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及其作用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价值观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强调教育与劳动的有机结合。劳动教育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被纳入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与德智体美共同构成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理清劳动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有利于加深对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古代劳动教育观

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使得劳动者在辛勤的劳动中创造出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农耕文明和从事农耕的劳动者在古代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先民将耕和读结合起来,希望拥有耕读结合的生活方式,因此白天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与晚上挑灯读书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耕读教育思想。”[1]这种将生产劳动与学习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推动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同时也有效地发扬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满足了我国古代劳动和教育的发展要求,为我国古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耕读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认识到了“耕”的重要性,将“耕”作为教育的内容,说明古代的教育学家甚至统治阶级早已认识到劳动具有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古代耕读教育思想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耕”和“读”,还有日常的劳作、家庭内部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农业劳作中,通过农业劳作和课本上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劳动的体会,形成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正确观念,养成勤劳勇敢、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有的耕读教育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开展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不竭的精神财富。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教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这一基础上人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并且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教育应该是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人们在劳动中总结和形成观念,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人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劳动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加强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与智力、体力、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技,打破以前的“科技异化”现象,实现自由劳动,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观

毛泽东提出,劳动者要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知识分子也不能一味地死学习,应该走上生产一线,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充分结合起来;要加强劳动模范的带头作用,提高大家的劳动积极性;要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为劳动者提供保障。邓小平提出,劳动者应该踏实工作,同时国家要给劳动者提供保障,加强劳动者的培训与教育,“将文化教育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2],提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关注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江泽民提出,教育应该与实践结合,应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还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使人们尊重劳动,同时国家应该提供各种政策为劳动者提供帮助,促进劳动者的就业与再就业。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愈发复杂,胡锦涛提出了“体面劳动”,认为劳动者的劳动不只是谋生手段,而且是提升自我的方式,国家和用人单位要采取各种保障机制,为劳动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要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尊重,获得幸福感。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它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3]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者的价值导向,决定着劳动者对待劳动的态度,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类通过劳动认识并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产关系,也因此形成了对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形成了勤劳、创新等优秀的劳动品质。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认识到劳动的本源性价值,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崇高和伟大,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崇尚劳动的价值取向。而崇尚劳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契合,凝聚积极向上的社会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等重要,在劳动中形成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在全国构建起系统完善的劳动保障机制,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幸福感,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劳动教育的育人观

1.以劳树德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以达到以劳树德的效果。增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引领,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使自己能更有担当。

2.以劳增智

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而这种多次重复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劳增智的作用。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劳动中再认识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以劳强体

人作为劳动主体参与劳动时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适当地参与劳动,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但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体力消耗特别快的体力劳动,要认识到体力劳动是劳动的一种形式,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认识,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4.以劳育美

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形成了对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对美的评判标准,形成人类所独有的审美观念,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还为破解未来社会存在的问题提供“钥匙”。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塑造自我,并彰显自己的美好品德,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出贡献。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中不断重塑自己的审美观念,不断发扬自身的优良品质,形成一种“美”的共识,并以其为基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劳动教育的实践观

1.端正劳动态度

劳动作为直接现实性活动,劳动者的劳动态度直接影响到劳动的效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劳动来明确自身素质,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杜绝不劳而获、好高骛远等行为,以脚踏实地的劳动来“兴邦”。“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5]劳动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劳动中激发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2.树立劳动模范

劳模精神的弘扬,能够引领劳动精神,劳动模范作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以劳动模范的先进事例作为劳动教育的榜样,引导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在劳动中继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教育为继承和发扬劳模精神提供了有效载体,劳模精神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和方向引领”[6],二者相互促进,让学生自觉向劳动模范看齐,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自我。

3.拓宽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指校内的劳动教育,还包括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劳动实践的范围更为广阔,三方协同育人,能让学生在广泛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和相关的劳动技能,在拓宽劳动教育的参与范围时还要认识到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不同内容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不易,从而更加尊重劳动。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作用

(一)有助于贯彻教育方针,完善我国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课程如何设计、如何开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效果,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1955年《关于中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通知》中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育一起被列入教育计划,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形成一个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劳动教育历经了形成、异化、淡化和强化的曲折发展过程。当前我国劳动教育仍然面临困境,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人们对科技产品的依赖导致人们对劳动产生误解,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劳动成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受西方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只注重物质上的富足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富足,青少年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误思潮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因此,更要强化劳动教育,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有利于提升其个人素养、其动手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择业观,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

(二)有助于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劳动教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发展营造正能量的氛围。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依赖于民众对劳动价值观的认可,所以让学生在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即青少年时期就接受劳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为他们日后到工作岗位上树立了劳动认同感,其次,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构建劳动实践平台,不仅有效地让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活动,也能影响到周边的人群,促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劳动观的熏陶,提升社会劳动认同感。劳动模范的存在和劳模精神的弘扬让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更加有效,一方面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发挥其先锋带头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劳动最伟大”的社会观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党和国家对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民众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认同感,从而让劳动者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更高水平的劳动自觉,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三)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

十九大报告基于我国国情从发展全局出发,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要求,新时代我国的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7],之后全国教育大会又明确了培养时代新人的方法论,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劳动教育成了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本义,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水平和个人素养,培养责任担当意识,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劳动教育成为提升素养、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劳动教育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时代新人的行动向导。加强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素质人才。

只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正确地认识劳动教育,才能顺应新时代的需要,强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价值观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致敬最美劳动者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