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2020-11-30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变得十分容易,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形形色色的信息,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价值层面上的东西不再单一,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的内涵及重要性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一个人对存在事物的思想上的反映,是观念、观点、价值观等的集合。它不是人脑中原本就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实际,源于社会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能够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意识形态对于党的发展前途,对于民族的团结和命运,对于国家的主流文化,甚至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青少年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那么他们的意识形态就是决定他们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意味着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工作。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
随着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的双重变化,文化逐渐变得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改变就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一些新的危机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
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阅历不足等因素,缺乏足够精准的判断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没有成型,容易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的认知,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比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借助网络平台不断发酵,否定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编排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鼓吹社会主义制度失败论。另外,西方“新自由主义”等外来思潮极力宣扬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民主”。这些思想对于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极具欺骗性,给他们的思想造成极大混乱。一些大学生看不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的弊端,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导致原本一直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所动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至上等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轻集体、重个人”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时有出现,部分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逐渐丧失了责任和担当。就业、医疗以及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影响。“金钱至上”“重利益、轻道德”等错误观点,或多或少地挑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以上这些都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极大的挑战。
3.新媒体挑战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权
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高速、超量、碎片化的特征,是即时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偏向于这种“短平快”的即时信息。随着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平台的涌现,新媒体得到了飞速发展,传播的各类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影响大学生“三观”树立的新的载体,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也首当其冲受到了巨大挑战。各种网络新媒体蓬勃发展,给了大学生自由表达意识观点的空间,使得过去单一的权威主流舆论转变为了多元化的舆论。除此之外,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复杂性也给网络监管的及时性、全面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各种多元文化价值观之间激烈碰撞,导致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权受到挑战。
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背后成因
1.社会转型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客观存在,如征地拆迁、食品安全、贪污腐败、贫富悬殊、‘失德’事件频发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冲击。”[2]步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社会思潮激荡,“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错误思潮有所抬头。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摩擦也更加激烈,主流舆论和非主流舆论的摩擦碰撞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意识形态出现扭曲和偏差。
2.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
西方国家自恃文明优越,利用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强势输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断兜售“普世价值”“享乐主义”等价值理念,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这些别有用心的充满资本主义意味的价值观披着“文化的外衣”,极力歪曲事实,否定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导致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选择的迷茫,产生信仰危机。
3.新媒体传播带来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的飞跃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慢慢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逐渐趋向于开放化和多维化,不用出校园即可接收到形形色色的价值观输入。新媒体在丰富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传播了各种垃圾有害信息(包括暴力、低俗等信息),腐蚀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带来挑战。此外,境外新媒体运用“翻墙”等各种方式,在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同时,还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挑战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权威。
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对策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大学生要担起时代重任,必须保持思想端正,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校园领域的主导地位,对于时代新人的培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1.必须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现状的调查研究,尽快制定有效策略以改变现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高校领导和教师全体队伍的“红色”基因不变质不变色,才能更有底气地教育好大学生,才能更有信心、更坚定地带领全体大学生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实效。”[3]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进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维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权,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化,提高思政课课堂的实效性。
3.建设社会主义校园文化
大学生的生活基本是围绕校园展开的,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关键因素。高校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现状,在全校展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校园风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组织一些以政治生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倡导发起环保、帮扶老幼、下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开放化。在这种活动氛围的包裹之下,大学生能很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从而达到牢固树立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基石,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大学生应该将核心价值观谨记于心、铭刻到骨子里,外化到行动上。
4.完善校园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和“互联网+”思维,大力建设校园新媒体传播平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网络建设。高校应当对新媒体的运行模式、特点以及影响力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把握新媒体未来发展的前沿动态,对其加以利用,将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长处结合起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提高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校园网络监管机制,时刻监测校园网络上的舆情信息,树立大局意识,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变。
五、结语
针对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多元文化冲击的现实挑战,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亟待加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确保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步入正轨,以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努力为自己、为国家奋斗拼搏,顺利成长为时代所需要的“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的新青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