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色文化传承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志愿景区志愿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学生工作与安全保卫部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是革命胜利的宝贵成果,也是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高校在深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落脚点,探索一条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的红色文化教育新途径,推进以红色文化为内核的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让志愿服务活动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树新风、育新人[1]。

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题和鲜活教材。高校可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为民服务的实践精神、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和开荒拓土的丰硕成果作为实例,挖掘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魅力,将红色文化引入课堂、带入实践,推进以知化行,发挥育人作用。

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应始终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探索红色文化教育途径,既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知识理论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社会责任感,发展志愿服务红色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2]。

一、以K市为代表的工业化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体现城市品位价值的显著标志。K市作为一个传统的石油工业城市,具备鲜明的石油文化特色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进程中,精心打造了融合石油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一条街”,主打石油工业遗产博览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彰显自然风貌和矿产资源的“百里油区”“世界魔鬼城”“金丝玉博物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穿城河景观带”及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反映城市精神的诗歌等文化作品,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具备多元化的文化挖掘和推广潜力[3]。

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如何承担起服务社会发展和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优势,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决维护者以及城市发展共同理想精神的坚定支持者,以自身行动推介城市发展建设成果,带动社会群体互动发展,是一个彰显当代青年先锋力量、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

二、红色育人志愿服务体系研究

高校在深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弘扬红色文化和发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手段,将红色文化落实到实际生活层面,着力推进“增效融合”,发挥自身师资、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助力地方社会文明建设和文化品牌发展,深挖红色文化教育典型,将育人模式连点成线、连线到面,提升影响力和社会辐射力,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精神合力,建立红色育人志愿服务体系,深化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实践爱国之行[4]。

(一)城市文化传播样本调研

笔者以K市主要公共文化、旅游区域的游客为调研对象,对红色文化渗透及传播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借助线上电子问卷与线下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60份,掌握了反应游览人员内心期待和城市红色文化发展趋势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K市文化旅游景区的来访人员构成为本市人员45.71%、外地游客50.36%、国外游客3.93%。其中,以20至60岁年龄段的游客为主,总占比达71.61%。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旅游区域受众面较广,能够成为本市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能成为打造城市名片、对外宣传的有效出口。

(二)红色育人志愿服务基地选择

K市是唯一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被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西圣地,城市及周边集自然矿产风光、石油工业特色、城市休闲文化于一体,是新疆旅游北线的中间点和中线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具备多元化的文化挖掘和推广潜力。其中,黑油山是K市石油文化标志性景区,因原油常年外溢结成一群沥青丘而得名,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无论是油泉的数量、还是资源的密集度等都是世界唯一的;一号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K市的地标性景观,它的出油标志着油田的诞生;红色记忆展览馆是由本市红色收藏爱好者开设的,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发缅怀革命先烈、纪念光辉历史的宝贵成果,是探寻红色足迹、培育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的优秀红色教育基地;穿城河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起点为九龙潭,河水在城中蜿蜒流淌,融合了最现代的水景文化艺术理念,是勤劳勇敢的人民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有力证明;博物馆建成于1983年7月,馆内有两厅、四馆,馆藏有大量史料与实物、油田开发初期办公生活场所(复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新疆石油工业发展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针对来访人员对市内文化旅游景区兴趣度的问题,调研结果依次为黑油山景区82.5%、一号井景区74.64%、红色记忆展览馆66.07%、穿城河景观带60.89%、博物馆52.32%……其中55%以上的来访人员认为以上公共文化旅游区在红色文化传播及城市精神展示方面较有代表性。依据调研结果,选取彰显石油文化的地标性景观黑油山景区、一号井景区,反映革命红色文化的红色记忆展览馆,体现艰苦创业的石油精神的穿城河及博物馆五个重要地点作为推广红色文化的志愿服务平台,从自然、产业、人文等方面多角度满足红色文化的培育和输出需求,为红色育人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效保证。

(三)红色育人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措施

据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多数景区仍面临着传播形式过于单一、线上线下互动情况较弱,管理服务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开发进程和文化传播质量。因此,把握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前景,探索开发红色教育及地方旅游业发展模式,是K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工业城市转型关键点上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志愿者以其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与专业扎实的工作能力,诠释青春的担当,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1.加强媒体宣传

新媒体平台是文化景区对外宣传输出的重要出口,国家对新兴媒体发展是高度认同和极力支持的,从政务办公、医疗保障、教育教学等方面都倾力推进新媒体平台的创新融合。调查结果显示,来访游客认为景区特色建设,特别是媒体传播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着力提升景区新媒体平台影响力,增强文化吸引力,将宣扬学习红色历史文化和推广旅游观光互为表里,组建新媒体志愿运营团队,找准受众群体,凝结特色鲜明的主形象,参照“网上游故宫”等模式发布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文和视频,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感,把握传统节假日契机,开展新媒体活动及网络直播,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2.开发文化项目

红色文化中包含大量革命故事、英雄事迹、艰苦创业经历和民族团结典范,比起单纯参观浏览所接受的理论灌输,文化体验项目更能让来访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升华,从而起到文化育人作用。调研过程中,有50.89%的游客认为景区活动需要更丰富。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要在现有讲解服务的基础上,对景区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以主人翁的心态追踪历史文化踪迹和先辈英雄事迹,进行关键项目提炼以及创意的构建,结合地方经典歌曲、诗歌、文化艺术作品,将无形的精神力量凝聚成有形的教育体验,结合景区特色开发并以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带动访客开展“水来了”引水纪念、“磕头机”组装、“干打垒”体验、“回音廊”歌曲教唱、《毛主席诗词》选诵等活动,促进“一景一品”的良好局面,助力景区红色文化各成品牌、各具特色,整体构成一个文化鲜明、韵味十足的石油城。

3.促进产品转化

文化产品是城市、景区的名片,在延续个人体验,巩固文化传播成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调研问卷中访客提交的建议和意见显示,应推出多元化的红色旅游文化产品,融入民族风情特色,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大学生志愿者在带领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外,还应组建产品转化团队,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挂钩,采用3D打印、机械制造、软件制图等专业技术,将地方文化与景区经典人物、景观、事迹串联起来,衍化出独特的具备审美价值的文化纪念产品,如手绘明信片、大油田连环画、“磕头机”积木、紫砂工艺品等,丰富现有产品种类,深化红色文化教育主题。

三、红色育人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当地红色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途径,可以在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实践的同时激发地区特色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然而,在志愿服务推进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学校与地方景区、场馆合作不够深入,仅停留在志愿讲解服务和现场维护服务层面上,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不够全面与深刻,育人功效未得到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专业性和稳定性有待提升等。为促进校地合作,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需针对性地提供整改措施及工作保障。

(一)加强合作,深化红色文化研究

一方面,学校与红色基地建立共建关系,在向基地输送大学生志愿者的同时,将红色基地建设为固定文化教育场所,打造思政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党团活动、纪念日活动,活跃基地文化教育氛围,带动红色文化魅力展示;另一方面,推进校地项目化合作,以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由基地专家及志愿者组成项目团队,将历史遗迹、旧址,红色人物、事件等凝结成直观、生动的红色故事和文化作品,将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与时代任务相结合,反应老一辈革命者和石油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

(二)加大培养,提升志愿者素质

志愿者活动发展至今,已形成高校履行社会责任与学生实现实践需求相协调的运行模式,基于校园样本调查,83.4%的学生有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或经历,81.1%的学生期望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身能力,但由于学生群体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导致志愿服务项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需要学校更多地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组建团队、提供平台、营造品牌作用,吸引和培育更多社会责任感强烈、专业技能突出、钻研项目有力的志愿者团队[5]。针对红色育人发展需求,着重开展红色思想文化教育、媒体运营技术提升、产品建模技术、综合表达能力训练等培训指导,将大学生志愿者“软实力”发展为地方文化教育的一项“硬支撑”。

(三)明确措施,提供志愿服务保障

要想保证志愿服务项目成果符合预期、落地执行,要求志愿者团队长期的服务和稳定的传承。从以往的经验看来,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包括基地实际需求沟通反馈不畅、志愿者经验不足、准备不够充分、活动经费不足等,需要校地协作,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对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环节进行全方位跟踪反馈,结合项目进展和社会效果及时对宣传教育形式和志愿者培育重点进行调整,保障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推进志愿服务项目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挂钩,鼓励联合基地出具志愿服务证明,着力解决活动中的必要经费保障,选树品牌志愿服务团队和优秀青年志愿者,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增加志愿服务的内源驱动性,激发服务荣誉感。

四、结语

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地方红色文化的全面融合,是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多元化格局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培育红色情怀,也有助于挖掘和利用城市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猜你喜欢

志愿景区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