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李 李 王 莹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新媒体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着重强调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在实践过程中满足其时代诉求,同时也要求老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开阔学生的眼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从哲学的角度来对主体的界定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1]。主体性与主体字面的区别是多了一个“性”字,可以解释为含有人类的主观意识。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事物的主要部分。这里说的主体性并未存在数量的讨论和研究,但是主体性的本质是人,因此,这也不能承认受教育者是客体这一说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象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2]。由此可知,我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就是在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3]。研究发现,目前在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王一寒从高校和高校教师两个角度来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凸显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及高校教师作为主体责任人的作用[4]。杨威以历史之维为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能力的主体性[5]。基于对张耀灿教授、罗洪铁教授的著作的研究,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了基本了解。笔者也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且对立统一的关系。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如何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且能够让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尽可能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主体性,进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矫枉过正现象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问题上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即过分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弱化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在发挥主体性方面也出现了相应偏差。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要预防其蔓延和滋生,学会克服此类问题的出现,学会坚持用辩证统一规律来认识和指导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为突破目前面临的困境,在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思路,找寻新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上,它既包含教育者的主体性,同时也包含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近年来有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解释,都从不同角度来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存在辩证统一关系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基于这种理论,传统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从未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只是简单地一厢情愿地将受教育者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而未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向受教育者传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研究表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同时,又要批判创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尽可能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倡导的教育者的主体性,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不可替代的部分。历史的特殊时期,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被误认为教育对象是思想上有问题、政治立场上有偏差的人,而这恰恰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含义。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不足,能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进一步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眼光看问题,既不能全面批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不能完全继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是要深刻认识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主体间性的概念始见于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并逐步发展成为后来思想政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间性最重要的特点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从“间”字可以看出主体间性代表的是群体性而非个体性,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因此,主体间性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主体之所以称之为主体,就是因为有另外的主体或客体与其相对存在,而主体间性中的主体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是强调一个主体性是错误的,只有受教育者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在了“教育”二字上,教育之所以称为教育,就是因为有教育者的存在,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是作为发展的主体参与教育的,是有缺陷、有不足、有待发展的主体。若是忽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将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消失的局面。

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者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只有在尊重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继续保持教育者的主体性,增强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学会与受教育者沟通,懂得尊重受教育者,了解对方的需要和兴趣,形成融洽的教学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3.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辩证统一关系的意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往往被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单向灌输,这样的价值观一直持续到有学者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不是仅靠教育者单一方面就能完成的,而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更需要考虑受教育者的感受和情感需求,需进行双向互动。由此才真正认识到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能够将“以人为本”的观念灵活地运用到这个过程中,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教育者,还包括受教育者。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全面认识,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主体性问题上的创新和进步。

任何课题的研究和问题的讨论都是以当时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问题被重新重视和研究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时代“以人为本”的诉求。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问题,突破目前的瓶颈。

相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偏重集体利益和社会价值,始终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并服务于集体利益。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上课所获得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追求。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且开始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追求和合法利益,能够科学、辩证地看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三、双主体辩证统一关系建立的有效机制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可实践性,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也注重实践性,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引领大学生实践。

然而,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上好思政课,更要积极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青年了解社会、历练本领的重要途径。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并非易事。据调查,现在多数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存在“形式化”“随意化”的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效果欠佳。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利用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其可以成为隐性思政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

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现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抓手,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学干并对其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策划,进而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技能进而更好地服务基层。

通过社会实践,师生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将课上学到的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生都会接受多次深刻的教育和心灵的洗涤,进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学生的深度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三文笔村是一个白族占比99.9%的自然村,村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大理石画的加工和出售。三文笔白族村的聚落形态、发展脉络清晰,保存完整,具有原始自然村庄初期的空间形态性,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地理环境变迁、人口变化和经济状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三文笔现保存的民俗文化较为多样且完整,居民中大部分为白族,其建筑艺术、生活习俗、服饰、宗教信仰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村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多使用白语,饮食习惯、嫁丧喜庆等依然保持白族传统,居民普遍信仰佛教崇拜白族特有的本主。有正月初五葛根会、三月二十八花子会、八月二十二地母会、八月二十八柿子会等传统节日。

学生每参加一次社会实践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和锻炼。每次社会实践结束后,应该组织实践优秀团队的答辩会,进而召开表彰大会和座谈会,分享实践经历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实践过程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比赛,进一步加深师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鼓励师生更多地参与实践中。

(二)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教育者奉为主导而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的理念[6],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受教育者视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仍然应该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教育”,就是教育者把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它的可取之处,也有它的不利方面,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不偏不倚,恰如其分。进一步形成合理健康的教育循环机制,充分实现学生教师双向互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相结合

高校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生活服务、学习服务,及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学校应该有一批专兼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心理咨询辅导队伍,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达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要求的人,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只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辩证统一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平行发展,不会单向发展,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品读
论碳审计主体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何谓“主体间性”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