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探析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中华基础总书记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2]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课程教育和激励大学生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勇做时代弄潮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紧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思想的深层内涵,结合“基础”课教学研究实践,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1]。

“基础”课是大学阶段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步入成年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基础”课程教学非常有必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该课程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将课程中枯燥理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基础”课程内容之中包含了诸多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诸如辩证对待人生矛盾中“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内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哲学思辨思想与课程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课课程内容融合既能够培养大学生内在知、情、意、信、行等品质,又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国家软实力较量的表现。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发展而言,文化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基础”课教学中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凝结成为中华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准则与当代中国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准则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通。如“诚信”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也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左传·僖公十四年》中有“无信患作,失援必毙”[2],这是讲能否遵守“信义”关系生死存亡。《淮南子·说林训》中有“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2],这是讲一个人才的诚信品质,往往比他的能力更重要。由此看来,“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讲解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料,不能将今天的文化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根扎不深,教学内容之叶不能繁茂。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走在前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者,传播者,做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正爱国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内容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把《习近平用典》融入“基础”课教学内容之中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有效途径,探寻习近平用典和“基础”课教学内容“契合点”,进行多维度阐释并进行有机融入。

绪论是引导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关键章节,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何学本课程、学什么,以及怎么学。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学如弓弩,才如箭镞”[3]164,这就告诉大学生应该认识清楚努力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家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引用古人的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3]173,在绪论授课中融入此内容给学生讲清楚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依旧是广交朋友多学习,开阔眼界不断成长。“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178。这是出自《礼记·中庸》,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段话讲治学问题。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教会学生面对生活我们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发现生活之美,并在实践中下功夫,求得真学问。

第一章课题为人生的青春之问。即怎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教学内容中有辩证对待人生矛盾课题,可以融入习近平用典第二辑辩证篇内容。“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这就告知学生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对待人生中的得失,苦乐,顺逆,生死,荣辱观,反对错误的人生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4],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章课题为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5]3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6]23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6]235说明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理想信念是每个人的精神之钙,教育青年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同教学内容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志气,激发大学生为人民和民族奋发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过硬的本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章课题为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位卑未敢忘忧国”[3]2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243赋予我们能量。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精神把每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写照,在讲解弘扬中国精神内容时候,将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融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主旋律。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249来谈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6]251,“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6]255,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论述创新的内容。将此内容融入课程《让改革创新成为远航的动力》,积极增强大学生的改革责任感,在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树立创新意识,在今后工作实践中投身改革创新改革实践中去,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第四章课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国有思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6]75是《青年要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引用。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精神,也需要价值观念,做人做事都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人的认识融入今天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倡导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传,生生不息。青年大学生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内化成为自觉的精神追求,并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第五章课题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注重立德修身。“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3]49。习近平总书记以此论述为什么立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54-55。论述立什么样的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61-62。讲如何修德,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导学生要成为高尚道德的人,就要牢记道德的养成始终在路上,从现在做起。

第六章课题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大学生更是其中的重要角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加强思想道德素养,还要努力提升法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讲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6]267,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铁面无私。“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5]164,这就说明法律要和国家发展相匹配,不能照搬照抄,完善对国家有益的法律,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问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讲解法律部分内容,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方式,尊崇法律,提升自身法治素养,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中坚力量。

除此以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实践课堂之中,诸如设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的载体,将班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紧密结合,通过主题教育、重大节日庆典等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滋养学生心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结合现代现实生活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本科生、高职生需求不同,会计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学情不同,在融入过程中考虑学生的需要才能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增长见识和本领,成长为社会所需的时代新人。第三,在融入的过程中,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既能够将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传达给学生,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第四,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基础”课有机融合。加快新媒体与“基础”课的交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学习方式创新,考核方式的创新,提升“基础”课教学时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中华基础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习总书记“下团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