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对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启示

2020-11-30华刘

现代交际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人文精神培育

林 琳 张 华刘 婧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扬五四精神“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为新时代青年人更好地做人与立志、培育人文精神树立了旗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当心怀国家、志存高远,具备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五四精神彰显了五四青年忧国忧民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自形成以来以其独特的方式激励着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明确了方向,树立了榜样。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

1.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是由全民族爱国情怀推动爆发的,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和核心内容。在五四运动过程中和整个五四时期,救亡图存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捍卫国家主权与独立的爱国精神贯穿于五四运动全过程,无论是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新青年》,还是“不认秘密外交”的学生运动,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实践尝试与抗争。正是在这样的爱国精神的鼓舞和感染下,青年学生、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和商人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参与到运动中。“爱国”有不同的时代要求和时代内涵,只有同时代相结合,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得到延续和深化。“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爱国精神,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要求。

2.进步精神

进步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实现途径,五四精神的进步内涵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阶级力量、政党等方面的进步。在思想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重新审视,对西方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与宣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找到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在阶级力量方面,在五四运动中,政治觉悟和阶级意识觉醒的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建设新社会、创造新历史的主体力量;在政党方面,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拥有了先进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工人阶级的主体作用和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是中国走出屈辱与沉沦的黑暗时期、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政治密码。

3.民主与科学精神

陈独秀认为只有民主科学精神“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2]。五四运动以建立民主制度为最高社会理想,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主张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五四精神蕴含的民主精神不只是对当时西方民主制度和体制的宣扬,而是对民主价值的认同与追求,体现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先进的政治文明与政治实践的思索。五四精神所倡导的科学,并不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而是强调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究社会,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表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表现为治国理政的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因此,五四运动提出和宣传的民主与科学具有深广的精神内涵,二者均具有实现中国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进步意蕴,揭示了中国进步与发展的路径和目标。

二、五四精神对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1.五四精神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明确了价值方向

五四精神彰显了一代有为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群体特质、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明确了价值方向。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和侵袭,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功利主义化。任何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对前代人优秀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先进的精神资源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资源。五四精神凝聚着百年以来中国先进青年的价值共识,展现了五四青年立志高远和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价值追求,昭示了青年人“如何立志、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人生课题,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价值指导意义。

2.五四精神为大学生立志修身提供了人格榜样

当代大学生精神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或是价值观念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或是道德感欠缺,情感冷漠,精神空虚,自私自利、缺乏对他人的关爱,人文素养较低,人文关怀意识淡薄。同时,当前高等教育过分专注于科学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当代大学生精神成长、人格完善落后于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五四精神蕴含的真实生动的历史、人物、情感直击人们心灵,向大学生展示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有志青年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摆脱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局限,树立高尚的人格追求和理想信念,形成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和示范作用。

3.五四精神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明确了内容取向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3]。奋斗与担当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抱负的关键,是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担负时代使命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人民要有应有的关怀意识,对推动社会发展有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4]。五四精神彰显了一百年前进步青年关注国家命运的赤胆忠心,昭示了他们为民族复兴挺身而出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青年始终是国家未来的担当者,当代大学生必须继承五四时期的思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并以其督促和激励自己追求理想、自我超越,自觉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三、五四精神对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启示

1.增强大学生的人文自觉,树立“精神成人”的主体发展观

五四精神体现了五四时期有志青年高度的历史自觉、强烈的时代担当和鲜明的家国情怀,凸显了青年人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之中的价值选择,五四以来,这一独特的价值追求始终厚植于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世界之中。在民族危难时期,先进的五四青年自觉地实现人生方向与时代方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与命运相结合,与时代同向共进、与国家民族共存亡,树立了先进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形象,成为青年人的楷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过度呵护下成长,稚气未脱难以以客观理性、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社会,更无法认清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作为一种榜样示范,五四精神激励大学生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在追逐青春梦想与报效国家的过程实现个人价值。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要使大学生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教育他们要追随时代潮流树立发展方向,要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世界发展融为一体,在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汲取主体发展的不竭动力。

2.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文品性、构建高校人文教育体系

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于国民性改造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力争通过具有现代性的学校教育培育具有现代性的新青年。蔡元培提出“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指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是教育的宗旨[5],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和重视。1922年的新学制,以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为指导思想,提倡个性发展和对民主与科学的注重,从制度上确立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五四精神的形成、五四青年关怀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塑造与学校关照社会、关注人格培养的教育理念的树立和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正是重视人格培育的学校教育才形成五四以来一代觉醒的新青年。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形塑学生的自由个性,高等教育必须摆脱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束缚,树立“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知识成才”,还要加强人文教育,推动他们“精神成人”。

3.树立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营造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在“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道德情操培养和行为方式指引方面起着隐性、持久的影响”[6]。五四时期,大学作为文明传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受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先进思想的影响,堪称是荡涤落后文化、宣扬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为五四精神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北京大学“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上、以天地苍生福祉为念”的价值理念和“自由、包容”的精神传统,塑造了北大师生追求自由、民主、关怀社会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给予北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启迪和现代性启蒙。清华大学“明耻爱国”的精神基因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从精神上激励着学生们追求理想、报效国家,成为人文教化的隐性教材。总体而言,五四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文化精神的滋养。因此,要深入挖掘五四精神的人文精神内涵,推动其与学校文化精神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将其转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以拓展和丰富五四精神介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方式和渠道,从而有效发挥其影响人、塑造人、教育人的人文教育功能。

4.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营造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社会人文环境

五四运动的爆发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民本关怀传统,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进行了现代性启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都是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的思想文化条件,是五四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照人的尊严、价值和发展,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和理想幸福的生活,其精神内涵深受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影响,需要与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文化共识,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是新时代培育人文精神、构建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观塑造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引导。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进人民福祉,关照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落实到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人文精神培育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