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2020-11-30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已超8000亿元,预计2020年底将达到万亿。大数据(Big Data)是时代标签,具有信息时效化、多元化、价值密度低、隐匿性等特征,它改变了知识的运行、思维的养成和学习的发生方式,在引发大学生思维价值观念嬗变的同时,对当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变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大数据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呈现出新特征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包容,价值交换理念下,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自发性、公开性、隐匿性、无界性、难控性使主流媒体被冲击,网络上负面信息增多。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职学生不再忠诚于权威和传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独立化、多变化和个性化。
(二)自我价值张扬与迷茫交加
原本就处在向成熟过渡时期的高职学生,受同辈群体负向示范效应误导和各类圈子文化、媒体舆论隐蔽性不良信息等因素影响,个体价值目标选择的自由度增加,自我价值张扬。每个人都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表达生活、演绎生命。在这种大环境中容易产生价值趋向的盲目随意性、精神状态的平庸化、道德意志的迷茫。
(三)思想道德状态不稳定性
瞬息万变的外界不良因素使高职学生脑中原有的道德认知面临冲击,道德情感复杂化,道德意志被削弱,理想信念动摇和被歪曲,价值信念漂移不定。在一种情境下会表现出一种思想道德状态,但换了一种情境,其观念就可能发生位移。文明与落后、高尚与平凡、现代与传统、激进与保守等完全相反的道德观念客观地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学生的头脑里[1]。
(四)思想道德认知与实践不协调性
大数据时代高职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更加碎片化,生活感悟更加浅显化,思维取向更加直观化,在道德实践中,存在“知行不一”的现状。一类是思想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未充分被激发,践行愿望较低,没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践行度较低,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另一类是思想道德认知不足,思想道德认同不高、情感不足。
二、大数据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挑战
(一)面临教育对象不成熟和教育环境导向复杂化的挑战
从身心发展规律来看,高职学生心理变化剧烈,思想活跃,易塑性强,处在思想道德观念成型的关键期,易受不良因素影响。相比于本科层次学生,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自我教育意识总体偏低。从社会转型和社会治理来看,社会环境复杂化,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主流价值观念主导作用在某些方面和领域还不够,制度纪律观念易被弱化,思想认知波动。另外,社会环境治理不够彻底,价值导向的多元化使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权威性被弱化。
(二)面临教育活动针对性不足和教育网络不健全的挑战
1.教育活动针对性不足
大数据时代学情的准确掌握变得困难,学校德育对象转向学生大众,在“课程思政”和德育“第二课堂”建设上不到位。德育目标设置不合理。德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宏大的叙事讲述与高职学生现实关切关联性不足。许多教师和学工人员专业技术缺失,关注网络舆论的敏感度不高,网络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不足,信息素养偏低。
2.教育网络存在缺失
家长在学生德育上或无暇或力不从心,虽然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制度化系统化教育的优势,但终究代替不了家庭教育的亲和性,权威性,持久性,渗透性优势。尽管当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德育方面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但想构建一个高校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还存在困难。
(三)面临传统价值观转型与德育规律认识不足的挑战
1.传统观念作祟
教育功利化在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中存在误导作用。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思政课长期作为“副课”得不到重视,学生认可度偏低,德育工作经常以理论教学方式进行,以卷面考试考核,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教育和考核没有贯穿到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全过程。高校“三全育人”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正在进行中,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发生积极转变。
2.德育规律易被忽视
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2]。大数据时代教育者对学生思想道德多元化、独立化、个性化等复杂现状的精准考察难度增大,不对称地施加教育影响,致使社会所提出的新的思想品德要求与高职大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状态之间的矛盾难以转化,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很难被受教育者内化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人格。
(四)面临思想道德建设供给侧改革不足的挑战
首先,优秀的德育资源供给不足。按照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相比精神需求属下阶,生活在物质充裕年代的高职大学生,在精神文化需求上比其长辈有更高要求。当前信息文化产业监管不规范,真正优质的文化产品供应不足。文化产品众多,然而迎合大众需求的却不足。同时,大量的文化产品充斥着娱乐低俗、负面价值,不能发挥好引领和教育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方面来看,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发展鸿沟、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等问题客观存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农村地区等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提升。其次,是一些地方和院校在德育领导机构健全、高职德育研究、专业化的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德育资源库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大数据时代强化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正确育人导向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必须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系列文件先后下发,高校广泛开展“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倡导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一批批项目的落地生根和诸多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强化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
1.加强教育对象研究
“00后”个体在心理特征、思想道德水平上差异大,应该加强对其群体的研究。
2.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研究
思政课教师要回归本分,注重培育自身人格魅力,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增加了“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设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从2020年起,年度支持经费达到1亿元左右[3]。思政课建设研究的加强将助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工程质量提升。
4.深入挖掘德育资源
要发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建设也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旧址和展馆、红色文化文献资源。要建设丰富的线上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开设“新中国史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国革命史”等相关选修课程,将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5.培育专业化的师资和学工队伍
将思政教育拓展向网络,借助网络新媒介将高校思政课推向课堂。通过开展教学能力大赛,针对性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教师和学工人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数据素养的养成。
6.发挥好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将微课、PPT课件、教学视频、图片、教学软件、帖子、问题等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有针对性引导学习,解决价值思维困惑问题为主。通过见习、现场教学、时事述评、激情演讲、红色观影、读书分享、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思政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体现人文关怀和个性化,体现成果导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7.丰富其他校园德育形式
第一,抢占团学工作和学生党支部新媒体阵地,加强校园“易班”“智慧团建”“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移动端主题德育内容建设,让主流价值观在“抖音”、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常用社交软件上不“失声”。第二,打造样板学生党支部,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使“同辈群体”榜样示范作用体现出来。第三,通过建立红色社团,开展系列讲座和演讲竞赛、“微视频”大赛,有效利用劳动节、青年节、建军节等节日开展主题党建团建活动、“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三)营造育人良好宏观环境
首先,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空间,引导和规范社会舆论宣传,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使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充分彰显。形成全社会尽心尽力,齐抓共管,共同促进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局面。其次,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维护和监管,把活动中心和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发挥到实处。要继续发挥学校共青团、党团工作室、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作用,利用重大纪念日、学习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要组织开展“敬老助残”“志愿服务”等多种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引导高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健康成长。最后,努力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包括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弘扬主旋律,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工作机制建立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4]各部门要根据自己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方针,实施教育计划。要在这种体制下,充分落实教育要实事求是地促进高职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使命。要注重对实际教育工作的考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落实教育责任,把教育责任拓展到校外教育主体。
2.建立健全科学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绩效评价机制
对于教育责任缺失行为要给予严重惩处,让思想道德教育责任落实到全社会,凸显教育的实效性。
3.政府要培育更多从事思想道德工作的社会组织
比如在高职行业协会、文旅行业协会成立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会,给予特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植,针对有严重违法犯罪倾向的特殊高职大学生群体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接跟踪帮扶长效机制,精准落实特殊群体教育。
4.建立科学的思想道德状况评测机制和教导机制
对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时做考察登记,并针对所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给予引导梳理。
(五)整合形成教育网络
大数据时代的思想道德构建设不能局限于校园和课堂,需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特别是要发挥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和渗透性、血缘伦理的权威性。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弘扬良好家教和家风。学校要坚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重视对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考察和激励,多种方式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政府要出台政策规范商业媒体信息传播,引导商业媒体主动制作优秀的思想政治文化产品,加强对互联网和大数据行业市场主体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奖优惩恶。广大娱乐明星、新媒体从业人员要通过良好个人示范引领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要建立网络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密切沟通和合作机制,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责权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