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保护·传承
2020-11-30赵丽宏
赵丽宏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灿烂夺目的瑰宝。生而为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的中华文化自豪。岁月的大浪淘沙,湮灭了世界上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唯有我们的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
博大恢宏、深邃神秘的东方文化曾使很多外国人折服。三百多年前,西方有一位大数学家曾经恳求康熙让他加入中国国籍,康熙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看了中国的《周易》才知道,我耗费了一生精力才研究透彻的解析几何,想不到几千年前的中国人早就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其中内涵,而且我的研究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分支。我佩服你们的文化。”这位外国数学家从《周易》认识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博大,其实《周易》也只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冰山一角。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一跃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这确实值得中国人骄傲。经济上去了,文化的状况如何?十八年前,我访问欧洲,德国的一位学者这样对我说:“现在,美国文化正在进军全球,其势不可阻挡。世界上只有中国可以阻挡这场文化入侵,因为中国有古老博大的文化,可以与之抗衡。”听着这样的赞语,我的感觉亦喜亦忧。喜的是,一个德国人对中国文化有如此崇高的评价;忧的是,在中国有多少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心存由衷的自豪感?很多年来,我们一直担忧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同步,经济如巨人大踏步前进,文化却像小脚女人走路。我们在讲发展是硬道理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经济,而忽略了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也应该是文化的复兴。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步。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必须均衡发育,才是健美的,如果一条腿强壮,一条腿瘦弱,这个人就是病态的瘸子。中国决不能成为这样的瘸子。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新中国,决不应该给人暴发户的印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中国人创造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的文明,都可以包含在这个概念中。中国人要珍惜、热爱、熟悉并欣赏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之骄傲,为之沉醉,为之鼓与呼。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自信,有了这种自信,才可能奋力推广,才可能有文化自觉。中国的文化,基因无法改变,只能是凝聚着中华历史和智慧的中国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惜、保护和传承,正是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也许有人认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只是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事。这是一个荒唐的观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每天都会接触非遗,譬如我们说方言,唱山歌,看地方戏曲,穿中式服装,过传统节日,品尝家乡菜肴,看中医,吃中药……就是提笔写汉字,也是和非遗打交道。2008 年,我曾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将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当年立案向联合国申报,第二年便获通过,中国书法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年来,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保护和传承,正在成为政府和国民的共识。相信中国人会越来越珍惜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保护我们身边的非遗项目,成为非遗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