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唱《珍珠塔》声遗杭嘉湖
——论湖剧的整体性保护
2020-11-30徐佳倩
徐佳倩
湖剧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地方传统戏曲,于2011 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剧面临诸多生存危机。针对地方传统戏曲的衰微现状,本文拟从整体性保护原则的角度出发,对湖剧的存续现状展开调查,探讨地方传统戏曲的适应性发展问题。
一、非遗中的整体性保护原则
整体性保护原则是目前非遗保护工作中遵循的基本原则。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强调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不断向公众宣传对这种遗产造成的危险以及根据本公约开展的活动”“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三种手段,正是致力于为非遗建立适合它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005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其中明确强调“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这说明,政府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流变性的特点,不仅保护它的“过去式形态”,还注重保护它在当下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现时态”。
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建立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多方位、多层次地扶持非遗保护工作。在2008 年公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不仅对各级保护主体的职责有清晰的划分,还对相关活动按照规定给予资助,鼓励高知群体提高非遗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的水平。
2018 年5 月20 日经过专家审定发布的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用指南》更为细致。该指南从范围、术语定义、技艺传承、公众传播四个大项,传承人条件、职能、保护支撑、阵地、活动宣传等29 个小项,细化明确了非遗工作流程标准,落实到每个部门,协调各群体间的保护工作。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湖州市地方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用指南》,这些文件由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贯彻和践行整体性保护原则。由此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离不开与其相关的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氛围和思想认知。
二、整体性保护原则下湖剧的发展现状
湖剧作为湖州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诸多难题。近年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社会各界在保护湖剧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整体性保护原则逐级渗透的过程相对较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却极为紧迫。因此在践行原则过程中,传承工作必然面临种种难题。
(一)分身乏术的传承人
如今,“传统戏曲进校园”已经开展十多年,学生群体涵盖小学至大学。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一部分年轻人终于对湖剧有了一些了解,但是目前湖剧的受众依旧稀少。从传承人角度而言,原本一对一的带徒弟变成一对多的讲座授课,原本的创作任务、演出任务变成了讲课任务,传承工作的角色和任务都有相当大的改变。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虽然学校经常举办有关湖剧的讲座,但是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初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讲座内容没有基本的了解,甚至听不懂湖州方言,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从整体性保护原则出发,湖剧确实需要举办活动赢取年轻受众,广泛宣传,营造一个有利于湖剧传播的社会氛围。“传统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如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们听懂湖剧,如何高效地普及和宣传湖剧才是关键所在。
在中小学校建设湖剧传承基地也是普遍采取的措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湖州市文化部门对湖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以保护传承。“2003 年起,先后在仁皇山社区、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塘甸小学、爱山小学、衣裳街古戏台等成立传承教学基地和传习所,多次举办湖剧演唱 会。”
2017 年笔者进行了调查走访,在诸多学校中,塘甸小学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剧)传承基地,在改革音乐教材,传承湖剧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塘甸小学邀请传承人高兴发老师、肖明芳老师、冯雪男老师,每周四轮流进校指导孩子们唱湖剧,还编写了专用音乐教材《菰城遗韵》,排演了许多新式湖歌和湖剧舞台剧。值得深思的是,每周一次一对多的课堂式授课,能教会孩子们多少湖剧的唱段?除了湖剧的唱段,湖剧的手、眼、身、步、法孩子们能学会吗?笔者调查发现,教材把湖剧的唱段碎片化,老师采用教唱歌曲的方法教唱。在行当的划分上也是非常简单地划分为男生唱生,女生唱旦。这样的教授方式是否适用于传统戏曲的教 学?
大量的传承工作仅靠几个年迈的传承人苦苦支撑必然不行。传承人大多年迈,精力有限,往返在群众艺术馆、老年大学、各传承基地之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教学。
然而群众艺术馆、老年大学等公益性的培训管理松散,学员不稳定。由于群众艺术馆的湖剧课是免费课程,大多数学员并不珍惜这样的机会,开设课程三年后,现已停办。笔者参加群众艺术馆2018 年春季课程湖剧班培训,发现报名的学员有24 名,实到率约54%。13 名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4 名学员坚持一年以上。这4 名学员活跃在部分自发组织的农村艺术团中,如八里店沈老根艺术团、前村街道的老年活动中心。但是他们对湖剧只是出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学习时间也短,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只在节庆活动的时候排演节目。在群众艺术馆任教的湖剧传承人肖明芳老师还会在学员演出前指导排练。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传承人扮演着“哪里需要去哪里”的角色,传承工作没有规划性,使得保护工作无法进一步深入。政府有关部门对湖剧的保护工作并未纳入地方法规,湖剧传习所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只是保证每年在衣裳街戏台举办一场专场演出,演出的唱段、剧目、演员也十分固定。整体性保护原则强调保护传承人,在现实中却处处需要传承人,这对于传承人来说可谓分身乏术。
(二)湖剧《珍珠塔》的再现
笔者记得第一次拜访肖明芳老师时,她拿出《珍珠塔·赠塔》选段,反复叮嘱“这是湖剧的传统戏,不管你跟谁学,这个部分都是绕不开的”。而冯雪男先生也将这一选段作为了解湖剧唱腔音乐的典范。
根据湖剧传承人肖明芳老师回忆:“《珍珠塔》是20 世纪50 年代的常演曲目,杭嘉湖平原的观众都很爱听。以前在剧团还经常听到我干娘(丁秀红)在台上唱。”湖剧传承人冯雪男先生回忆当时的演出岁月时也提及:“以前整个剧团包一艘大船去上海、杭州演出。《珍珠塔》《姚麒麟》这些传统戏,大家都很喜欢,很受欢迎。”“其中《珍珠塔·前见姑》一折于20 世纪50 年代参加了浙江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演。由于缺乏文字资料,该剧没有整理成剧本戏,因此,该剧在20 世纪60 年代就停演了。1978 年,湖剧团根据锡剧本《珍珠塔》进行移植,重新编排上演。”在冯雪男先生家中,笔者还发现了当时湖剧团演出《珍珠塔》的节目单。
由图可得,这本戏共九场。《珍珠塔》讲述的是书生方卿家贫,难以度日,向姑母借贷赶考未成,反遭羞辱,愤然而返,与其从小定亲的表姐陈彩娥追赶方卿,苦留不得,暗赠珍珠塔。方卿几经波折,高中荣归,乔扮江湖艺人去见姑母,借唱道情而反唇相讥。经过方母相劝,最终姑侄和好。
笔者采访了传承人肖明芳、冯雪男、高兴发,询问他们《珍珠塔》是否有重新整本上演的可能。遗憾的是,他们都认为《珍珠塔》无法重新上演了。湖剧传承人肖明芳这样解释:“当时的剧本有是有,但是都在档案局,调出来很难。行当虽然齐,但是年纪大了,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家伙了,唱不动这样的整本戏了。”冯先生也补充道:“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唱这一整本戏了,能把几个唱段传承下去,不丢掉就已经很好 了。”
从湖剧传承人略带惆怅的语气中,笔者感受到的是力不从心的无奈。幸运的是,在老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下,相关部门与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合作开展湖剧团的建设。2018 年湖州市文广新局委托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开办湖剧表演人才委培班,招收15 名湖剧演员。在招生之后,笔者对任课教师进行了采访。笔者了解到,现在的湖剧人才委培班,在读13 名学生,男生4 名,女生9 名。学生除了学习普通的文化课外,还要学习唱腔、形体、语音、发声,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他们每天六点半就要起床基训,晚自习的时间也要保证2 个小时的训练,这样的学习强度,能坚持下来着实不易。开学一年以后,就有2 名女生由于健康问题转学了。
湖剧表演人才委培班的建立旨在为湖剧培养后继人才。虽然学制较短,只有3 年,但是集中训练、文化课与基础训练兼备的培养方式,促使年轻演员的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可是从行当的培养情况来看,目前学生的男女比例失调严重。如今,湖剧能否唱整本戏,湖剧的表演形式能否完整地保留也仍然没有定论。可见,整体性保护原则并不能完全套用于所有传统戏曲的保护。
湖剧保护工作陷入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有这样的原因:过分依赖传承人,但对传承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保护主体“各在其位”呼吁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却未相互交流,倾听不同保护主体的诉求,更别说相互配合工 作了。
三、整体性保护原则下的践行思路
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原则要求进行非遗关联的生态环境保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立法机关践行这一原则的过程困难重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流变的,与之依赖的生存环境也是如此,正是因为生态环境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才会落得衰微的境地。如何在整体性保护原则下践行对非遗的保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整体性保护原则下的非遗本体
在论及传统戏曲的发展时,绕不开“变革”一词。在传承发展中,湖剧传承者针对是否变革也曾展开一番讨论。以许丽娟为代表的传承人并不主张变革,她认为湖剧从她父亲言传身教传承下来,就应该保持原样传承下去。而以高兴发为代表的传承人则认为,不变革,没有新意,就吸引不了观众,只能走向没落。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紧扣时政,迎合大众口味与政府需要,的确会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但这些有利的条件只是一时的,并不长久。改编肯定会吸引好奇的目光,但是新奇过后,影响力是否还能持久?因为新奇而吸引来的观众并不稳定,当新鲜感不再,这部分观众最终还是会流失。
在这场疫情中,湖剧传承人的弟子结合湖剧的唱腔演唱歌曲《人间有情满园春》。歌曲贴近生活,但令人困惑的是将这首歌曲冠以“湖剧”的称谓。笔者认为这并不恰当,因为这三分钟的歌曲不能称作戏曲,它没有情节和行当角色。这些湖剧元素的巧用的确是传承的一大助力,但是湖剧元素并不等同于湖剧本身。
在湖剧剧目内容方面,可以适当创新,但是在保护过程中,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都应该有一个内心的尺度和清晰的边界。传统戏曲变革要有度,如果艺术形式改变了,非遗保护工作也就跟着戏曲的变体走进岔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不仅要重视其历史形态,也要重视现状的保护。对现状的保护并不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更不是生硬地一通乱改,强迫其迎合社会潮流,这样的创新和改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更严重的破坏。
(二)整体性保护原则下的非遗周边
纵览湖剧的发展路径和唱腔音乐的流变可知,由于早期湖剧艺人“分档说书,搭班做戏”,因此湖剧发展过程中受地方曲艺如湖州琴书、湖州三跳的影响颇深。它们在同一片土地上共生共存,相互融合又各自分异。由此,在整体性保护原则下论及湖剧的保护,不应该割裂其与湖州曲艺的密切关系,应该关注湖州曲艺的生存现状。
据田野调查,笔者发现地方曲艺的保护工作仍有较多空白。《中国曲艺集成·浙江卷·湖州分卷》早已完成编写,却尚未出版,被放置在地方文献书柜的角落里。湖州琴书在湖州地区只有一位省级传承人周芝琴,她的关门弟子邵玖佳在湖州琴书传承基地湖州师院附属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却鲜少有机会带小学的孩子们欣赏湖州传统曲艺。
笔者在走访湖州市群艺馆非遗中心后,了解到周芝琴的口述史档案记录缺失,还有许多书目未被记录下来,这样的现象是极为可惜与无奈的。依据整体性保护原则,应该采取措施采录传承人周芝琴的访谈与演出。可是86 岁高龄的周芝琴由于身体健康问题不再演出,弟子邵玖佳无法演出单档琴书。如此,保护工作陷入僵局。
依据整体性保护原则,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可是实际是极难做到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边的保护,无法做到整体保护,只能做到选取代表性的载体进行保护。整体性保护原则宽泛,可政府的经费与传承主体、保护主体的心力有限,谁也无法还原历史,营造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了。因此,保护传统戏曲的整体性,只能护与其密切相关的物质载体,比如有代表性的戏台,并维持一定频率的演出活动。
(三)整体性原则下对人的关怀
在贯彻整体性原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绝离不开人的作用。这其中包括传承者、保护者、持有者等。
2018 年湖州市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用指南》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公众传播等内容,细化了社会整体对保护工作的各项权责。而湖剧传承人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常感到心力交瘁。文件中“科学的教学规划”强调减轻传承人负担,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培养业余爱好者则是真正地关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者。
上述人才委培班的培养,为湖剧注入了年轻血液与新鲜活力,根据学员的课表来看,湖剧传承人与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小演员们的综合能力。在第一学年的课程设置上,学校设置了乐理课,加强小演员的音乐素养,在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中又加入了湖剧的化妆课。
后继表演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而传统戏曲创作人才的紧缺是困扰其传承发展的最大阻碍。21 世纪至今,许多传统戏曲已无法表演一本完整的剧目,而只有几场戏或是几个唱段的演唱,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对剧目唱本的整理和创作唱本的人才培养问题。省级传承人中,只有极少数是传统戏曲的作曲者,其他基本上都是演员。这说明在申遗的过程中就有重表演、轻创作的倾向。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在对科班人才的培养中,如何培养剧目创新后备人才是一大难题。
传统戏曲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社会的变革、历史的更迭中不断衰微。当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遵循的整体性保护原则在传统戏曲保护践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适应性问题:忙碌却收效甚微的进校园活动,分身乏术却力不从心的传承人,五花八门却失去原味的编创作品,剧本戏的碎片化,创作人才的紧缺。然而,我们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在不断细化的保护准则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是活态的,不断适应现状的。
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影响力,但是在一些方面却面临种种挑战。在践行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机械地套用,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有所偏重,探索与其相适应的保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