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中新时代高校党团组织育人研究
2020-11-30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先后到访多所高校与青年学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青年工作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是挖掘青年潜质、培育优秀青年的主要基地,更是为党和国家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曾强调:“要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1]依托党团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重点把握的工作主题,也必将是高校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充分认识并发挥党团组织协同育人作用,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党团组织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高校党团组织协同育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协同理论要求组成的要素要达到同步、合作、协调、互补。推进党团组织协同,有利于集中教育力量,统一育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强大合力,对提升党团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党团组织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党团组织职能有效发挥的必然要求
“职能是指事物、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职能是组织发展的实践规范,对组织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具有制度性保障意义。”[2]2016年,团中央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化实施“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四大行动[3],更好发挥学校共青团基础性、源头性、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基层党组织职能的新定位,即: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由此看来,高校党团组织一脉相承,休戚相关。党团协同育人,就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推进党团组织深度融合,确定同向培育目标,凸显各自组织优势,共享优质资源,拓展教育平台,形成以党带团、以团促党良好格局,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职能作用,最终实现1+1>2的育人目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在“育人”,重心在“全”,离不开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有效支持。党团组织肩负着凝聚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重要使命,应当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并在其中发挥实效。“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是青年学生,他们极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依托党团组织,运用群体心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教育激励作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化显性思政,通过党课、团课等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广泛性直观教育;而且要细化隐性思政,将教育内容通过党团主题活动渗透,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此外,在坚持党团协同育人主渠道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3.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思想引领、渗透凝聚、约束保障、服务激励等作用。高校党团组织的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以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聚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把党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能够进一步将党员、团员、群众紧密相连,共享学习资源的同时对标先进,实现个人与组织协同发展,共同进步。通过加强党团组织制度协同,规范管理,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增强学生行为自觉,实现群众-团员-党员良好衔接。打破党团活动壁垒,整合资源,实现实践活动协同,为学生创造良好发展空间和服务平台,帮助他们打牢干事创业根基,激励他们自立自强,立志成为可堪大用、肩负重任的国家栋梁。
二、当前高校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党团工作联系与配合脱节、各行其是现象突出
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党建与团建工作本身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性,本应相互配合,协调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党团隶属不同的组织机构,极易导致工作冲突、重复,教育力量分散等问题。党建工作由学校组织部统一部署和管理,校组织部将工作通知和要求下达二级学院党委。二级学院党委针对学生党建工作,关注点在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方面,教育覆盖面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团建工作由校团委统筹并直接下达给二级学院团委,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同一类工作重复开展两次,类似通知传达两次甚至多次。而作为主要参与者和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经常被要求重复参加同一类教育或活动,甚至会面临活动时间冲突而不知所措。党团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未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更容易降低学生对党团组织的信任和信赖。
2.“两课”运行机制不完善,教学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理想
党课和团课是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效手段,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行“两课”开展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清单”,按部就班进行上级指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上,并没有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在授课形式上,多采取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大课模式,学生只需要按照通知要求或课表去“打卡”就算完成任务。教学过程趋于形式化,理论知识硬性灌输。重“教”轻“导”思维模式,导致授课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信仰现状、理论水平,并结合社会热点、学生的兴趣点去引导学生找准学习方向,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两课”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而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认可度不高。
3.党团活动开展力度不平衡,互动不够,带动性不强
开展行而有效的党日、团日活动是学生培养的关键点,是发挥党组织先进性,保证团组织方向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重党建轻团建现象明显,仅看到党组织对大学生培养的积极作用,却未能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团组织育人的重要作用。二级学院往往侧重党建工作的部署和规划,未能将党的“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与团的“一学一做”“三会两制一课”有效结合;党日活动与团日活动缺少适当融合,互动不够,党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能灵活运用到团日活动中,因此出现以党带团断带现象。由于党团活动开展力度的不平衡,导致团日活动次数少、水平不高,形式趋于传统,内涵单薄。久而久之,团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降低,逐渐失去了对团员的吸引力和教育作用。
4.党员、团干部先锋作用不强,团员身份意识淡薄
党员、团干部是学生中的佼佼者,站在党团组织的第一线,理应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服务学生、带动学生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高校侧重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致使团支部地位边缘化和职能弱化问题突出。不仅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意识淡薄,团支书更被认为是班长的“配角”,协助班长处理班级日常事务。部分团干部和班委岗位职责混淆不清,甚至对共青团工作一知半解,更是缺乏独立开展团支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团支部中,学生党员所占比例较小,由于被吸收进“党支部”,他们更加注重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学习,而忽视对团支部的贡献。没有将党组织所学传递给团支部的成员,没有将党支部建设的经验方法运用在团支部建设上,因此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高校党团组织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1.强化认识协同,把稳思想之舵
“科学完备的制度是党团自身建设成熟的标志”,党团组织协同,离不开制度的约束与规范。积极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校党、团组织要联合发力,形成以校党委组织部牵头,校团委带动,基层团委(团总支)积极配合三级工作格局。首先,组织专项调研,倾听青年声音,了解青年诉求,在此基础上共同探索并制定党团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党员、团员培养、考核长效机制,健全入党积极分子评选、团员推优、党员发展等相关制度;规范党的“三会一课”和团的“三会两制一课”从严从实。从校级层面保障党团协同工作规范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党团一体化建设,开设二级学院党团微信公众号,实现党内、团内信息公开,党员、团员线上线下联动沟通;安排党员兼职团内职务,与团干部一同开展团支部建设。又次,成立党团工作部门,由团委书记、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吸收优秀学生党员、团员为骨干成员,开展“灯塔—党建”“智慧团建”和党、团员信息维护、学生思想动态跟踪、日常党务团务等工作。
2.强化机制协同,夯实压力倡导
要坚持以人为本、覆盖面广、追求实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次集中教育和递进式教育。基层党、团组织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兴趣统筹规划,制定全年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打破党课、团课壁垒,在坚持“党”字当头的基础上,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党课、团课有效融合,采取“1+1+N”模式,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新媒体(微信、微博、微视频平台等),融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这种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模式下的“两课”,能够让学生品尝到学习内容的“党味”,课程形式的“趣味”,时代元素的“鲜味”,个体收获的“甜味”。不仅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真学、真信、真用、真行,更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如何助己和利他,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以及如何真正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真正实现党的理论、团的号召在广大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内化成为行动的自觉。
3.强化实践协同,聚焦青年诉求
实践活动协同是党团组织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倡导通过开展系列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学生汲取营养,进而强化自我修炼、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最终达到健康成长、成才的目的。首先,实践活动设计要紧密结合时间节点和社会热点,形式和内容也要不断根据学生反馈进一步改革创新。例如,利用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重阳日、国庆节等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对学生进行仪式教育,引导学生在抚今追昔中升华情感认同”。其次,通过“支部共建”促进党团支部沟通交流,以一个党支部对接一个团支部,倡导党员深入到对接团支部的课堂、寝室,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以党员的先进性带动团员的积极性。其中,党支部倾向于教工(专业课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校外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等。又次,充分利用“青年之声—微邦”“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推行“掌上活动”,让同学们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客户端参加党团活动。最后,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整合活动资源,增加特色、品牌化党团活动,提高学生吸引力,增强学生黏性。只有实现实践活动有温度、学习内容有深度、骨干带头有力度、学生参与有广度,才能真正让党团活动在学生们心中“活起来,强起来,亮起来”。
4.强化功能协同,助力育人工程
“质”是要让“领头雁”的翅膀“硬”起来,着力提高党员、团干质量,保持其政治性和先进性,不断提升领导力和执行力,增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感恩精神。“面”是要让“领头雁”的飞翔范围“广”起来,要让党员、团干始终坚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理念,带动作用覆盖到思想引领、公共生活、学业帮扶、志愿服务等各个方面。“效”是让“领头雁”的航程“远”起来,要强化带头作用实效,真正做到以点带面,以面带面,将党的精神、党的声音、党的温度及时传递给每一位青年学生的同时,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为成长成才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石。
四、结语
高校党建与团建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强化认识协同、机制协同、实践协同等有效措施真正实现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