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11-30
(吉林化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1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在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既有数量的问题,也有质量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亦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有针对性。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在快速发展、复杂多变的当今社会,处在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大学生们,常常会因为强烈的社会冲击和自身调适不良等原因,具有复杂的心理状态。而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些是高中应届毕业生,有些是中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些是对口升学的学生,从生源状况来讲,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不高,进入高职院校,大多数是无奈的选择,他们中有失望者,有迷茫者。高职生生源情况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状态。总体来讲,相比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着共性的一面,更有特殊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如下四点:
1.缺乏责任意识,逆反心理强
一些高职学生在遭遇挫折后,更多地把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用对抗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产生逆反心理,越是被要求做的事情越反对;越是被禁止做的事情偏要去做,以致社会、集体和家庭责任感缺失。
2.易产生挫折感,自卑感强
绝大多数高职生因为文化课分数低,进入高职院校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再加上当今社会对高职学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往往认为高职生比本科生低一等,所以一般来讲,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都很低。但高职生也有渴望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当遇到困难导致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较易产生挫折心理。
3.难以迎接挑战,易焦虑
由于文化基础差,高职生学习比较吃力,达到学习目标比较困难。此外,高职生面对的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相对比本科生更大,在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冲突中,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学业及就业焦虑。
4.沉迷虚拟网络世界,易消沉
面对现实的许多困惑和冲突,高职生感到茫然无措,逃避现实,而网络可以满足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因此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追求成就感和价值感,弥补现实生活中无法被满足的需要。
二、吉林省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吉林省部分高职院校展开问卷调查,重点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工作体系等方面对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素质、工作经验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影响很大,根据访谈提纲对吉林省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做了简要调查,结果如下:从性别上看,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占到80.8%;从年龄分布上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从工作年限上看,绝大多数集中在10年以下,占到77%;从学历上看,绝大部分学历层次在硕士及以上;从专业上来看,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比例不到一半,只占到30.8%;从参加培训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上都曾经参加过培训,但是经常参加培训的比重不大。综上,可以看到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对吉林省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教材选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被调查的13所吉林省高职院校100%以必修课、选修课或慕课的形式开设了课程,但是从学时和学分上来看,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中明确规定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需设置32—36个学时,2个学分有较大差距[1]。从教材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厅组编教材的占近70%,自选教材的15%,仅有7.69%的学校有校本教材,还有个别学校无教材。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吉林省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校园心理剧等,其中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团体心理辅导。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依然存在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首先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重视。一些院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可有可无,认为有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够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还有部分院校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意义、功能缺乏清楚认识。目前,吉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大多采取合署办公或者挂靠形式,有隶属于学生处的,有隶属于思政部的,有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组织机构单列出来的几乎没有,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话语权,在经费、场地、设施、人员等方面难以得到保证[2]。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达标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达标首先体现在教师数量上。教育部2018年7月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备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专业资质,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2名[3]。但有些高职院校只设置一名专职教师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甚至所有教师都是兼职。教师数量的不达标使得每位教师的工作量过大,无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达标还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足。许多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一方面导致课程的专业性不足,学生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不及时,不得当,造成严重后果。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达标
《纲要》中明确规定:“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公共必修课程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3]但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短,专业课、实习实践时间紧张,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达标。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在吉林省的部分高职院校中还将心理健康课设置为公共选修课,还有个别学校用网络慕课代替线下课程;其次,在课时方面,绝大多数达不到《纲要》所规定的课时标准,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不能涵盖学生自我意识、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学习、恋爱、职业心理的各个方面;另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只在大一,针对新生开设,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缺失,无法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亦无法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对达到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有不利影响。
4.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还需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主题活动,心理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等,教育手段和方法简单,活动内容尚不丰富,形式也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覆盖面不广。有的学校用一些量表来测量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测量结果不做研究分析,不能与学生本人、家长及时沟通与反馈。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心理中心缺乏相应的心理功能室,心理咨询的总体面积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4]。
四、加强和改进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和重新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模式上,都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密切相关。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就业、创业能力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他们的持续发展影响深远。高职院校领导要立足于教育发展的现状、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等实际,更新观念,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和考核指标,写进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硬件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2.建设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出实效,前提是需要先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防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面向全校学生的定期心理状况排查,建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心理育人氛围,持续开展“青春健康”朋辈教育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最终形成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构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知和技能的培养,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的综合性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高职生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开设《青春健康》《爱情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成长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电影赏析》等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形成1+X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一、二、三课堂的有机结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践体验”立体式开展,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此外,还可以根据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特定问题开展专题讲座,还可以面向全体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开设大型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4.打造数量充足专业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要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强的复杂工作,需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和咨询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差距较大,尤其是业务水平过硬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很欠缺。一是要加大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专业能力的基础;二是要加大实践能力的培训,专业能力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制约着专业能力的发展;三是加大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心理咨询人员职业伦理守则的培训。其次,要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的积极作用[5]。这支队伍与学生关系密切,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学院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学生的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