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小説中的活俚語

2020-11-30鄧文寬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20年0期
关键词:敦煌孔子

鄧文寬

近幾年來,我用較多的精力關注敦煌吐魯番文獻中的方言、方音和俚語,探究一些詞語在相關文獻中的確切含義,先後發表過幾篇文章。迄今爲止,我所聽到的語言學界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不予認同,認爲這條路子不對;另一種則認爲這是積極的探索,而且用方言俚語解決疑難問題,路子是對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的。至於我本人,則依然堅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我相信時間,它會做出符合實際的結論。

這篇小文力圖解釋敦煌小説中的幾個活俚語。至於哪些敦煌文獻屬於小説,我是外行,僅以竇懷永、張涌泉二位教授的《敦煌小説合集》爲標準(1)竇懷永、張涌泉匯輯校注《敦煌小説合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限定在這個範圍裏,確定其中包含的、今天仍在現實生活中使用著的方言俚語。

(一)板齒。《搜神記》(一)田崑崙條:“王又遊獵野田之中,複得一板齒,長三寸二分,齎將歸回,擣之不碎。又問諸群臣百官,皆言不識。遂即官家出敕,頒宣天下:‘誰能識此二事,賜金千斤,封邑萬户,官職任選。’盡無能識者。時諸群臣百官遂共商議,唯有田章一人識之,餘者並皆不辯(辨)。官家遂發驛馬走使,急追田章到來。問曰:‘比來聞君聰明廣識,其事皆知。今問卿天下〔有〕大人不?’田章答曰:‘有。’‘有者誰也?’‘昔有秦故彦(胡亥)是皇帝之子,當爲昔魯家闘(鬭)戰,被損落一板齒,不知所在,有人得者驗之。’官家自知身得。”(2)《敦煌小説合集》,127—128頁。這段文字中,共出現兩次“板齒”。《敦煌小説合集》未加注釋,顯然認爲這是容易理解之詞。《漢語大詞典》設“板齒”詞條,釋云:“指門牙。唐杜甫《戲贈友》詩之一:‘一朝被馬踏,唇裂板齒無。’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野蠻人有自去其板齒而反譏有齒者爲犬類,長素之説,得無近於是邪?’”(3)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4册,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866頁。詩聖杜甫原籍湖北襄陽,後移居河南鞏縣,足跡又遍於唐代長安與劍南,他使用“板齒”一詞,説明唐時此詞是一個普通口語詞。章太炎先生是浙江餘杭人,他用“板齒”一詞,説明當代江浙一帶仍在使用。《現代漢語詞典》從現代科學角度設立“門齒”一條云:“上下頜前方中央部位的牙齒。人的上下頜各有四枚,齒冠呈鑿形,便於切斷食物。統稱門牙,有的地區叫板牙。”(4)《現代漢語詞典》(增補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1321頁。而在我的家鄉山西稷山縣恰稱“板牙”。板齒、板牙,其實一也,均指門牙。

(二)絆。《搜神記》(一):“昔孔子遊行,見一老人在路,吟歌而行。孔子問曰:‘驗(臉)有饑色,有何樂哉?’老人答曰:‘吾衆事已畢,何不樂乎?’孔子曰:‘何名衆事畢也?’老人報曰:‘黄金已藏,五馬與(已)絆,滯貨已盡,是以畢也。’孔子曰:‘請解其語。’老人報曰:‘父母生時得供養,死得葬埋,此名黄金已藏;男已娶婦,此名五馬與(已)絆;女並嫁盡,此名滯貨已盡。’孔子嘆曰:‘善哉,善哉,此皆是也。’”(5)《敦煌小説合集》,131頁。其中的“絆”字,《漢語大詞典》釋義曰:“拴縛馬足的繩索;拴縛。《詩·周頌·有客》:‘言授之縶,以縶其馬。’漢鄭玄箋:‘縶,絆也。’《左轉·襄公二十八年》:‘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晉杜預注:‘束,絆之也。’”(6)《漢語大詞典》第9册,797頁。由此可知,“絆”是拴住、束縛之義。文中與孔子對話的老人,説他兒子“五馬已絆”,即是説,兒子已婚,被家庭拴住,不再是光棍漢了,自然也就没有光棍漢的自由了。有趣的是,在我的家鄉(山西稷山縣),把兒子已娶,女兒已嫁,統稱作“兒了女絆”。因當地方言b、p不分,如“辦法”説成是pān fā,這個“絆”字也説成pān。歲數稍長的中年人在一起閑聊時,你會聽到,一個人在説另一個人時會説:“你可輕省了,兒了女絆的。”自然是説後者兒已婚、女已嫁,不再爲兒女操心了。但從“絆”字的原始用意看,最初是用在兒子身上的(“五馬已絆”),現如今,經過千餘年的語言演化,在我老家卻用在女兒身上了(“兒了女絆”)。不過,從字義上來講,均是指已經完婚成家,對兒對女則是没有區别的。我們於此不僅可以看出語言的延續性,也能看出其變異性,這是很有趣的事。

(三)不螻。《韓擒虎話本》:“〔任〕蠻奴心口思微(惟):‘若逢五虎擬山之陣,須排三十六萬人倫(掄)槍之陣,擊十日十夜,勝敗由(猶)未知。我把些子兵士,似一片之肉入在虎齖,不螻咬嚼,博唼之間,並乃傾盡。我聞公(功)成者去,未來者休,不如擣弋(倒戈)卸甲來降。’思量言訖,莫不草繩自縛,黄麻半(絆)肘,直到將軍馬前。”(7)《敦煌小説合集》,470頁。文中“不螻咬嚼”之“不螻”,《合集》校曰:“螻,當爲‘?柛a’之同音借字,‘多’、‘夠’之義。説詳《通釋》‘螻’字條。”(8)《敦煌小説合集》,480頁注〔八二〕。而前輩蔣禮鴻先生在《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中,釋“婁”“嘍”“螻”三字曰:

多;夠。

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前路不婁行即到。”(728頁)《龍龕手鑒》:“?柛a,力口反,多也。”“婁”與“?柛a”同,“不婁”就是不多。多義引申則爲夠,所以《龍龕手鑒》解“夠”爲“多也”,“夠”就是“够”字。燕子賦:“伊且單身獨手,嘍我阿莽斫!”(249頁)意謂燕子孤單,夠不上要我如何斫,是很容易對付的(參看釋虚字篇,“阿莽”條)。韓擒虎話本:“我把些子兵士,似一斤(片)之肉,入在虎齖,不螻咬嚼,博(?儫)唼之間,並乃傾盡。”(202頁)“不螻咬嚼”即不够咬嚼。“嘍”、“螻”也都和?柛a意義相同。(9)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新一版,390頁。

蔣先生釋“不螻”爲不夠義,無疑是正確的見解。不過,卻繞了一點彎子。“不?柛a”迄今仍是一個在民間使用的口語詞。如在我原籍山西稷山縣,一位婦女做好了飯,要管幾個人吃。她丈夫一看嫌少,説:“這點飯怎能行,還不?柛a老張那家伙一個人吃!”又如,有一堆土要剷掉,主家雇了兩個人。先到的那位看了一眼説:“這點活還不?柛a我一個人幹的!”這兩種語境中,“不螻”均是“不夠”義。又據原籍是京郊順義區的老伴見告,北京地區也有同樣的説法,意思完全相同。由是亦可知,“不?柛a”本身就是一個口語詞,當作爲一個詞來解釋,不宜分開作解。

(四)餐啜。《葉静能小説》:“静能曰了,即策杖尋途,不經旬日,便至長安,且見玄都觀内安置。徒經一月,不出院内,只是彈琴長嘯,以暢其情。觀家奴婢,往往潛看,不見庖廚,亦無飡啜之處。”(10)《敦煌小説合集》,444頁。句中“飡”爲“餐”之異體字,當然指吃飯。“啜”字今音爲chuò,指飲水、飲茶之類。但“啜”字古義亦指吃飯。《説文·口部》:“啜,嘗也。”《爾雅·釋言》:“啜,茹也。”《廣韻·釋詁》:“啜,食也。”總之,“無餐啜之處”就是没有吃飯的地方。“餐啜”這個詞,如今在我原籍民間仍在使用,但多用指小孩子在餐桌上没規矩,吃得狼藉一片。比如,一位妻子做好了晚飯,等候丈夫下地回來,全家人一起用餐。可是,她稍一疏忽,幾個孩子卻先吃喝起來。這位母親生氣地指責道:“你爹還没吃飯,你們幾個就餐啜成這個樣子了,太不懂事!”自然,餐啜仍然指吃飯。中國北方民間常説“美美地啜一頓”,“啜”字也是指吃飯。但在山西稷山縣,這個“啜”字讀音卻是duò。我不知道,這是方音所造成,還是古音就該讀duò?《葉静能小説》的作者寫這篇作品時,是按照什麽音來用“餐啜”一詞的呢?希望有關專家亦作思考。

(五)落?優。《啓顔録》第24則:“河東下里風俗,至七月七日,皆令新婦拜賀阿家,似拜歲之禮,必須呪願。有一新婦呪阿家云:‘七月七日新節,瓜兒瓝子落?優。願阿家宜兒,新婦宜薛’(河東人呼聟爲薛)。”(11)《敦煌小説合集》,11頁。句中“落?優”一詞,我已有專文討論(12)拙文《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優”》,《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261—263頁。,説明這是指年輕婦女孩子尚小、拖兒帶女的一種狀態,這裏不再贅述。

猜你喜欢

敦煌孔子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