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的现实性存在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物质性现实性社会性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人的现实性存在首先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人需要首先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而满足生存需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生产出吃、喝、住、穿等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物质生产又离不开实践,这就说明人的现实性存在还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同样实践活动的发展使单个人不再孤立地进行生产活动,而是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成为社会性的人,这又说明人的现实性存在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但不论人的现实性存在是物质性的存在、实践性的存在,还是社会性的存在,都脱离不了历史而存在,人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物质生产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运用的实践内容以及结成的社会关系也会随着历史发展变化,因此,人的现实性存在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一、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人的现实性存在首先就表现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这是因为物质性的存在是人的现实性存在的最基础的一种存在,是人的生命活动得以存续的最基本存在。这种物质性的存在就体现在有生命的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以及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基础上的物质生产。

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146这就说明,有了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全部人类历史才能被创造,而人的现实性存在又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可见,没有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也就谈不上人的现实性存在,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世界,并不对它所生存的世界产生认识,更不会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因此,有生命的个人是人的物质性存在的一个首要前提。然而,有生命的个人并不是没有任何需要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79人只有首先满足吃、喝、住、穿等的生理需要,才能维持和延续自己的生命,进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人只有首先满足了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在实际的生活世界中存在,这是人的存在的最基本的现实性。

当然,生存需要的满足是人最基本的现实性,但不是唯一的现实性。人的现实性存在还体现在由人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物质生产活动。人在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其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一开始直接向自然获取食物、水源、庇护之所、衣物等维持生命的必要资源,到自己进行粗制加工、简单生产,再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的现代社会,都说明了人不是只满足于生存需要的存在。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还有建立在生存需要基础上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马克思认为,生存需要作为人的低层次需要并不能将人与动物真正区别开来,只有人不再将自己的活动仅仅局限于满足生存需要,而是投入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劳动当中,人才能真正脱离动物界。“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3]96-97人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满足不断推动着人们进行满足生存需要以外的其他物质生产,也正是因为人不像动物那样,把生存需要当作自己的最终需要,不满足于只满足动物式的生存需要,才从事自己的、真正属于人的生产活动。

总之,人只有开始进行满足生存需要以外的其他物质生产时,才真正成为人的存在,物质性才成为人的物质性,进而人才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存在。人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意味着人从事各种各样的物质生产活动,但不论是进行什么样的物质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实践。因而,人的现实性存在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性的存在。

二、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

人的现实性存在之所以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实践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实践是人与世界相联系的纽带,还在于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

首先,实践决定着人的生存发展。一切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而进行物质生产最根本的就是通过实践。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了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而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同样离不开实践。享受需要是建立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需要,它所要求的实践更广泛、更丰富,就如同穿衣不再只是追求暖,而要讲求美,讲求美就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活动生产出既保暖又能体现美的衣服。发展需要则是更高层次的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了增强人的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4]它所需要的实践是更深入、更全面的实践。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才能从单纯动物式的存在中跳脱出来,从而拓宽自身存在的空间,推动人自身的发展。其次,实践作为人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也说明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实践以中介的形式把人与世界联结起来,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活动把眼前自然存在的世界改造成属人的世界,将世界打上了人的烙印;另一方面世界经过人的能动改造也成了丰富多样的世界,实践将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事物以物质生产的方式联结在一起,使世界变为被实践着的世界,人则成为实践着的人,成为实践性的存在。最后,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还在于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言:“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2]67这也就是说,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是真正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性标志,动物只生产自身,人则不同,人不但生产自身还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进行生产,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因为人对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决定了人是以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存在的。总的来看,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周围世界,最终形成了人自己的现实世界。

此外,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使人成为一定社会中的存在,具有了社会性。因此人的现实性存在也意味着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三、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一种物质性和实践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人的现实性存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就必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而“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2]344这就说明人的社会关系是在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人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就越来越广泛。人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也就是说,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与此同时,人也成为一定社会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1从人对社会的生成角度看,是人在现实生活世界的生产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产生了社会,人也由此成了社会存在物,因此,我们在看待人的现实性存在时,将其理解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此外,从社会对人的生成角度看,社会同样也生产人。对人来说,社会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产物,换句话说,社会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离开了实践,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也就成为空谈。没有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人,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像鲁滨逊那样的人只有在小说里才存在。人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现实地具有了自己的本质,因此,人的本质只有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才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我们决不能离开社会关系去理解“人”和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他所处社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更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谈人的现实性存在。一方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肯定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孤立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社会性的人就是人的现实存在,肯定了人的现实性,现实生活中的人一定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3]122社会性就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

总之,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人与社会的这种双向互动构成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性的人,这是人的本质现实,更是研究人的现实性存在的本质维度。人在社会中产生,也在社会中发展,反过来社会也是如此,社会也在人的不断发展中向前推进,并由此形成了人的历史,因而人的现实性存在又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四、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人的现实性存在何以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主要从三个方面看。

首先,从历史的前提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历史就是人自己的创造活动,离开了人的活动,历史不过是空泛的字眼。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没有任何变化的世界,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和承继下来的,人是有着自己目的的社会存在物,正是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了属于人的历史。但我们也应看到,历史虽然是人所创造的,但这种创造是在一定历史规约的前提下进行的创造,并不是人随心所欲的活动。

其次,从历史的发展看,人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受着一定历史规律的制约。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168历史的依次交替并不是没有任何历史积淀的交替,而是下一代在上一代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的交替,下一代继承了上一代的实践成果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继续进行实践,进而以新的实践活动改变旧的生活环境。因而,人一边创造着历史,一边也在被历史所塑造。

最后,从历史的结果看,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正是因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才成为人的历史;也正是因为人是处在自己所创造的历史一定阶段上的人,人的活动受历史规律的制约,人才成为历史的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6]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人作为历史的前提意味着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一旦人已经存在,历史的创造就开始了;同时人又是历史的结果,一方面人对人自身进行生产,即种的繁衍,人自身的生产同样是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另一方面,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在塑造人,因而人又是历史的结果。

总之,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就在于人不但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实践活动还受着历史规律的制约,更在于人既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结果。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就是人进行物质生产的活动,而进行物质生产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活动方式,在实践活动中人又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但不论是人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还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而历史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因此,人的现实性存在,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进而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再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终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猜你喜欢

物质性现实性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