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下的汉译英
2020-11-30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尤其是这次在对抗新冠病毒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组织,积极抗击疫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整个过程中,显示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担当和责任。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也有一个任重道远的使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出国门,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软实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已经崛起,中国传统典籍翻译已经成为沟通中外文化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当今是重塑世界话语体系的重要时机,中国也应该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塑造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本来的样子,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国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是靠不住的。”[1]
重塑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就必然要翻译大量的中国传统典籍、现代书籍。中国传统典籍有一部分已经有人翻译,还有大量优秀的中国典籍没有英文译本,而这些中国典籍蕴含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凝结了我们的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因此,我们有必要翻译这些代表着中国精神文化及思想价值的典籍。而在已有英译本的典籍中,译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外国的汉学家,对于典籍的解读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复译工作很有必要。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处理富含文化信息的文本,也就是表达型文本,如何处理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到底是应该更多地考虑目标语读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还是应该更多地保留原文的风格特色,不打扰作者,让目标语读者向作者靠近,而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些都是处理表达型文本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在典籍英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尤其是那些外国不存在的表达习惯、意象、语言,更是要多加考虑。不同的翻译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和处理方式,我们应该在翻译的过程中找到源语与目标语的平衡。
一、文化翻译观
从希腊、罗马、中世纪到近代,翻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学者对翻译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自古以来人们讨论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决定哪个理论更好,现代翻译界的众多学者从更大的格局看待翻译问题,他们思考的是源语与目标语、作者与译者、源语与目标语读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到目前为止,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工作,不仅要了解我们中国,还要了解世界各国,这就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词语背后的文化价值。
文化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在她的理论出现之前,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翻译不仅要转换字面的意思,还要考虑如何用跨文化语言表达。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苏珊·巴斯奈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于20世纪90年代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应该体现不同语言的文化价值,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文化价值,运用文化翻译理论,译者将给读者带来更深刻、更丰富的体验。她认为翻译是文化间的交流,能够使读者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2]。
苏珊·巴斯奈特关于翻译理论的学术观点为: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从最初的以词为单位,到以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为单位,这表明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在逐步加深。毫无疑问,以文化为单位的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观念。它的特点是集中体现在各种源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功能上。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实现翻译的目的。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这里的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分类问题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雅格·布森是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把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而巴斯奈特从更广的角度将翻译分为文化内翻译和文化外翻译。她的观点得到了德国理论家弗米尔的认同,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中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阐释,而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不同于传统的翻译是从源语到目的语的静态转换的观点,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为翻译单位,以各种文化的功能对等为手段,文化转换是翻译的真正目的。与奈达强调表达原始信息的观点不同,巴斯奈特更注重文化的转换和接受。因此,一方面,翻译要考虑其服务的对象,即读者。另一方面,翻译应注重在源文化中的文化功能。第四,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总之,巴斯奈特将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翻译研究纳入更广泛的历史文化范畴,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因此,她的思想是非常宏观的。在评价标准和对等方面,她充分考虑了各种制约因素,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思维空间。此外,她对文学翻译、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关注,提高了翻译和译者的地位,也体现了一个学者广阔的思想和胸怀。
二、文化翻译观下的翻译技巧
1.音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文化语言是中国特有的,而且在中文中使用频率特别高,极具代表性,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音译的翻译方法。当然,在最开始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时,目标语读者可能不是特别理解,我们可以采取加脚注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但是随着国家之间频繁的交流、文化的相互融通,经过一段时期,这样的表达方式肯定会被目标语读者接受。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表达也会在国外大范围流传开来。例如,高考(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开始的翻译是:“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这是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的。我们都知道,高考在中国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加上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现在很多中国人向外国人提及高考时,就会直接用拼音gaokao表达,外国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反映出一个翻译的趋势,在中国使用频率很高,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用音译的翻译,这样子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特别大,该思想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广为人知。《论语》的翻译是“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但在《治国理政》英译本中,大量使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比如:《论语》译为“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un Yu)”,《大学》译为“The Great Learning (Da Xue)”。这些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出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采用音译的翻译技巧。除了这些例子,在英文字典中,尤其近几年,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汉语拼音直接收录到字典中,这其实就透露出在翻译中国文化相关文本的一种趋势:音译。这种翻译技巧更有利于将中国文化主动地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2.音译+注释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表达或者术语,在汉语中很常见,但是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这些表达并未被外国人熟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音译加注释的形式去翻译。用音译的翻译方法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开始外国读者肯定会感到陌生,不知所云,但是加上注释就会一目了然,减少阅读中的认知负荷。这样的表达使用频率高了之后,慢慢地就会被接受,语言从传播、接受到广泛使用,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外文到中文是这样的过程,同样,我们想要将中国特色词汇传播出去,肯定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比如,我们中文中会出现很多的外来词,已经演变成汉语中最常见的表达,例如:巴士(bus),沙发(sofa),因特网(internet),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可以采取同样的思维方式,将汉语中使用频率特别高的特色词汇,但在外语中从未出现的,考虑使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保留这种表达方式。
3.释译
针对汉语中的一些特色表达,使用频率没有很高,而且理解上有困难,即使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也会稍微有些晦涩,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释译的翻译方式。通过解释性的翻译,让目标语读者可以懂得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及思想,毕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不考虑文本所传递的内容,这也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这样的翻译方式,很适合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相关的文本。对于中国普通的读者来说,传统的文化经典很多人也未必熟悉,涉及相关的一些词汇、表达方式本身难度就比较高,而且现代社会人们的使用频率也相当低,中国人理解起来难度就很高,那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难度就更大。那么,译者在翻译涉及此类的中文文本时,应该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特别晦涩难懂的中文特色表达,采用释译的翻译方式,解释性地翻译出源语文本。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译文,目标语读者阅读时更加清楚明白,阅读难度也会相对应地降低一些,使翻译真正达到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的目的。
4.意译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英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诗歌在内容、意象、意境、音律上,表达都极具特色,如何将中国古典诗歌更好地翻译成英文,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诗歌的翻译难度很大,中文诗歌的表达绝大多数都是无主句,句子表达结构不完整,通常只需要一些景物相关的词汇,就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意象和内容,也就是中文诗歌表达凝练,而且语言比较模糊,但所蕴含的内容、意象丰富;英语诗歌的表达需要完整的句子,需要主语,语言表述需要更加清晰,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失去原诗歌的音律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源语诗歌与译语诗歌中寻求一种平衡,可以把源语诗歌中尽可能多的因素包含在内,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可以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对源语诗歌进行一定处理,传达出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内涵。
三、文化翻译观的意义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着重强调将文化因素纳入翻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中,这种翻译理论更加适合与文化相关的文本材料。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赖以成长的土壤,也就是文化背景,没有一种语言可以脱离文化背景而孤零零地存在。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尽可能地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背景、文化基因翻译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切实地起到传播文化、沟通文化的目的。我们需要有优秀的翻译作品,将我国的思想、诗歌、文化、传统故事翻译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感受,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文化类文本的翻译起到了指导作用。
四、结语
我们要注重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中国是即使强大了也不会称霸的国家,与西方强国不一样,我们的这种思想从古代开始,根植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最深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归根结底,语言是存在于交流之中的,因为连接不同的人群而产生价值。如何将本国的优秀文化、思想传播出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于文化相关文本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然,未来的翻译过程还很漫长,也需要大家不断努力和探索,找出更加合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