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意义:“大潮起珠江”展览的思考
2020-11-30丰瑞
丰 瑞
2020年6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1]。总书记首次关于学习“改革开放史”的提法对改革开放史的科学研究、展览展示及实物征集等工作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近十多年来,国内博物馆举办改革开放史展览方兴未艾,成果丰硕,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为了解、研究改革开放史提供了直观素材。深圳博物馆陆续举办过不同规模、角度、形式的同类展览,其中,“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 周年展览”(下文简称“大潮”展览)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受到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一度在广东、深圳形成“文化事件”[2]。“大潮”展览以高标准、新思路的内容设计,充实鲜明的广东特色,以人为本、以物为主的博物馆语言表达,别具一格的创新辅助形式,使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有机完美融合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继续做好改革开放史展览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有益探索和经验,无疑对改革开放史的科学研究、展览展示和实物征集有所裨助[3]。
一、内容为王
大纲作为内容的载体,犹如剧本之于电影、电视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潮”展览具有特殊性,对内容的站位立意、脉络框架、重点亮点等方面要求尤为严格严谨。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领,注重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叙事结合,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呈现全国背景下广东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借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阶段划分,采用官方权威统计数据,吸纳中共中央文献汇编、习近平系列重要论述、专题性资料、重大决策和事件参与者的回忆录与口述史等成果和观点,以高度的政治意识、求真的钻研精神挖掘史料,还原历史原貌。
展览大纲逻辑严密、框架合理、脉络清晰,以广东改革开放进程为“故事线”,依照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按时间顺序分为“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1978-1992)”、“增创优势砥砺前行(1992-2012)”和“走在前列 当好窗口(2012-2018)”三个部分。各单元之间以改革开放历史演进为逻辑主线,以党中央在不同阶段对广东的定位和赋予的使命为阶段主要特征,反映广东改革开放一脉相承、不断深化的过程。用精简导语串联整体历史,突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代表人物、典型事件,将广东改革开放过程中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标志地贯穿整个展览内容。在保证主线明确、条理清晰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亮点吸睛,令观众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二、广东特色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伴随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广东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观念等辐射全国,成为推动全国改革开放向前的先导动力。这些广东特色,“大潮”展览充分、突出地展示了出来。
展览从以习仲勋为第一书记的广东省委坚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开始,到广东经济学家卓炯在全国率先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再到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梳理了广东思想解放过程,展现了广东改革开放先行者、开拓者们带领全省人民冲破思想藩篱,勇闯实践雷区,先走一步,由此改变自我封闭、自我束缚的僵化模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历程。
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从经济领域拉开大幕,从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边陲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大潮”展览梳理了独具特色的广东模式,从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到广东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壮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再到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多角度、多层次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领域的先行先试及惊人巨变,无不突显广东一以贯之的敢闯敢试精神。
三、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5]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要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标,归根结底,展览要为“人”服务。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观众、熟悉观众、争取观众、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6]“大潮”展览虽然政治性强,但同时能够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人民群众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使展览具有十足的亲切感。
展览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来展示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20 世纪70年代,广东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生活生产水平落后,展览生动还原了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广东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后来,广东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无穷创造力,使广东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去不复返,生产、生活水平进步神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展览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各类人群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幸福感、获得感,令观众忆苦思甜,使人们铭记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珍贵经验和难忘记忆,令观众产生共情、共鸣,十分接地气,这也是该展览更加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四、以物为主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文物史料和精神财富,足以佐证各领域巨变。“大潮”展览展出2403 件体现众多中国第一、中国首创的文物史料,提炼实物背后的人文精神,极大丰富了展览内容,实现了广东文化资源最大限度的活化,使人们得以共享广东的公共文化成果。展品时间跨度从1949年到2018年,包括反映广东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活动的物证及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时代意义和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素材。
2.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内在的动力。学生如果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在拼音和字词教学中多让学困生参与“找朋友、摘苹果、猜谜语”等游戏活动,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情境和扮演角色的形式让学困生找到乐趣,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指导学困生观察事物的顺序和着重点以及细节的方法,推荐阅读相近课外读物帮助他们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讲评作文时有意将学困生的作文作为范例,寻找到进步的地方和亮点,让其体验到进步的愉悦。
“构建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比文物本身的价值更大,特别是对观众的意义更大,文物经组合后所体现的知识体系和信息量远超单件文物本身。”[7]“大潮”展览将20 世纪80年代来粤打工者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拖鞋、梳子、水杯、饭盒、暖壶、工资发放表、工作证件、书信和日记等组合在一起展示,生动地串联起整段历史,勾起观众的回忆。这些记录人们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打拼的激情、辛劳、快乐、汗水及泪水的物件,饱含了人们当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以及对如今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充满感情和温度,尤为受观众推崇。
“历史文物类的藏品大多从器物类型学的角度研究,对文物背后的故事、人物以及反映出来的精神世界挖掘不够。”[8]这是历史类展览常见的问题,“大潮”展览则将其转化成一种优势。由于改革开放史的藏品历史距今不远,许多藏品还流通在当下,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充分挖掘其内在故事。“大潮”展览通过文字、影像等对藏品进行内在故事的还原,充分揭示了藏品与历史的关系、与人的关系,深刻反映展览主题、讲述历史故事、传递改革开放精神。
五、创造性的辅助形式
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新建的上海博物馆引领了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其特点是“好看”[9]。设计和内容是展览的两大基本元素,内容是里子,设计是面子,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大潮”展览形式多样丰富,充分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克服展墙空间高大,图板与展墙比例不合适的缺陷,展览设计了“第二展线”,利用展墙的油画布添加与展板内容在年代和事件表达上相符的背景照片,内容与画面达致相辅相成、精致好看的效果。同时,还运用了最具亮点、最为创新的展项——65 米新媒体艺术长卷,巧妙利用展馆内四至五楼65 米悬空地带,采用投影融合拼接技术,分“珠水春潮”“生活巨变”“创新引领”“壮美广东”四个独立篇章展播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乡面貌、人们生产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项设计切合展览主题,与主展线内容和形式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完美解决了展墙大片空白地的问题,实现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
一个成功的展览是用心、用情、用功的集体智慧结晶。“大潮”展览的成功是值得总结的。在内容设计上以高标准新思路实现了展览政治站位高、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特点;强烈鲜明的广东特色贯穿其中,使岭南文化元素与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紧密结合,充分彰显广东精神内核;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善于用物来传递历史及人文精神,使政治性展览接地气、聚人气、提神气;创造性、恰如其分地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表达内容,大大提升了展览的观赏性。这些大胆实践和有益探索,无疑对继续做好做强改革开放史展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1]《习近平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人民日报》2020年7月1 日第1 版。
[2]语出龚良《博物馆展览,让公众留下来》,《文博学刊》2019年第1 期。作者提到,2002年,上海博物馆策划了“晋唐宋元书画特展”,把国内博物馆收藏的这一时期最好的书画集中展出,这是空前绝后的创举,当时在上海成了一个文化事件。所谓文化事件,就是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个展览,如果没看过这个展览,很可能在别人聊天的时候就无法参与。“大潮”展览展出后,媒体争相连续报道,观展人流如织,讲解接待长期饱和,展览及其引发的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称之为“文化事件”毫不为过。
[3]已有文章开展总结和研究,参见蔡惠尧、刘晓:《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 周年展览》,《中国文物报》2018年12月19 日第6 版;刘晓《“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 周年展览”策展纪事》,《艺术与民俗》2020年第1 期。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 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 页。
[5]《习近平总书记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1 日第1 版。
[6]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4 页。
[7]龚良《博物馆展览,让公众留下来》,《文博学刊》2019年第1 期。
[8][9]薛文伟《博物馆如何讲好故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