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建构路径的哲学思考
2020-11-30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义乌 322000)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政策要领,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补充。全面振兴乡村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振兴乡村文化,文化对于振兴乡村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在金华乡村地区保留完整,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红色文化资源为其提供大力支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率领广大人民在进行伟大革命斗争中汇聚而成的。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红色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探究金华乡村红色文化中的哲学价值和哲学路径,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金华市红色文化概况
金华,人称“浙江之心”,管辖着永康、东阳、兰溪、义乌四市,浦江、磐安、武义三县,金东、婺城两区,各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机构成金华红色文化。各个地区的红色文化既有金华大区的共性,也有发展差异的个性,共同描绘金华的红色之路。义乌的商贸文化、永康的五金文化、东阳的木雕文化等是各地差异化发展的体现。
1.金华红色文化历史地位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金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深刻反映。就革命文化而言,金华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为金华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地奋斗,有1000多名革命烈士牺牲。正是这样的革命历史文化推动了金华地区的基层民主政治和红色经济发展。金华的红色文化对于浙中红色文化具有一定影响力。
2.金华红色文化发展现状
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红色文化促进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当前,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金华红色文化助推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包括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义乌“望道信仰”红色旅游景区,《浙江省红色旅游指南》收录的东阳严济慈陈列馆和金佛庄烈士陵园,永康著名革命老区村方山口村等著名的红色文化遗迹等。当前,金华红色文化发展呈现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开放局面,各个地区展示红色文化共性的同时各显独特的个性。
3.金华红色文化基本特征
红色文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交互作用,共时存在、历时发展,从而融合生成的一种特色文化”[2]。
二、金华市红色文化发展独具特色
1.地域特征显著
金华在地理形态方面呈现为“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特点,好像镶嵌在浙中大地上一只巨大的聚宝盆闪耀着璀璨光芒。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为革命活动创造了良好的隐蔽条件,也为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就曾活跃于金华各县市,他们开展了浦江黄宅斗争、金东莲塘潘伏击战、义乌塘西桥战斗等。在婺文化的深刻影响下,金华革命时期人才辈出,如陈望道、严济慈、吴晗、施光南等。同时婺商文化催生出兰溪商帮、义乌货郎,一直延续至今发展成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康五金城、横店影视城等,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良好尝试。
2.文化载体丰厚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遗产,其存在形态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3]。金华是浙中革命战争的重要战场,保留下来众多红色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物质形态方面,金华保存众多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纪念馆和纪念碑等。非物质形态方面,金华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义乌的创业精神、东阳的工匠精神、浦江的清廉之道等。
三、红色文化的哲学价值
红色文化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然而,发展中的红色文化目前也呈现出一些乱象,亟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指明方向。
1.红色故事感悟生命价值
红色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就是要从现实的人的存在出发,观照红色文化存在系统中人的生命存在、生命叙事、生命情感以及生存方式、生存处境、生存价值等[4]。金华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红色人物故事,是对生存价值的灵魂拷问。如,“我为革命死而无憾”的朱鸿儒。1928年,他与几位革命同志共同研究成立了中共义乌县委并被选举为县委书记。此后,他满腔热血奔走于各大乡村扩大基层组织力量,加强党的领导。1929年,任东阳县委负责人,领导群众运动。1930年冬,他被叛徒出卖被捕,狱中受尽万般折磨、威逼利诱仍初心不改。次年,敌人狠下毒手,行刑前他慷慨激昂:“我为革命死而无憾。请告知我父母让他们多多保重身体,勿以儿为念!”于是高唱国际歌,昂首阔步走向刑场,正气凛然,慷慨就义,年仅25岁。从这些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用生命诠释存在价值,感悟生命情感。然而,乡村振兴中红色故事的挖掘程度受限,其感染人的教育价值尚未发挥。
2.红色现象透视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认识,是从交往实践中把握主体间的认识交往关系。金华的红色文化也是金华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先进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乡差距拉大,乡村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忽视了红色文化中对于信仰、对于事业的炙热追求,造成内心空虚、信仰缺失、唯利是图的后果。乡村振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真正的乡村振兴必然是经济富裕与文化兴盛共同振兴的双赢局面。因此,乡村振兴必然以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为着力点,提升乡村人的精神涵养。
3.红色精髓凸显人民属性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普遍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映射于红色文化体现在红色文化开发利用要充分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金华红色文化的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其下辖各个县市的发展就要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如义乌的商贸文化、浦江的廉政文化、永康的工匠文化等。红色文化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然适应时代新潮流,把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联结起来,当然发展的基础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因此,乡村振兴在利用红色文化时,既要着眼继承过去的,又要立足发展现在的,更要重视创新未来的。
4.红色情怀构建价值体系——红色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对红色文化体现为其对于个体、阶级、社会的积极意义,构建红色文化价值体系使其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所在。乡村振兴中红色文化价值体系就是发挥红色文化在价值引领、信仰追求方面的内在优势,丰盈乡村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他们的思想境界,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它倡导的是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唤醒村民的红色情怀,坚定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同时,乡村文化自信的增强能够大大提升村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基层民主建设的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
四、利用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哲学路径
红色文化的科学发展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完善基层民主、增强信仰追求和提升乡风民风。而哲学路径的选择能够使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更加清晰明确、有章可循、有理性基础。
1.抓住主要矛盾,深化产业发展
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教育辐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村民“脑袋空,钱袋实”并非真正的振兴,只有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才能够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目前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仅限于参观游览,而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也需要产业布局优化,从现在走马观花式的开发转变为体验式和参与式的利用,增强教育辐射的深度和广度。当前红色旅游成为红色文化输出的最主要形式,也是乡村振兴经济效应的集中体现。然而,简单的旅游线路设置未能达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反而通过戏剧表演、场景重现、娱乐游戏等深度参与活动和文旅纪念品开发等产业链延伸能够潜移默化地推动红色文化走进人们心里。
2.坚持发展原则,创新发展模式
当前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存在偏颇之处,认为它只是充实乡村物质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其本质内涵、真挚情感和教育功能认知较少。乡村振兴中,我们要坚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囿于过去的和现在的情景看问题。我们不仅要继承红色文化精髓,更要结合时代主题创新其发展模式和内容。乡村只有文化自信才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才是有底气的自信。创新发展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实现“扶志”与“扶智”结合,“造村”与“育人”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文化传承”使得新一代不断继承和创新先进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反哺”使得老一辈感知新问题、接受新事物,从而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5]。
3.遵循实践方法,尊重个性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大举实施,红色文化精准开发是乡村发展强大的推手。当然,每个乡村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色,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红色文化开发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是红色旅游,义乌的陈望道故居开发信仰教育,何斯路村探索基层民主,不同的开发路径获得同样的成功。红色文化不能搞一刀切、照搬照抄,开发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学会继承文化中符合个性发展的因素,同时融入地方特色内容,只有这样乡村才有振兴的文化底气。
4.明确价值导向,汇聚文明乡风
从本质而言,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6]。红色文化中的积极价值导向能够坚定人的信仰、丰满人的情怀,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人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摒弃唯物质中心的思想,坚持文化发展目标,乡村建设走好城乡融合之路、富裕之路、兴农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文化兴盛之路、善治之路,这是大势所趋。因此,乡村振兴必然需要发挥价值体系的育人作用,纯净民风乡风,凝聚乡村振兴的民智民心,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发展。
五、结语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之光,散发红色文化魅力,才能振兴美丽乡村。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价值,凸显生命价值,客观认识红色文化,辩证看待红色文化,构建价值体系,为乡村振兴中哲学路径的选择提供更清晰明确的路线图。通过哲学价值研究,乡村振兴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坚持发展原则创新发展模式,尊重发展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价值导向改善乡村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