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发展进程
2020-11-30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异化在马克思思想中是连贯性的存在,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倡导人类自由和人类解放,可以说马克思对于异化理论问题的研究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找人类解放的途径,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只有充分理解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才可以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中逐渐形成的,异化思想的萌芽是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霍布斯首先使用了异化,而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思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由于霍布斯看到了英国内战的爆发,人们的生活因为内战变得残破不堪,他认为人本身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但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需求和自我利益,人与人之间进行互相争斗。为了让人们不再互相争斗,结束这种无畏的暴乱,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签订契约,将部分的权利转交给利维坦国家,以此国家便产生了。霍布斯所讲的异化也就是权利的转让。在霍布斯的影响下,法国的哲学家卢梭强调从对立面寻找人类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异化思想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最初受到黑格尔异化思想的影响最大。黑格尔所讲的异化是一种绝对精神的异化,是一种唯心主义视域中的异化。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一种超人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最高原则,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历史。他强调的异化是绝对精神在精神范围内的自我运动的过程,作为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绝对精神设定的对象,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是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直接思想来源。除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费尔巴哈所讲的异化是人的异化,其基本观点是“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人的本质自我分裂变成有神的宗教,而宗教反过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反对人本身。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正是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青年黑格尔派中的鲍威尔的宗教异化和赫斯的金钱异化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鲍威尔所讲的宗教异化来源于黑格尔的“不幸意识”。他认为宗教是异化的自我意识的产物,宗教是被鲜花锁链围绕的,正是这种锁链欺瞒了他,才使得自我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就丧失了,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异化了。赫斯的金钱异化是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赫斯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便是他不仅仅看到了宗教领域还看到了现实社会的层面,他认为人们是被利益驱使,为了个人的私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从而造成了社会之间的分离。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正是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在他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进行自己的异化思想的研究。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一直存在于马克思思想中,早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就已经有初步显现,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赞成伊壁鸠鲁的原子的偏斜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证明了自我意识的异化,原子否定自身,不再进行直线运动,抛下桎梏和束缚进行直线上的偏斜运动。虽然这时马克思所讲的自我意识的异化还是一种唯心主义视域中的看法,但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出现,虽未能克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并不影响后来马克思对异化思想的研究及发展。
随后青年马克思开始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现实的不断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青年马克思加入了莱茵报并在莱茵报担任编辑的时候撰写了站在人民立场上的三篇文章,即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关于林木盗窃法、摩塞尔与沿岸农民贫困问题。当时,德国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德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地主阶级对森林、草地和从前由农民公共使用的土地进行大规模掠夺。农民为了反抗便到处砍伐树木。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中对所谓的“林木盗窃”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对“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逐渐发现国家的法律是为了地主等剥削阶级服务的。《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是1842年12月24日普鲁士政府颁布的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制主义的出版政策,以取代威廉三世颁布于1819年10月18日的“旧”书报检查令。此“新”书报检查令由于其字面上的保障言论、出版自由而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就是官方的批评,书报检查令的标准就是批判的标准,明显是印刻着“官方的容颜”。而马克思本人也深受书报检查令的迫害。马克思在1843年1月发表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是根据摩塞尔沿岸地区酿造葡萄酒农民的贫困状况的大量材料分析了劳动群众在物质上的极端贫困,用摩塞尔记者的名义有力地抨击了普鲁士的社会制度,公开为“政治上、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困群众”进行辩护。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的分析,以及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现实因素。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发现理论与现实间的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问题、客观关系问题、阶级与阶层的问题,也是马克思开始对政治和社会进行的批判。这三篇论文都着重体现了青年马克思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从中马克思也发现了理论和现实间的关系,即都涉及了物质利益、客观关系、阶级和阶层的问题。随着青年马克思对现实问题的不断关注,他开始走向了对政治的批判和历史的研究。正是对这些法律问题的辩护,使得青年马克思意识到了黑格尔法哲学与现实问题间的问题和矛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意识要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制高点,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统一,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而马克思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人是历史进程中的创造者,应该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没有家庭和人们就没有国家的形成,国家本应该是人们的利益的结果,但是现在国家却成为控制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存在,国家作为家庭和人们的创造者现在却反过来控制着创造自己的主体,而本身为主体的市民社会、家庭和人们反而成了被控制的客体,人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到了异化,受到了来自国家的异化。
在随后的《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认为犹太人的解放还是要回归到现实方面去寻找解放的途径,犹太人信奉的基督教本身就是具有奴役性的国家,本身就需要被解放,以至于信奉它的犹太人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现实的解放,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基督教就能够获得新生和解放。犹太人的真正异化性是金钱的异化,犹太人想要得到真正的解放首先就要从金钱异化的状态下走出。虽然犹太人创造了金钱和财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所创造的金钱和财富在异化和支配着他们。犹太人原本是创造金钱的主体,最后却沦为被金钱异化的客体,犹太人只有从金钱的精神世界中走出才能够回归到现实社会中,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解放。
我们可以发现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强调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认为法的关系的发生都是财产关系所引发的。除此之外还强调了金钱异化的经济异化。围绕财产所有制是社会历史结构的基础。从这些前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历史问题或是现实生活问题都与物质利益、私有财产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马克思在随后便创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
对于物质利益的夺取无外是把私有财产、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当作前提,最后就把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工人沦为商品,并根据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随着工人逐渐被沦落为最低级的商品时,劳动的现实化变现为非现实化,对象化变现为对象的表述,以致工人不仅仅被剥夺了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创造的劳动财富越大,工人越没有价值。他们被劳动产品所异化的程度越高,劳动者在劳动的同时不仅仅被他自己所生产出发的产品支配,在生产时的行为劳动对劳动者而言也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劳动应该是劳动者的“个人存在积极的实现”“自我享受”“天然禀赋”和精神目的的实现,可是现在这种生命需要在交换关系中发生了畸变,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该有的精神目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劳动者不仅被劳动产品异化,也被劳动行为异化了。劳动者在劳动时本应该是通过劳动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通过劳动来满足劳动者在生活中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而现在劳动者无法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感,只能感受到对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实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给予了异化劳动四个方面观点:一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成为一种不属于人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异化的存在。二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作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存在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存在感,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劳动者沦为生产活动中的机器,劳动者被自己的劳动活动所异化。三是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根据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相异化继而推出劳动者与其本质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在这种人被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相异化的状态下,人丧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的类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人与人相异化,当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发生异化后,人与人的异化是避免不了的存在,一切适用于人与同期类本质相异化的东西也适用于人与人相异化。
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讲的异化问题比以往更具体,但是却未能指出异化的真实来源,在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异化问题也进行了说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不再局限于《手稿》中的抽象的人了,而是看到了现实的人的现实的存在,在《形态》中所提出的分工问题正是异化的根源,在分工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进行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劳动变得不再受自己控制,人们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和满足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们变得不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劳动。许多乡村的人们进入到城市,受到阶级和共同利益的影响,被迫沦为工作的机器,在这里分工问题成了人们被异化的主要的存在。
在马克思晚期的著作《资本论》中也讲述了异化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在论述商品拜物教时,马克思看到了商品的神秘性,商品生产者的价值被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商品生产者的作用,商品生产者在私有经济这样的发展情况下被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所取代。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模式由一般等价物等转变为货币后,货币作为一种已经存在的价值尺度对人们生产的产品进行明确的说明和价值呈现时,货币拜物教就开始显现了。随着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产生,资本拜物教也就随着产生了。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倡导人类解放和人类的自由平等,只有消除这些异化人们的形式,人们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因此异化思想是一直存在于马克思思想中的。
三、马克思异化思想对当今的启示
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历史的进程中需要人不断对社会进行改造,使社会的发展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的积极能动性的创造也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就像马克思在其异化思想中每每提到扬弃异化的途径时,都要对物质资料进行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物质资料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不能只享受福利,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生产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背后我们也会注重对人的关怀,毕竟人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只有充分地看到了人的发展,保障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才可以消除许多负面的力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要一直秉承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历史的发展长流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人民的力量是发展历史、培育美好社会的重中之重,人民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