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现状*
——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2020-11-30许文英

法制博览 2020年22期
关键词:载体政治思想

许文英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推广普及,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式,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学习、社交、生活的重要途径,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和喜爱。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现状,需要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掌握客观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探寻本质。根据个性反映共性的特点和研究资源的局限,选择笔者所在学校——贵州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贵州民族大学是全国13所民族院校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高等院校有着共同点。因此,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现状方面,贵州民族大学与其他高等院校一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人在2019年2月对贵州民族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在读本科生,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8份,无效问卷2份。同时,笔者长期从事第一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掌握了大量原始的工作资料和素材,对大学生思想特点、行为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状况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在对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态度上,5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喜欢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有90%的学生是通过手机了解时政热点新闻,并且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达3-10小时。由此可见,手机在大学生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利用手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可以了解大学生对于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认知和喜爱程度的现实状况:

(一)网络载体逐步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具有追求新鲜时尚、思想活跃、适应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根据统计数据显示,85%的大学生会选择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学载体方式,单调、过时、呆板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无法认真听讲的主要原因。利用新媒体,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堂、微沙龙等方式,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更为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在学习进度上可快亦可慢,不受限制的反复琢磨领悟,这些都是学生选择网络载体的重要原因。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转换,实现课堂翻转,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化,增强了教育效果,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手机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新兴载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智能手机功能日益丰富和增多,几乎每个大学生手上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手机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物品之一。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98.3%,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受过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20.6%。[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小时的大学生占97%,有82%的大学生会通过手机参与学校相关论坛讨论或者BBS留言,有89%的大学生会关注并浏览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对于精心制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手机浏览并积极参与的大学生占20.5%,有36.1%的会浏览网站信息动态,偶然或无意浏览的占40.8%。这表明,手机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新兴载体。

二、新媒体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机遇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手机短信、网络视频、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载体,广泛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教育的内容日趋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教育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趋丰富充实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主客体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方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互动热情不高,教育内容滞后、枯燥,教育载体单一,教育实效性不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便捷、更迅速、更全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学习内容更丰富,学生更容易认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媒体,更全面、更及时了解国内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资料,获得最前沿的信息,通过声频、视频、图像等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突破时空界限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时间、教室、老师都是固定的,教育方式表现为我说你听,我教你学,形式单一,这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手机、网络等多种载体的广泛使用,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强、互动性好、信息量大等特点,这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得到进一步拓展,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场所,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了解所需的信息,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大学生可不再受固定老师的限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教育平台,参与知名高校的名师讲座,聆听资深专家的精彩讲解。

三、新媒体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双重影响。借助新媒体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否熟练运用新兴载体,将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效果。过去,往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动控制着教育信息的传播,传统载体主要采取单向传播模式,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方式,采取说教为主的灌输教育,来解决大学生思想观念问题。但随着新媒体的应用普及,信息由单向转为双向传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己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通过手机、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的社会信息,其内容具有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多元化的特点,更受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明显而强大的影响力。

(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控性

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趋复杂,教育者无法全面及时掌握和监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网民中的主力军,在网络世界里,真实身份往往被“虚拟化”身份所代替,他们会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在虚拟世界实现自我“抱负”。当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出现问题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发现,并快速查找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三观”的塑造易遭受冲击。由于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不足,网络技术开发和应用存在空白,各大网站过滤不良思想、言论的能力依然十分有限,[2]仍然存在“漏网之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了解接受信息时,接收了有益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混杂了大量消极庸俗甚至是虚假反动的信息,由于大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在面对这些不良信息时,往往缺乏是非黑白的辨别和判断能力,极易受不良信息的蛊惑影响,听信追捧一些错误的看法观点,发表一些不当言论,给大学生“三观”的塑造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3]

猜你喜欢

载体政治思想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