘请私人保安,加强应急措施与暴力防范。据《欧洲时报》,纽伦堡医院是欧洲最大的医院之一,每月约有30至40起医患纠纷,其中大多为言语攻击,有时也会升级为肢体冲突,为此医院每年花费50万欧元用于预防暴力伤害。因此,加强医院的安保和预防措施在暴力伤医事件中也是必要的。
据报道,杨文医生的悲剧半个月前就有了症照。案发前半个多月来,该医院急诊科的医生饱受涉案患者家属的骚扰甚至死亡威胁。在长达半个月的辱骂和威胁下,医院和医务人员都在默默的承受,甚至没有感觉到生命安全就在危险的边缘。除了隐忍,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悲剧就这样无情的发生了。因此,笔者认为医院应当在接诊的过程中,对情绪特别不稳定的患者进行特殊关注,加强安保措施。
(三)暴力伤医犯罪处罚力度不够
保护工作中的医生和护士,就是保护就诊的众多患者的安全,尊重医护人员就是尊重就诊的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只要认为人命宝贵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会立法保护在工作中的医护人员,给他们以安全感,让他们好好工作,安心工作。因为,只有医护人员安心工作,才能保证就诊病人的安全。
虽然在事件发生前我国已经在医疗卫生方面出台了十几部法律,但涉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的保护还不全面。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在法律责任章中加强了对医生的人身权益的保护,明确表示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秩序,威胁、侵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触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者,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虽然严重的医疗伤害在刑法上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但故意伤害只有达到轻伤及以上的程度才能处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疗机构实施的暴力行为都达不到刑事处罚标准,只能进行行政处罚。在2009-2018年上报的医疗伤害救治结果中,行政处罚是最常见的处罚手段,如行政拘留10-15天或罚款数千元;涉及刑事处罚结果的报告不到5%。由此可见,医疗伤害屡禁不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伤害的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医疗伤害屡禁不止。
因此,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包括战乱中的伊拉克,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只要有人辱骂威胁工作中的医护人员,都会被批准逮捕而被判刑坐牢,而攻击医护人员,更不用说了。在澳大利亚,攻击正在工作中的医护人员,不管医护人员伤势如何,都要坐牢,最高刑期14年。
我们不说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因为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保护工作中的医护人员,我们来看看,我国的台湾地区,其中,就有著名的《王贵芬条款》出台的经过。2013年11月26日,台湾省桃园县芦竹乡代(相当于人大代表)王贵芬掌掴林口长庚医院护士引发轩然大波,王贵芬打后悔改,下跪痛哭道歉,仍被判刑五个月,罚金30万台币。后王贵芬以向护士赔30万台币取得谅解,护士撤告,王贵芬免了牢狱之困。
而许多国家为了防治暴力伤医行为,会针对医生这个特殊执业进行立法,处罚力度大于一般的犯罪行为。例如,2018年11月,英国政府通过了《攻击急救人员法案》,以加强对医疗暴力伤害的惩罚。根据该法,对医疗或急救人员暴力的最高刑法已经从6个月增加到12个月,提高了违法行为成本。
三、建全制度体系
(一)加强制度宣传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我国要加强医生职业正面宣传,树立医生良好职业形象。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社会医疗改革是世界难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不是只有国内存在,而是全世界范围内医疗体制改革的难题和关键。在现有社会体制的保障下,我们更应树立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宣传医疗诊疗中的积极事件,引导公众朝着正确伦理道德观的方向发展。一切不尊重医生,有害医务工作者正常职业工作的行为都是不耻的,这不仅损害自身利益,而且消耗大众医疗机会和成本,是对全体公民利益的侵害。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医疗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宣传我国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普及医疗卫生知识,让群众参与到全民医疗卫生工作的宣传队伍中来,医患纠纷和矛盾也会随之越来越少。
(二)做好患者安全评估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存在着高风险,医院和患者最有可能发生冲突和恶性医疗事件。应对患者展开安全评估,有针对性地提高防控意识。因此,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展开良性沟通必不可少,无论是对病情的讲解和介绍,还是对后续治疗的提出,应充分听取患者意见,避免医患矛盾的出现。尤其是对于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及家属,医院应做好防控工作,保障诊疗规范和医务人员工作合理合法开展。
(三)推动医疗机构标准化
加强医疗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医生的责任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收售药品、医疗器械回扣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增加和增强双方的沟通与信任。在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情绪安抚,避免事态升级。各级医院要成立医疗纠纷领导小组,及时与公安、检察、医疗卫生等执法单位沟通,提高突发事件预测能力。
(四)健全预防机制、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活动
确认是否存在暴力伤害危机,需要使用医院设置的预警系统。随着危机应对阶段的逐步推进,危机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断升级。通常,暴力患者最初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言语暴力反应不太强烈的地方,然后逐渐上升到肢体冲突和情绪失控的程度。虽然演变的过程是缓慢的、逐渐的,但是确是有预兆性的。医院和医务人员要在这种时期提前对萌芽阶段的暴力事件进行整合分析,在充分判断事态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及时启动预警系统,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采取初步行动,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萌芽到爆发通常是一个很短的过程,危机管理者应保持警惕,正确识别萌芽期的危机,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
能否正确、及时地识别危机,将直接影响到暴力伤害所造成的影响的大小和控制危机的能力,进而决定医院能否控制危机,转危为安。特别是在出现医疗事故时,许多医院和医务人员就会不由自主地回避和否认事件,试图用内部处理的方法来解决危机,推卸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事实上,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医患矛盾的激化和激化,病人的极端情绪会导致一心只为报复的不良心态,这使得暴力医疗伤害事件产生了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医院管理者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根据法律的规定制定合理的危机预案,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同时,医院管理者也应明确危机的类型和原因,在充分认识危机的基础上进行应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预防为主、攻防并举的方针,努力创建安全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组织开展专项活动,认真排查“医闹”线索,严厉惩治侵犯医患人身安全、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医疗机构安全防范,严惩违法犯罪嫌疑人,促进医疗卫生秩序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