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赛项目驱动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20-11-30戴丽君覃凌鹏

法制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戴丽君 覃凌鹏

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十九大提出:扶贫的重点是扶志和扶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资助让其健康成长,事关公平公正和社会和谐。本文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偏重经济资助和心理资助等单一内容资助而缺少立体式的综合资助,偏重通过提供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及奖助学金评审发放提供短期的“输血”式资助而缺少对受资助学生采取后续跟踪、从而引导其提升综合素质的“造血”式资助,偏重从同情、帮扶的俯视角度提供的资助而缺少从共同参与的对等视角提供的资助等诸多偏颇的现状。即偏向扶智与扶志。

二、研究内容

各类竞赛是促进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讲,当前大学生竞赛可分为:一是综合类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参与这类竞赛项目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是学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希望通过参加这类竞赛,来体现自己优势,从而得到存在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力。二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竞赛,如大学生DV影像艺术竞赛、中国大学生在线暑假影像大赛、全国大学生歌唱比赛等;参与这类竞赛项目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相对而言是发展兴趣这类学生,他们发展某项学业之外的能力,通过竞赛平台提高自己的交往合作能力。三是大学生理科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四是大学生文科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等。参与这两类竞赛的学生是专业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通过竞赛平台加强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通过竞赛项目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有一定的平台能够展示自己,从而获得对等视角;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三、研究目的

民办高校近年来立足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生工作者和专职资助工作者为主体的资助工作体系,采取与专业教师密切合作的方式,大力开展各类大学生竞赛项目,在项目竞赛的驱动下,通过带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广泛参与并取得奖项,赢得奖金,达到使此类学生提升能力,增强自信,扩大人际交往、提高就业质量,缓解经济困难等目的,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现有的资助工作体系进行了较好的完善和补充,有展开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因此,民办高校助学育人工作者应紧密结合当前贫困生能力的实际状况,积极构建贫困生能力建设的竞赛平台,通过学生的学业能力、专业能力、发展兴趣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平台。

四、以参加竞赛活动为平台提高交流合作能力

竞赛活动是发展学生性格、提升学生能力的熔炉,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建立好人际关系的绝佳环境。目前大多竞赛活动以成立小组参赛为主要比赛模式,小组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相互磨合,共同解决比赛问题。一个积极进取、团结互助、轻松愉悦的集体有利于学生端正自身态度,锻炼自身意志,同时通过竞赛小组参赛的必然安排促使其中贫困生迈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一步,更有利于消除贫困生孤立、自卑的不良心理,进而降低不良心理对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影响程度,更好的培养贫困生去主动解决问题、乐观与人交流。同时,要悉心培养学生集体,如班级集体、社团组织等,注重学生集体中人际沟通的渠道,发挥各种沟通的优势,结合义工活动、志愿服务,营造感恩、奉献氛围,使贫困生自心底愿意敞开心肺、奉献自我。在此基础上,加入竞赛小组参赛,在比赛时间的紧迫感下,在比赛奖项的吸引下,将最大限度的激发贫困生去进行组织和交流。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在负责贫困生工作的同时应多带领贫困生精心策划集体活动,逐步教导并引导其自己组织、筹备和对外事务联系,通过与集体中他人的接触来更好的培养起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还应积极动员贫困生参加班团活动、院系活动、学校活动,乃至社会活动,达到扩大交往接触面,逐步提高其在不同集体中的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目的。

五、以竞赛活动为途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与一般学生相比,大多贫困生的心灵更加脆弱,一方面由于其自卑、敏感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由于其长期缺乏与他人的沟通而自我封闭,同时承受着校园里、社会上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攀比现象给心理带来的冲击,难免会产生自卑、嫉妒、无望、冷漠甚至仇视的不良情绪,很难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进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更低。在竞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数学结果偏差太大,答辩效果较差,推论受挫等,都会给整个小组带来巨大压力,甚至会拖延比赛进度,此时需要小组成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更好的调整、稳定团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贫困生在面对整个小组受挫时,难免会产生心情低落、急躁不安的心态反应,在与小组成员达成交流合作的情况下,所有压力将由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安慰鼓舞,并不会对贫困生心理产生较大阴影,相反,小组成员的统一目标会增加小组成员决胜千里的士气,这种历练和体验,对提升耐挫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在竞赛这类快节奏,强协调的活动中,将不断为小组成员施压,同时也不断锻炼小组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老师的帮扶工作不仅是合理调配竞赛小组成员,还应通过爱的沟通来浇灌学生贫瘠的心灵。平时多与贫困生交心,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以及每次竞赛的收获,策划一些能愉悦身心、增进感情的辅导活动,这些精神疏导活动都有利于让贫困生敞开心怀,让他们尽快回复到常态下的情绪指标,客观看待周围世界中的人和事,大大增强贫困生自我调节能力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六、以竞赛活动为契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学生竞赛活动的顺利完成,能给自身带来充足的成就感。2018年9月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一直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重视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因此,做好高校的助学育人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要想提高思想认识,就必须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视角开展助学育人工作,要想充分发挥才智,发动各方力量,切实解决助学育人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提高助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更好地认识助学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参加多方面的竞赛活动,可以为贫困生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机会。专业类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以实用的机会,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加深专业知识度,促进能力培养和自我素质提升,对其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非专业类的竞赛活动既能推动学生以实践为途径和动力,接触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为将来胜任更多的工作打下基础;又能促使学生利用所学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体现自我学习的作用和价值,激发自学兴趣和热情,自觉地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道路。贫困生通过学习生活中习得的经验和成就收获自信,这将成为他们自强不息,励志成才和回报社会的内部精神动力。贫困生自我发展内因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只有通过内因,外因才能起作用,只有突破内部,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所以,只有提升贫困生的能力,实现自我解困,才是更深层次的资助,才能帮助贫困生真正走出贫困,真正实现贫困生的扶志和扶智。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