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陆军集团军部队转型发展打造高素质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方阵
2020-11-30李中林
李中林
内容提要:陆军集团军部队,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具有重要作用。建强陆军集团军部队,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集团军部队转型发展,坚持向能战胜战聚力,努力打造高素质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方阵。一要抬高政治站位,切实立起紧抓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责任担当;二要直面矛盾问题,准确把握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难点堵点;三要聚力能战胜战,积极探索推进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管用举措。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加紧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①《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强调: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 为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载《解放军报》,2018-08-20。习主席的重要指示,为加强我军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科学遵循。陆军集团军部队,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指示,加大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力度,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着眼集团军部队转型发展,坚持向能战胜战聚力,积极探索推进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管用举措,努力打造高素质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方阵,不断为建设一流陆军集团军部队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一、抬高政治站位,切实立起紧抓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责任担当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习主席始终把“人才强军”作为关系军队建设全局、关系未来战争胜负的大事,紧抓不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重大战略指导。特别是对于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习主席反复强调,要投入更大精力,集中更多资源,紧紧抓在手里,不断抓出成效。打造陆军集团军部队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方阵,必须以习主席关于人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始终把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作为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和党委工程,切实立起紧抓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责任担当。
(一)把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放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总纲蓝图下思考谋划
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坚持把新型作战力量人才作为重要突破和重点运用,真正看到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在推动战斗力整体换代升级中的重要性,将其融入新的作战构想和作战样式,突出“打头阵”的地位作用,解决“卡脖子”的关键环节;真正看到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在部队转型中的先导性,让人才成长的过程成为破解转型难题、带动转型加速的过程;真正看到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在实现军队发展中的紧迫性,找准目标定位、正视差距不足,坚持问题倒逼、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提升人才建设质量。
(二)把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放到实施人才强军战略突出位置上聚力抓好
加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牵引新质作战能力生成步伐,事关人才强军战略高质量发展,必须站在对强军事业负责、对能战胜战负责的高度,充分发挥我党我军人才制度的独特政治优势,聚力推动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创新发展。要坚持党委统管、扛起主体责任,把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贯穿到部队人才建设全方位、全过程,从选拔培养、考核评价、保障激励等各方面进行一体筹划、体系设计,确保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有序推进;坚持优先发展,做到规划优先制定、结构优先调整、投入优先保证、机制优先完善,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成长铺设“快车道”;坚持用人如器,既要把部队需要、打仗紧缺的保留好,把术业有专长、素质有特长的使用好,又要把人才的所需所盼、矛盾诉求回应好,真正让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成长有舞台、事业有平台、志向有归属。
(三)把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放到履行使命任务中强势推进
当前,随着战争形态由信息化向智能化高速更迭演变,部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复合推进,深度催生着新型作战力量加速发展。特别是在未来联合作战条件下,新型作战力量已经成为制衡强敌、打赢战争的“撒手锏”和“倍增器”。集团军部队作为建设一流陆军的主体和备战打仗的主力,更要突出新型作战力量运用,聚焦打赢需要、坚持任务牵引,切实厘清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基本任务、内在规律和主要矛盾;更要升级培养理念、转变培养模式,下力打造适应未来战场的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方阵,确保有效履行使命任务。
二、直面矛盾问题,准确把握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难点堵点
当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总体形势向好向上,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不相适应”。
(一)抓建指导与转型形势不相适应
随着改革转型,集团军部队人才建设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定位更加明确,但各级“身子转脑子没转”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主要在5个方面“有差距”:一是规划牵引有差距。对于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研究不够,特别是对新型作战力量单位人才培养的起点定位、建设目标、阶段指标等缺少整体筹划和专项规划。二是遵循规律有差距。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更有特色,也更为特殊,但各级“大陆军”“大步兵”的理念没有根本扭转,强调共性多、把握特性少,特别是对于改革后新设新增专业的规律特点精准把握不够。三是人装结合有差距。装备是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成长的基本依托,但人装同步规划的意识不强,装备列装速度与人才成熟程度还不能互促相长,制约了培养质效。四是指导力量有差距。目前,军旅两级机关相关业务部门新型作战力量科班出身的“行家里手”比较少,旅机关指导专业分队、营级单位抓训所属分队的力量较为薄弱。五是融入任务有差距。新型作战力量单位备战任务重、演训参与度高,特别是新组建部队,一起步就爬坡,既难以沉下心来打牢人才基础,也缺乏依托任务培养人才的意识和能力。
(二)素质结构与体制效能不相适应
近年来,陆军部队坚持以战择人、合理配置,改革“阵痛”中的“缺”“弱”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但内涵式发展不足,尚不能充分释放新体制编制效能。一方面,现实缺口没有补齐。主要是:缺技术人才,特别是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比较少;缺文职人员,受驻地资源、对象来源因素等影响,新型作战力量专业文职人员在“质”和“量”上还没有形成有益补充。另一方面,素质内涵亟待优化。“数”的增长与“质”的变化没有形成联动,体现为3个“不平衡”:即人才分布不平衡,兵种部队成熟骨干相对多,其他部队所属某些专业岗位,多为改训转岗、应急培训补入,仅能满足“岗位有人”;能力经验不平衡,“低、弱、新”占比大,专业素质强、业务技能精的官兵在部队比较“稀缺”;专业覆盖不平衡,普通岗位人才分布比较充裕,重要岗位人才数量缺乏,多岗复合掌握多种技术的人才更为稀缺。
(三)体系培养与实战要求不相适应
嵌入“三位一体”体系抓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级的共识,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打仗要求、部队需求相比,仍然还存在一些现实差距。从军队院校教育看,调学需求“供不应求”,一些急缺专业下达计划难以满足部队训练需要;调学安排“供非所求”,3个月以上的培训效费比不高,处在演训期、复退期的调学指标偏多带来“公差送学”“优不送学”;教学方式“供需脱节”,重理论轻技能、重技术轻指挥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从部队训练实践看,指挥训练质效不够,战术训练落实质量不高,大项演训任务中也暴露出新型作战力量指挥员合成素养、应急处置的短板;施训力量联动不够,新型作战力量训练“师承带教”是重要方法,但目前各级培训机构,横向没有联系、纵向不成体系,“你训你的,我训我的”,没有实现资源最优化。从军事职业教育看,随着军事职业教育试点的推开,“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氛围逐渐浓厚,但也存在观念跟不上,少部分单位看小了、抓弱了,没能够与院校教育、部队训练一体推动;内容跟不上,课程需求相对笼统,微课质量有些还比较粗糙;硬软件跟不上,电脑、网络等硬件条件难以满足普及需求,学习软件在用户体验、功能开发上尚不完善。
(四)机制支撑与成长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不断深化,陆军集团军部队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在持续得到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人才成长产生现实梗阻。比如,新型作战力量特别是新组建单位人才“缺”的问题客观存在,目前还没有统筹好生长干部与选调干部、学兵培养与定向士官招录两个方向多个入口,形成解决缺人才问题的过渡机制;再如,人才流动囿于“专业壁垒”,有的毕业十几年都待在同一个单位,有的因岗位受限调整比例少、晋升难度大、成长出路窄,“进退”两难的处境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成才动力、锈蚀了人才质量。
三、聚力能战胜战,积极探索推进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管用举措
2016年7月,习主席视察陆军机关时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军战略,严格按照军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培养造就大批适应陆军转型建设要求的新型军事人才。”①《习近平八一前夕视察陆军机关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陆军转型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载《解放军报》,2016-07-28。习主席的重要指示,深刻指明了打造陆军高素质人才方阵的重要性紧迫性。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是陆军高素质人才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加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作为贯彻习主席人才强军战略的实际举措、作为推动陆军部队转型发展的重要牵引、作为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紧紧聚焦职能使命、聚力能战胜战,积极探索推进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的管用举措。
(一)紧跟转型步伐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要注重超前培养。着眼战场制衡强敌,主动学研战争、主动设计战争,进而主导制定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规划,把握智能化发展趋势、瞄准信息化发展前沿、立足机械化建设实际,超前谋划培养;着眼部队长远建设,改变“抓一茬放一茬、再重新育一茬”的旧有套路,坚持培养和使用一体推进、调配和储备同步展开;着眼人才持续成长,盯住官之初、兵之初、任职之初,育好年轻优秀人才苗子。二要搞好量身培养。精准把握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进一步理清目标思路,搞好规划筹划、细化措施抓手,把住进、出、升、调、训等计划管理各个环节,形成清晰完整的培养链路和责任链条。三要突出重点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资源宝贵,必须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形成“滚雪球”式的培养效应。重点是培养4类人才:即运用新型作战力量的指挥人才,突出既懂技术又懂指挥,既掌握专业又通晓合成,能够立足“多域精确战”筹划、指挥、保障作战;掌握新型作战力量的尖子人才,突出情报侦察、特种作战和保障骨干,做到一专多能、技能高超,发挥示范引领和“酵母”帮教作用;创新推动新型作战力量的科研人才,以专业技术干部、文职人员为主体,推进战斗力与技术力融合生成;抓训新型作战力量的管理人才,在政策、协调、服务上为培养管理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二)着眼“三位一体”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要加强院校教育主渠道“精准供给”。深入学习贯彻全军院校长集训精神,按照“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的要求实施为战育人,突出新型作战力量专业学科、教学骨干和领导岗位,加大跨学科教学、交叉任职、双向交流力度,并逐步细化深化形成机制;紧前攻关部队急需内容,依托陆军院校课程改造专业对口实践基地,针对数据融合等增设课程,开发教材器材,提高教学质量。二要发挥训练实践大课堂特有优势。更加注重实战实训,着眼制胜打赢加大任务磨砺,细化新型作战力量各要素作战的流程步骤,强化新型作战力量分队指挥员按作战编成独立筹划作战、保障作战的能力;更加注重规范牵引,坚持按纲训、规范训、牵引训,切实把握专业特质、做到“量体裁衣”;更加注重体系施教,形成层级联动抓训格局。三要推动职业教育大平台普及深化。建立微课质量评审专业机构,采取在线评分等方式进行评比,并针对政工网覆盖面有限、新型作战力量单位在外时间长的实际,对部分不涉密的课程,拓展至手机互联网教学,推动军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便捷化开展、普及化发展。
(三)坚持分类指导建立人才培养新结构
一是对于干部选用,要拓宽视野考任、坚持优中选优。基于专业特色深度考核。指挥岗位突出基础指挥技能、作战指挥素养、专业组训能力,专业技术岗位突出装备操作、维护保障、技术革新进行考评。基于硬性条件实施岗位准入。在专业对口、任职经历、培训情况等方面立起硬杠杠,从严审核把关。基于大范围选配择优定岗。对于营级指挥员、中职专业技术骨干,可在集团军范围内遴选;团以上领导干部、高职专业技术骨干,可在战区陆军或陆军范围内统筹衡量、择优选拔,撑高人才考任“天花板”、调动干部骨干积极性。二是对于人才缺口,要通盘规划资源、多个入口调度。统筹干部、兵员、文职3类人力资源入口,院校生长干部重在加强专业分流改训和毕业精准定岗,特种专业人员调余补缺可在陆军范围内走开单位、个人“双选”路子,专业特长兵员选拔可结合新训和各类集训充分挖掘、优质调配,直招士官、定向培养士官和文职人员社会招聘,要注重突出专业前瞻选拔,高学历士兵骨干应动态做好保留和转改文职工作。三是对于高级士官,要不拘一格选才、最大限度保留。着眼部队高级士官队伍现状,加快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促进高级士官人才队伍稳步发展。比如,在技能鉴定方面,明确每年应错开部队演训任务密集期组织两次以上技能鉴定,对发现的典型标兵、技术能手可作为特殊人才予以保留;在从业年限方面,明确对新换装单位和新增设岗位,可适度放宽士官服役年限;在培训经历方面,明确紧缺专业人才可予以先选再训、选后补训。
(四)培植成长沃土释放人才培养新活力
一要强化使命激励。抓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聚焦备战打仗是首位、是核心。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系统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重点学好“科技强军篇”“人才强军篇”;用强军事业激励斗志,抓好主题教育引导,开展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专题讲评教育,跟进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用特色文化感召凝聚,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持续打造富有单位特色的荣誉文化体系,激发官兵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勇担强军兴军重任。二要坚持靠前服务。本着官兵至上原则,注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要努力消除维护官兵权益的揪心事,比如,对于驻训演训轮休难的实际问题,各级应按照本级权限、依据相关法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轮休办法;办好规定明确的暖心事,持续推开福利待遇“正面清单”,发挥集团军医院资源优势,大项演训活动后上门巡诊,并开通日常送诊绿色通道;解决牵扯精力的烦心事,主动为基层办实事,下大力解决官兵“三后”(后路、后院、后代)问题,以真心换稳心、以稳心促尽心。三要营造争先氛围。结合争创“四铁”先进单位、争当“四有”优秀个人,注重抓典型引领,发掘、培养、宣扬一批新型作战力量先进典型;抓荣誉激励,对重大任务、比武竞赛成绩突出者拿出专项奖励指标给予重奖;抓待遇保障,津贴补助上拉大高等级、难课目待遇档次,做到有明显区分、重激励效果;抓优胜劣汰,加大选用淘汰力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