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2020-11-30王晓莉

法制博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心理健康

王晓莉

江苏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的起大学,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进而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形成全方位、全动员支持的高校学生保障机制,切实发挥好资助政策体系的作用。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状

(一)新政策颁布实施后,建立起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应征入伍资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进行入学报到,报到后由校资助中心的老师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帮扶。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一些社会团体也向高校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就目前情况来看,不管是国家、学校还是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帮扶。在经济帮扶的前提下,我们还应当更多的关心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专业学习和就业情况,及时对受助学生进行诚信和感恩教育,安排受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此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还存在着不精准,这样的遗漏对个别未受到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坐等救济”的依赖习惯,甚至有些学生存在侥幸的心理,填写资助申请表时,利用经济困难认定不再提供三级证明的空子,谎报瞒报申请信息,得到资助后奢侈消费,对国家的资助政策缺少感恩之心。

(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引导缺乏,在资源挖掘整合方面,尤其是精神帮扶、能力拓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对资助理念育人功能缺乏全面认识,甚至单纯的认为资助就是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在关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心理状态方面存在不足。资助的形式比较传统,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资助政策体系中。除此之外,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资助工作者看到经济困难学生就联想到自卑自负、焦虑抑郁、内向胆小等消极特征,只重视对个别问题学生的预防、治疗和矫正,而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积极因素的探索和引导,忽视了对他们积极心理的培养与发展,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挫折时,更加容易出现回避、忧虑等心理问题。

(三)不管是政府、社会还是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资助都是无偿的。这种无偿的资助一方面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及家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他们不劳而获的依赖性,甚至有学生认为他就应该得到国家助学金,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一旦没有得逞,就会出现情绪化,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高校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以往大多数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建档时,主要依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中取消了三级证明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新办法既保证了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教育的尊严,同时强化了学校的职能,高校资助工作如何在新办法中做到资助对象的精准,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者面临的难点和重点。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对其他高校的调查,提出以下建议:(一)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进一步了解学生个人和家庭情况。通过大数据比对,筛选出学生生活消费水平、健康状况、学费欠缴情况等,对孤儿、残疾学生、特困家庭等优先帮扶。(二)登录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完善贫困生建档信息,保证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等学生给予优先帮扶。(三)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是否发放到位完善资助数据库,建立专属台账,及时记录受助学生的各项资助项目、资助数额、用途。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在各种资助项目的作用下,学生的受助力度,为精准资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高校资助工作者可以定期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其在公益活动中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和助人为乐的快感,并以此为契机,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

2.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积极的校园氛围更有益于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而沉闷的校园更多关注学生负面的心理问题,侧重于负面情绪的解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个体在环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和爱,那么个体在这个环境中就能激发出更多的积极品质。所以,根据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不断成长,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优质的心理潜能。一方面高校可以举办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加强对他们自尊、自信、自立的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园文化渗透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网络平台、校园文化长廊、知心话访谈等形式宣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3.整合积极有效的支持体系

高校作为宣传阵地,首先应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培养一支具备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队伍,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让他们熟悉积极心理学在教学、咨询、教育过程中的技巧。其次要完善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在经济困难学生建档时,及时查看他们心理普查情况,详细记录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从经济困难学生库中评选出优秀的资助宣传员,到新生班级进行资助宣传,使他们在助人的过程中达到自助。最后,资助形式可从物质支持渗透到精神支持,一方面政府要优化资助文化环境,宣传积极向上的典型事迹,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打破传统资助的“等靠要”,使他们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三)开展多元化资助教育活动

1.加强教育引导,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融入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成长成才等活动,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内容涉及诚信知识、案例分析、资助政策宣传、毕业后还款方式(支付宝还款)等,开展“诚信为本,感恩国家,按时还款”为主题的承诺签名活动,共筑“诚信许诺树”。此外,毕业季组织贷款毕业生网上毕业确认,签订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确认表,保证贷款毕业生人人签订,不留死角,切实加强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

2.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从有利于帮助困难学生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角度出发,在对其进行直接物质帮扶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亲自参与的方式获得收获。

(四)开展朋辈教育

新生报到时,可以开展朋辈教育,让受到资助的高年级学生为朋辈提供帮助,尤其是受到资助学生的励志成才事迹,在学校宣传栏、信息平台中可以进行宣传,在受助群体中树立典型,让受助学生感染身边的人,积极传递校园正能量。

三、结语

精准资助是前提,资助育人是目标。一方面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经济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以物质帮扶为基础,精神激励为支撑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加强资助体系方面的调查研究,通过大数据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通过实证调查解决问题,以学术研究推动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心理健康
困难中遇见团队
心理健康
困难我不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