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研究进展:理论分析∗

2020-11-30孙雨生崔京城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知识库隐性高校教师

孙雨生 崔京城

(1.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68)(2.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武汉 430068)

1 引言

伴随新兴IT 技术发展及互联网大数据、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作为重要知识基础设施的高校[1~2]、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教师[3]核心地位及作用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既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动态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知识应用、创新需求[2,4~10])、高校效能与竞争力提升(拥有并传递知识以促进高校知识创新[11~12])等至关重要[1,4~6,8~10,13~25],又存在自主创新意识缺乏[2](认识不足,未主动有效获取、评估、储存、共享、应用及创新知识[5,9,24,26~28])、知识共享效率不高[29](未显性化并充分共享隐性知识以使其高效利用并发挥作用)、知识管理平台利用不充分[4](多未掌握专业工具使用技能而影响其隐性知识共享)、与新兴IT 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不够、积极性不高[5,16,21](受等级式直线管理机制影响所致)等问题,客观需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以供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实践参考。

本文以知网、万方的学位论文库、期刊论文库及维普的期刊论文库为信息源,以“高校教师”和“知识管理”为关键词组合在题名中检索相关文献(截止2018 年12 月5 日,从知网获硕博论文11 篇、期刊论文65 篇;从万方获硕博论文15 篇(新发现4篇)、期刊论文90 篇(新发现25 篇)、从维普获期刊论文77 篇(新发现16 篇);共计121 篇);然后详读121 篇文献归纳国内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内容并根据提及频次、内容质量详细标注,本着最大限度反映国内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进展重要文献、优中选优(剔除标注次数少、与其他标注文献内容重复文献)原则选出48 篇参考文献(内容覆盖121 篇文献);最后从基础分析、管理流程、关键技术三方面阐述国内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纵观现有成果,国内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最早出现在2006年,数量质量逐年稳步上升,其理论研究多为局部研究,探讨现状及对策、知识转换途径,集中在基础分析、管理流程[1~2,4,6~8,13,17~18,22~23,28~39]、关键技术[1,5,13,19,23,25,28~30,34,40~41]等方面。

2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基础分析

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是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基础、核心、重点与难点[8],主要涉及转化要素、主要内容、转化途径、挑战及对策。

2.1 转化要素

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高校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指存于教师个体内部(主要通过其学习与成长建构的显性知识体系)、外部文档化和数字化知识[1~2,6,10,13,33,36,42~43],可明确表述交流[2,4,10,40]且与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学科教学等密切相关[6,13,40,44];后者指蕴含于教师头脑中无法明确表述的知识[2~4,8,10,42~43],包括个人价值观、情感、认知、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经验性知识[2,4,6,8,10,13,20,26,32,40,42~44],是支撑教师进行科研教学[13,32,40]、学生指导的技能和知识[13,32]及日常行动展现的批判反思精神等[4]。

2.2 主要内容

王心刚[1]、李斌斌[3]、李翠玲[13]、邱学青[23]、徐一红[31]等提出主要是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有垄断倾向[27,44])显性化,高校中显性知识转移、共享、创新。对此,野中郁次郎提出SECI 知识转化模型理论、模式(包括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过程)[2,6,13,17,19,28,30,34,40,43~46]。

2.3 转化途径

主要分教师层面和高校层面,前者侧重通过教师沟通交流和反思实现,后者侧重通过高校文化、制度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但对教师管理素养要求较高。

2.3.1 教师角度

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教师与他人沟通交流、听课观摩以获得灵感与启发,激发其头脑中潜藏模糊知识[4,10,13,20,37,43,47]:杨文爽[8]、朱彬[34]、李冲[45]提出通过“师带徒”式面对面交流传递隐性知识,通过随时性笔记法、头脑风暴法、信息技术工具、高校知识管理平台等途径挖掘与管理教师隐性知识[1~2,11,13,17,42,44];孙芳芳[7]、杨文爽[8]、李巍巍[43]提出通过Blog共享教学经验显性化隐性知识;孙芳芳[7]、杨文爽[8]、张潇[24]、徐一红[31]、邓红[37]、白榕[42]、李巍巍[43]等提出通过教学反思吸收和消化教学知识以显性化隐性知识;李晓铭[40]、白榕[42]提出通过故事化或条例式显性化隐性知识;王晓丽[4]提出通过著书、论文写作或科研攻关等显性化隐性知识。

2.3.2 高校角度

多数学者认为:首先,构建互信贡献高校文化[23,42,44,47]以提高教师隐性知识管理意识,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可能和空间[3];其次,构建教师知识管理平台[1,3,8,23,41,44,47]、教师专业发展知识门户、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地图、博客、学习伙伴网络图[23]等以便教师记录经验、反馈他人问题和建议,通过交流共享固化头脑闪现知识,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40,42],也可创建情境、构建知识库[23,40,42]以通过知识编码[1,17]、知识推荐、知识搜索等互化教师知识[28];最后,构建知识转化制度,胡泽平[44]、李斌斌[3]、邱学青[23]提出构建面向知识管理的学院制(下放权力给学院自主管理)结构[44]、激励制度促进学校层面知识转化[37],通过构建实践社群、规范导师制度等促进教师层面知识转化[44];杨晓辉[47]提出将隐性知识纳入教师能力综合测评范畴以量化教师隐性知识贡献;李斌斌[3]提出构建教师课后撰写小结与札记制度促进教师层面知识转化。

2.4 挑战及对策

2.4.1 意愿性提升

多数学者认为,就教师知识管理意愿而言,高校教师缺乏教学知识自主管理意识[1~2,4,9,12,15,25,29](含知识共享[3,5,14,16])、反思习惯[2,12,15]致使其很少管理隐性知识[2~3,26,38],缺乏专门共享渠道[14,24]、个性化教学保障机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致使其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管理知识[15],缺乏有效教师组织管理体制(现行多基于等级式直线管理)及考核措施[4]致使其不愿意主动管理知识[5,9,12,14,16,21,24];就对策而言,主要集中在教师、高校两层面。

1)教师层面

张凌燕[2]、许艳[29]、徐一红[31]、邓红[37]等提出高校教师需树立知识管理意识(有意识记录、整理和加工教学过程中见闻、感想)[9,37],通过教学反思(习惯性书写教学日志、总结教学、构建教学档案等)来管理教学知识[2];采取擅长方式管理、共享知识(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丰富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29,31,37],与学生、同行、家长交流以共享知识[37]);此外,杨晓辉[11]提出取消教师实施知识管理额外成本以使其均可免费获得、主动运用知识管理工具。

2)高校层面

多数学者认为高校领导需重视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持[4,6,9,24]教师、高校知识管理;构建并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及其知识共享机制[3,5~6,16~19,30](定期进行团队学习以交流观点、经验、方法、技术等[14,38])以促进成员教师心得体会(知识)共享[38,43]、教学问题解决[3]、群体创新能力提升[27,37];构建高校知识管理文化氛围(核心是互信互助)[17~18,42,47]及教师知识管理考核(与工资制度、荣誉评定挂钩[3,6,26])、激励[6,10,12,16~17,26,37]机制以培养其主动、积极共享和贡献知识意识及习惯。

2.4.2 可操作性提升

王心刚[1]、张凌燕[2]、孙芳芳[7]、高玉洁[9]、薛少红[27]、马文琦[38]、杨晓辉[47]提出就知识管理可操作性而言,教师知识管理素养、信息技术水平分别构成高校知识管理实施前提和条件[1]:当前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素养普遍不高且多未熟练掌握知识管理技术(如知识地图、知识搜索、网络技术、群件等)[2,7,38]、教师间知识共享媒介和平台应用技能[9,47];现有知识管理平台未有效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IT 技术且多处失效状态、难发挥作用[27],此外,相应保障机制多不健全。就对策而言,主要分教师、高校两层面。

1)教师层面

张凌燕[2]、王晓丽[4]、谢舒潇[14]、徐一红[31]、邓红[37]等提出高校教师需自觉提升知识管理素养以合理选择知识管理工具(考虑有效性、经济性、易用性)[11]、高效管理教学知识[14,31]、反思沉淀实践性知识进而提升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14];学习现代教育、IT 技术(如整合ELM(超限学习机)和深度学习理论)[2,20]并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4,37,39](如用IT技术系统化、条理化存储知识[14,39],用个人PC构建知识文件夹管理文档等[2])。

2)高校层面

张凌燕[2]、王晓丽[4]、薛敏[18]、邱学青[23]、陈勋俊[32]、杨晓辉[47]等提出高校需构建便于教师使用、融合人工智能(主要是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地图、知识库[4,10,12,26~27,37,42~43,47]等技术)及知识共享技术(基于普适性算法、遗传算法等)[16,23]、基于知识管理设施优化配置、支持内部网络化管理[18]的高效知识管理平台[2,4,10,28,32,37,41,43,47];需健全高校知识管理实施机制及相应机构设置[4,18,26],构建利于知识集成、传递和创新的信息直通机制(传递教师信息、意见和建议给学校高层领导及其他成员以便彼此交流沟通)[18]。

综上,教师需发挥主动性自觉提升其知识管理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最小化教师构建知识网络、丰富知识体系成本[29,31,37];高校需重视并构建知识管理氛围、机制,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3,5~6,16~19,30],发挥IT 技术知识管理效率提升作用,最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共享目的。

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管理流程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遵循知识获取、知识评估(识别所需、有价值知识)、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小范围传递)、知识应用(与知识传递同步)、知识创新(应用中碰撞思想形成新知识并作为知识获取来源)流程持续、循环进行。

3.1 知识获取

知识管理重要前提和顺利进行关键[33,46]。王心刚[1]、李翠玲[13]提出教师从高校内外部动态获取知识[13,30],是其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过程[1~2],方式主要分交流、搜索和推荐等。

3.1.1 知识交流

王心刚[1]、王晓丽[4]、杨文爽[8]、李翠玲[13]、魏佳[17]、牛雅琴[28]、徐一红[31]、姜建明[33]、谢景政[36]等提出教师基于其隐性知识[28,43],通过同行交流[8,13,17,31,36]、学术研讨[1,8,13,28,36]、专家拜访[28],研究专著[4]、教学参考书、研究报告、学术论文[4,8,13,33,36]、网络资源[1~2,4,8,13,17,28,30~31,33,36,43]、专题演讲[13,36]等途径从高校内外部获取知识。

3.1.2 知识搜索

张凌燕[2]、王晓丽[4]、张亚珍[22]、文丽萍[35]等提出教师通过百度、Google 等学术搜索[22,35]获取知识(图片、视频[22]);魏佳[17]提出教师从Internet、校园网等搜索公开知识[6,39];王心刚[1]、张亚珍[22]、文丽萍[35]提出从知识管理平台(CNKI[35]、博客[22])获取知识;李巍巍[43]提出通过BBS、Blog 等虚拟学习社区获取知识。

3.1.3 知识推荐

张亚珍[22]、邱学青[23]、文丽萍[35]提出通过订阅网站服务(如RSS)获取其动态推荐的知识。

此外,陈勋俊[32]提出通过分类、提炼现有显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科研活动隐性知识来获取教师显性和隐性知识并存入知识库。

3.2 知识评估

包括发现教师所需知识与已掌握知识间差距及对新信息去伪存真、判断价值以便筛选[1,30]。王心刚[1]、张凌燕[2]提出构建SWOT 矩阵,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相关性等方面评估调查分析所得知识重要(影响)度[43];姜建明[33]提出通过创造思维法、逻辑思维法、数学方法等从有组织信息中分析、归纳、综合出有价值知识(评估信息质量并确定与待解决问题相关度);邱学青[23]提出通过搜索、RSS聚合等信息关联机制辅助教师筛选信息。

3.3 知识储存

指教师书面化或数字化专业教学知识、经验并分类整理、构建索引、储存以支持知识搜索和共享[2,4,6,8,13,30,36]。王心刚[1]、杨文爽[8]、李翠玲[13]、黄新辉[30]等提出通过构建教师知识库、教师知识地图等方式分类整理、结构化存储教学知识与经验;陈勋俊[32]提出通过实例推理、规则推理等方法分类整理教师知识并存入知识库;王晓丽[4]、魏佳[17]、姜建明[33]提出将教师知识存于电子文档、数据库、网页、知识管理软件(iSpace、Desktop、iNota、360doc 个人图书馆等)等,此外可通过Bookmark、Tag 标签分类和云存储等工具整理并分类存于QQ 空间、Blog 等工具[23,35]。

3.4 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核心任务和重要环节[2,42,46],指教师间主动贡献、共享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知识流通性与共享性过程[6,8,13,36]。此外,马文琦[38]提出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指教师基于平台通过知识交流拓展知识范围、形成新知识过程。就途径而言,主要分教师、高校两层面。

3.4.1 教师层面

李翠玲[13]、马文琦[38]、李巍巍[43]提出教师需转变观念,强化知识共享意识及价值[43],培养团队精神以共享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王心刚[1]、张凌燕[2]、杨文爽[8]、徐一红[31]、朱彬[34]、马文琦[38]提出教师通过知识Blog、高校知识共享平台共享授课教案、视频、教学经验等知识;王晓丽[4]、杨文爽[8]、李翠玲[13]、黄新辉[30]、徐一红[31]、魏佳[17]、张亚珍[22]、姜建明[33]、文丽萍[35]、李乐婷[39]、李巍巍[43]等提出教师基于BBS、MSN、QQ、Email 等构建网络交流环境以共享其隐性知识;邱学青[23]提出教师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实践社群在线协同创作机制共享知识。

3.4.2 高校层面

任长印[5]、侯小丽[10]、贺建伟[16]、薛敏[18]、朱彬[34]、马文琦[38]、李作章[46]等提出通过构建知识共享高校文化氛围[6,47],构建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高校隐性知识共享平台[29,38],构建知识共享激励机制[37]等共享知识;张旭芳[6]、朱彬[34]提出通过知识地图、教师间交流合作共享知识;黄新辉[30]提出构建高校知识共享、对话机制高效共享知识;姜建明[33]、马文琦[38]、李巍巍[43]提出通过构建团队学习、讨论、协作机制共享知识;朱彬[34]提出通过构建“师带徒”[30]和听课制度,构建学习型科研创新团队[43]、跨院系交叉学科学术研究中心、知识库、知识主管岗位等分别共享教师教学、科研知识。

3.5 知识应用

知识获取和共享目的[6,33],知识创新基础和源泉[6,8,30],教师知识管理重要目标[8,33],指教师学习吸收、内隐外显专业新知识过程中[6]将其用于专业教学科研(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主要是完善分析知识并去伪存真[33])以促进学科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认知结构、解决问题能力[33])、知识价值最大化[8,33]过程[13,36,43]。杨文爽[8]、侯小丽[10]、姜建明[33]提出途径主要是教学科研实践[8,33]:参加高校和社会组织的活动、学科竞赛[33],发表学术成果[8,33],参与交流探讨及问题分析[33],进行知识积累与反思[10]等。此外,王晓丽[4]提出限于年龄和学科,教师应用知识存在难度。

3.6 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最终目的[2,6],杨文爽[8]、李翠玲[13]、谢景政[36]提出知识创新指教师通过持续进修与学习,基于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通过知识内隐外显扩散教师知识至团体及高校组织,以组合、集成、协同等方式创新教学知识与方法,增值和再生新知识过程。就途径而言,主要分教师、高校两层面。

3.6.1 教师层面

王心刚[1]提出教师需倡导知识重要性、赞同组织创新文化、洞察专业知识新变化、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保持智慧头脑和坚强意志[2]以利知识创新;需提升知识管理素养(通过采集、过滤、消化、诊释、演绎、整理、归纳转化信息为知识并链接相关知识进行知识创新[7])以促生新知识,通过Blog 推动教师社会化学习、开放性接纳新知识;文丽萍[35]提出教师通过网络社区内化创新知识;姜建明[33]提出教师通过交流促生新知识。

3.6.2 高校层面

黄新辉[30]提出高校需构建教育技术硬件环境以支持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杨文爽[8]提出需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知识;邓红[37]提出需完善高校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学知识创新。

综上,高校教师知识管理通过交流、搜索、推荐等方式从高校内外部获取知识;通过构建SWOT 矩阵[1~2]、使用搜索技术[4,22,35]、信息关联机制[23]等评估知识价值;通过平台工具、知识库网络化、结构化储存知识;通过教师、高校两层面,意识、技术、机制三方面共享、创新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应用知识。

4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关键技术

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包括知识地图(支持知识导航,方便教师学习、检索知识)[1,4~8,10~11,13,19,23,26,28,30,32,34,38,40,42~44,48]、搜 索 引擎[1,2,4,22,28,31,39~41,43]、知识库[1,4~9,13~14,16,18~19,21~26,28,30,34,37,40,48],其他技术均基于此三者。

4.1 知识地图

王心刚[1]、李翠玲[13]、许艳[29]、黄新辉[30]提出知识地图是以清单、图表等形式表示知识项目位置分布及其关系,旨在实现知识挖掘和应用的知识管理工具[1]。其随网络技术成熟成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实践重要工具:支持知识导航(通过构建覆盖全部知识项目(含知识总目录)并揭示其相互联系的知识关系网络来索引、集成知识项目并可视化[13]其位置分布[1,13,26,28,30,34,40,43]以提高知识库和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使用效率[1,28,40,43,48]);支持知识共享(通过明确高校知识库位置和内容、相互关系方便教师检索知识[40],提高知识利用率[28]并避免重复生产[34]);支持知识转化(通过揭示高校知识类型、属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提升显性和隐性知识转化效率[13])。

4.2 搜索引擎

涉及网络搜索引擎和文件搜索引擎。王心刚[1]提出教师可提升基于集成搜索引擎(整合多种搜索引擎)、垂直搜索引擎(优先选用)搜索知识技能以高效精准获取知识;周艳芬[41]提出教师可基于百度硬盘全文搜索个人PC中文件并自动生成目录以高效管理知识。

4.3 知识库

任长印[5]、李翠玲[13]、薛敏[18]、陈峰[19]、黄新辉[30]、朱彬[34]提出知识库是以易获取、易理解形式辅助高校教师跨时空、动态[5,18]精准整合并呈现显性教学知识,促进高校教师发展[13,25,40,42]的知识集群[5,18]及管理工具且占用存储空间小[28]、易操作;常以文字、报告等形式显性化教学知识与实务经验以满足教师教学或科研活动中知识分类、汇总、存储、共享需求[19]。

5 结语

综上,本文从基础分析、管理流程、关键技术三方面阐述了国内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研究进展:基础分析包括高校教师知识转化要素、主要内容、转化途径、挑战及对策;管理流程涉及高校教师获取、评估、储存、共享、应用、创新知识;关键技术涉及知识地图、搜索引擎、知识库等。

下一步,笔者将从实践应用角度分析国内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研究进展,以供相应实践应用参考。

猜你喜欢

知识库隐性高校教师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汉语近义词辨析知识库构建研究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我国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知识库现状研究*
——基于与QuestionPoint的对比
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