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少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探索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周 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200]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新生力量,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关乎民族,关乎未来。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势必受到党中央重视,并赋予重任。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9年8月,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这些重要论述无不体现了新时代从整体性视角审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路,即侧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宏观性。因此,整体架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逻辑,并探寻与家庭、社会的外部关系,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客观必然。

一、青少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基本构成分析

1.领导组织体制的整体性

以我国中小学为例。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3]。这一体制要求,在学校党支部的协助下,校长对下属的政教处或德育工作指导小组分派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至各个学年组之中。有的学校还会单独设立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将德育处、团支部和教导处交由其负责。借助这样一种管理手段,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指导统一于校领导之手,利用最高行政之力,形成党政工齐发力的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我国大学以校党委为领导核心,有一套校长与各职能部门及各个学院参与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其中,校党委是高等院校的领导核心,对其工作的最高决议交由校长及下设的各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在各学院内部,均以学院党委书记为最高负责人,主管各学院学生的思想工作,而每个学院所属辅导员、党团支部也均对各个学院的党委书记负责。

2.实施途径的整体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既以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为核心,又借助学校行政系统加以保障,形成两条协同互助、衔接紧密的工作体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利用课堂,施以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讲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学校在不同教育阶段,设置了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了系统、整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借助学校行政系统的力量。这是建立在学校领导体制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校一级领导对学校各部门层层分派任务,以此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推进。

3.教材内容的整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国教育部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实际状况,规定了不同学段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这些课程内容依次递进、有序过渡,上下衔接,形成涵盖小学一年级至大学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以基本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目标,并逐渐增加政治、思想和心理教育的比重。初中阶段结合中学生青春叛逆期的心理冲突与矛盾问题,注重对其价值观的引导,如理想、爱国主义、道德和法律等方面。高中阶段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模块化的学习内容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四个部分加以详细展开,其理论深度明显增强。大学阶段是在原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知识。

4.保障评价的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4]作为该项工作的收尾环节,我国学校评价在内容及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上形成了多样化、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及方式,小初中学阶段提倡贯彻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即对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的全方位测评,以教师评语或ABC分级的方式进行。高中阶段是文科学生必考内容,大学阶段则注重学生对社会实践及理论课程的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日趋多元,注重家长、学生、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评价结合,共同评估学生在校内的综合性表现。评价方法也日趋新颖科学,从总体上看,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成效,更能为后续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二、青少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研究的“青少年”是指在校学生群体。这是鉴于青少年成长的连贯性及教育影响的长期性,即无论哪一类学生群体都需受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故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涵盖大中小学段在内的全部学生群体。

1.领导组织体制的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学校领导组织体制是这一工作得以有序推进的组织保障,其内部结构是否优化有序,直接影响其工作成效。从目前来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组织体制建设整体朝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但从其内部建设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校领导层面的享有最高决策权。其领导能力与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整体的工作部署和有序推进。一方面,这会对校领导层面的综合能力包括领导组织力、工作部署力和协调管理力等提出过高的要求,一旦领导者在决策和工作部署方面出现偏差或失误,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校内部未设置相关监督部门,从领导决策到各部门具体实施的一整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工作中,学校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2.实施体系内部相互分离、“各自为政”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系是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学校行政系统为保障,双管齐下,同步推进。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两张皮”问题日益凸显,究其根本在于没有理顺学校党委、行政系统与学院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学校党委和行政系统自身而言,并未与学校的具体教学工作相融合。一旦脱离了教学工作和学生生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弱化成空洞的说教或填鸭式的灌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课程内容侧重理论知识,缺乏社会生活的参与性、体验感,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未与其他学科教学交融,单打独斗;忽视学校周围环境中隐性教育载体和途径等。

3.保障评价机制落实不到位、评价方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对这一教学工作的有效检验和反馈,其评价结果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调查结果显示:一是中小学和职专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的认识有待强化。从整体上看,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纳入整个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的工作中,大学占比较高,这点是非常好的。但小初高中的主动性意愿稍显不足。故不同学段的相关认识尚未统一,部分学校的思政课教学评估工作未落实到位。二是单一式的考核评价方式仍然存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评价上,仍有一半的调查者支持常规式、简单粗暴式的考试方式。这从侧面反映出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当今学校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4.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教育合力形成不足

在社会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使之服务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的教育合力,是当前学校亟待思考的问题。调查显示,家校、校社之间整体互动性不强,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协作机制,教育合力不足。以家校协作为例。不足一半的家庭会主动与学校老师对接,两者互动性意愿不强;即使进行互动,也是偏向于对成绩、学习等智育方面的关注,这与应试教育中“重智轻德”的传统观念分不开。以校社协作为例,校内式、校外活动体验式的整体互动频率均不高;这也反映了当下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即未将社会德育资源引入校园加以配合使用。

三、建设新时代青少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多维路径

1.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整体性建设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整体性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纵向上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教育阶段上的前后连贯性。二是横向上体现其工作本身离不开其内部诸多部分要素的相互配合。为此,需要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复杂关系,不断提升学校内部教育合力。一是优化组织机制保障,切实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由校党委或校领导制定科学化的“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并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二是制定统一的思政课教学大纲,形成由浅至深、由行为至理论、由个人到国家社会等层层递进、逐渐深化的教学体系;并渗透至其他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有机统一。三是加强教育评估和反馈机制建设。将其评价结果作为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和标准。加大对学校评价结果的考核力度,并通过纳入教师评定职称,学期考核和升职加薪的方式,督促教师落实执行,整体形成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反馈系统。

2.构建“家校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联合育人机制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同样也是家庭成员的依靠力量,学校负有指导家长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因此,畅通家校互动渠道,使之形成规范化的协作机制,增强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有助于更好提升青少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一是完善家校协作组织机制。成立学校教育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开展,并对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协助。二是创新家校互动渠道。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课堂,借助现场讲座、微信微博推送或网络课程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举行优秀家长评选活动、组织家访或建立家长学校等互动活动,增强教师、家庭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信任。三是确立家校合作三原则。相互尊重是实现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学校以尊重性、主动性和全面性原则为工作导向,主动走入家庭,以耐心细致的方式对家长提供德智体美劳等在内的全面指导,建立平等融洽的伙伴关系。

3.增强校社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整体性、长效性、系统性

“学校作为社会单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与社会环境发生着全面的交互作用。”[5]这就要求学校严加防范社会不良影响因子的侵蚀,并发掘社会中潜藏的社会德育资源,建立校社一体化协作机制。一是要以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牵头,吸引不同社会力量,共同组建一支综合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二是积极开发社会德育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配合学科知识进行的课外考察或实验活动、社会文化活动或公益性服务活动;建立校外教育与实践基地,并与博物馆、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和革命教育遗址管理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三是优化校内校外环境,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禁止校园周边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的经营,同时加强与教育局、文联、司法等部门合作,多举办一些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校内活动,促进校社协同育人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