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初探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思政防控新冠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是一次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征途时未曾预料到的“压力测试”,是一场举国动员、全民以赴的阻击战。数月栉风沐雨之后,我们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

一、精准定位,加强“新”思政教育

(一)把握“事”“时”“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新冠疫情就是当前最大的“事”,新冠疫情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便是“时”与“势”。“疫情防控常态化”,意味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正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常态化”这个关键时刻的重点,向大学生讲清楚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特征及症状。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的思政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的总要求。结合重大疫情防控新常态,从高校思政工作“供给侧”的视角,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内容、方式等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疫情防控形势下,讲好战“疫”故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充分合理利用战“疫”这部活教材,将全民战“疫”的感人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讲好战“疫”故事,增强感染力。讲好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将“无双国士”钟南山、“邻家奶奶”李兰娟、“医界男神”张文宏、“铁人院长”张定宇、“大喇叭”村支书、“脸上印出血印”的白衣天使、“生命摆渡人”汪勇等人物故事和鲜活素材作为育人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中。结合战“疫”中涌现的感人故事,总结弘扬战“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引导大学生从战“疫”故事中汲取营养,致敬“逆行”英雄,塑造正确的价值追求,引发内心共鸣,并将这种精神植根于内心,转化为爱国、报国和学习的行动自觉。大学生亲身经历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抗疫”实践,亲身感受祖国强大带给我们无比的自豪,海外学子亲身感受祖国的温暖,都是鲜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也是思政供给内容的核心与着力点。

(三)把握好教育契机,探寻思政工作优化路径

变革思政工作路径,探索在线思政方式,既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又要发挥社会、家庭、教师教育的齐心合力,注重师生、校际、社会、家庭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典型案例及时进行教育,运用全媒体时代赋能,探索多种形式的网络交互手段的有效应用,形成“互联网+”模式下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冠疫情下,思政课教学、党团建设、学生管理、志愿服务等思政工作的实现路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直接在网上进行防疫科普、心理防护、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在重大疫情防控环境下,变革思政工作路径,探索在线思政方式,突出“云上思政”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一对一谈话、网上读书会、“云”上锻炼、给同学们写信、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不仅愿意听、听得进,而且能产生心理共鸣和思想认同,确保思想引领不间断、不停摆。通过制作微视频专题讲座、开发手机线上App,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展到网络,再从网络回归到实践,有效利用学生的智能化手机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实现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社团与课堂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思政教育主阵地与碎片化相结合新局面。

二、强化防疫安全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的通知,建立完善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和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一人一档”返校学生信息汇总,确保学生返校全程可追溯,严格落实校园疫情防控,建立健全师生健康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在校师生健康管理全覆盖。严格日常管理,严格把好校门关,严格管控集体活动,强化教室、食堂、图书馆、公寓、实验实训场所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及安全管理。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关节”的防控。科学精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必须发挥作用,做好紧急预警、沟通协调、心理疏导、价值引领等工作;进行切实有效的网络宣传,发挥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搭建好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做好上传下达,把学生团结组织起来,策划并安排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坚守岗位,时刻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必须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深入食堂、深入社团、深入网络关注他们的实时思想行为动态。当学生防范意识较弱时,及时提醒,做一位“敲钟人”,敲响安全警钟;当学生对于网络上一些虚假信息产生恐慌时要及时安抚,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正确思辨筛选。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妥善处理好高校各部门与家长的关系,在疫情中做到联防联控。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发布学校处置疫情的相关信息,特别是与疫情中需重点关注的学生家长保持交流,如实地向家长通报学生的情况,以便共同行动,更好地应对疫情造成的各种困难。

三、完善学习管理机制

通过网络云课堂、慕课网、爱课程、超星等各大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新媒体新技术与大学生教学教育工作发生了深度结合。但网络学习很难重现真实课堂学习的组织性,建立在教学管理系统化组织基础上的学校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难以发力。

(一)积极应对“疫后综合征”

随着复学返校工作的推进,教学又逐渐从线上转向线下,在适应和衔接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线下学习时有不良表现与习惯,比如听课走神,交作业拖延,不参加集体活动,学习组织性较弱等,这些统称为“疫后综合征”。要帮助学生改掉这些坏习惯,要加强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实行小组帮扶制度,让成绩优异的同学去帮助其他同学,加强小组讨论和交流。

1.重塑清晰目标规划

缺乏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是低效率的。首先,需要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辅导员可以引导大一新生在入校后制定一个详细的大学生涯规划,并定期对照、反思、完善自己的生涯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自控能力。专业课教师可将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划分,帮助学生从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开始,指导他们向大目标进发。

2.形成鲜明奖惩规范

一般情况下高校都具有完备的奖惩制度,但在疫情特殊时期,我们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群体和教师提出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有效规范学习情况的奖惩激励制度。例如:制定班级管理评比方案,针对学风良好的班级,在院系范围内进行公开表扬并予以一定奖励,鼓励先进,达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指定或公开选举一名班级负责人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对于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采取谈心谈话、家长沟通交流等形式,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对他们进行学业预警等,增强奖惩教育制度的感染效果。

四、适应体育教学新要求

由于疫情影响,学生心理相对脆弱,体育运动在此时可发挥心理调节作用。

(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体育运动教育教学建设

各高校应积极响应钟南山院士“参与运动,增强体质”的号召,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免疫力、疏导心理焦虑、实现体育运动与健康教育深层次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在疫情常态化下积极有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保证体育课质量,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学校应围绕课程内容设置做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对场地器材设施的使用和分时错峰活动当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二)积极响应体育教学工作新要求

高校要为师生配备好体育活动必要的防疫物资,体育课前后,对师生所使用的运动器材及活动场地要进行严格充分的消毒,对于学校有限的体育运动器材要合理规划使用,避免出现未消毒先使用的情况。师生体育活动应尽量安排在户外体育场所,若必须在室内体育场馆进行,场馆一定要做好通风消毒工作,师生保持良好的活动秩序,不得佩戴N95口罩进行体育活动。课前教师需带领学生做好课前热身活动,课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体能和情绪变化,合理适当地调控运动强度,注意学生练习力度,防止扎堆聚集,并提醒学生下课后及时进行休息。

五、扎实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高校应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下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时代背景下,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就业。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了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所以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新的背景下,高校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理应牢固树立“互联网+就业”工作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就业工作的深度融合,搭建出适应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育人要求的“精智就业”新平台。“精智就业”是在新时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背景下,将“精准就业”的工作目标与“智慧就业”的工作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就业谋划、快速反应,制定顺应新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方案,助力推进高校就业市场建设、咨询指导、信息服务等工作。全方位,多形式启动“互联网+就业”模式,多措并举提升就业质量,推动毕业生新模式下的高质量稳定就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体化工作体系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首先要分析研判当前就业形势,加大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构建全局、全程、全员“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建立学院、家长、学生协同推进体制,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指导。高校加强对建档立卡学生的贫困家庭、少数民族、“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等重点学生群体的指导帮扶,摸清学生底数,建立工作台账,汇聚学院领导、专业教师、班级导师、辅导员合力,全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转变工作方式,组织网络化招聘活动,将招聘工作由线下转到线上,将“面对面”转为“屏对屏”,充分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实现就业工作多方联动。

(二)价值引领,开展精准化指导

鼓励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除了疫情影响外,国内就业市场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新技术改革,结构性矛盾等多重因素挑战。加之疫情影响,各中小企业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增大。结合疫情防控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变化,积极引导学生关于就业薪资、就业期望等方面的预期,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事业观。

利用腾讯会议等软件开设线上生涯指导和就业指导“微课堂”,组织有经验的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生涯咨询师,提供线上教学指导视频课程;组建由骨干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专任教师、优秀校友构成的宣讲团,开展线上培训与讲座;利用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微信群、QQ群等形式发布求职技巧、考研复试、就业政策等系列指导文章,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成功率。

猜你喜欢

思政防控新冠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新冠病毒的自白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