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电信诈骗”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2020-11-30李玉婷李灵芝许星月曹丽媛黎晓鹏

法制博览 2020年36期
关键词:电信诈骗本科生诈骗

李玉婷 李灵芝 许星月 曹丽媛 黎晓鹏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互联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了一定便利。同时,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对人们的财产安全进行侵害。近年来,以“电信诈骗”为主的案件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财产安全,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困扰,甚至还会增加自杀等不稳定因素,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关于“电信诈骗”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网络信息执法部门、网络治理部门和相关司法部门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甘肃农业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随机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中,共放发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回收率为96.1%。其中包括高校本科生四个年级,大一学生58份,大二学生52份,大三学生49份,大四学生14份。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且在问卷发放时,大四学生已毕业离校,导致大四学生的数据较少。

二、高校本科生“电信诈骗”现状

目前,“电信诈骗”案件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频频出现,通过调查发现96.6%高校本科生听说过或了解过“电信诈骗”。虽然只有50%的学生了解“电信诈骗”的立案标准,但是被调查对象一致认为“电信诈骗”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该严厉打击。从近五年甘肃本土的诈骗案例中看,涉及的诈骗案件具有个案居多、涉案金额巨大、涉案区域广泛等特点。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常见的诈骗方式包括冒充亲友类、中奖类、虚假交易类和利用社会热点诈骗等。调查发现,79%的学生认为各类APP的注册信息最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53%的学生在收到陌生人发的链接或打电话时都会选择置之不理或拒接;88%的学生在收到银行的消费短信时会使用网上银行、拨打银行电话号码或银行柜台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电信诈骗”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消极现象,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失衡的一种表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7.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电信诈骗”防范意识较强;85%的学生都接受过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普及。此外,70.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由社会机构或高校举办的防范“电信诈骗”的活动,并通过参加活动学习防范“电信诈骗”的相关知识。

三、高校“电信诈骗”的危害

(一)个人及家庭方面

“电信诈骗”对学生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从此次调查来看,高校本科生遭到“电信诈骗”,大多数是因为轻信他人,行事草率,缺乏对信息的了解,无法识别网络骗术。同时,当代高校本科生处于时代化的境遇下,难免会因为追求利益等上当受骗,受骗后又因为自责产生怀疑,从而出现内分泌紊乱失调、焦虑以及食欲不振等生理问题。总之,“电信诈骗”对高校本科生的影响会围绕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情况表现出来。

(二)学校方面

高校本科生遭受“电信诈骗”的比率越来越高,对其所在学校影响也较为明显。一方面,“电信诈骗”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部分学生会因一些原因,导致自身承受能力弱、心理失衡从而引起抑郁,甚至自杀。另一方面,某些不法分子假借学校名义对学生进行诈骗,使学校名誉受损。从这些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出高校对高校本科生有关于“电信诈骗”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的成效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社会方面

“电信诈骗”对高校本科生的影响,也体现在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个人行为举止方面。高校本科生经历“电信诈骗”后,社交方面会变得比较防御和被动,不愿意和周围的新朋友交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从刚被骗的自责到后期的不自信、对新事物产生抵触。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该类事件发生之后通常会以惊人的速度在社会传播,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很大影响。

四、高校本科生遭遇“电信诈骗”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本科生自身及家庭层面

高校本科生由于首次离开父母和家庭,对外界环境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很容易轻信他人,对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们希望能够尽快融入社会。犯罪分子正是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下陷阱,引诱高校本科生被骗。

我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随时面临着信息被泄露的风险,信息的泄露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最终导致很多人被骗。我国的学校教育忽视了法律知识对于高校本科生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被骗,学习法律知识没有实际的用处,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没有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是自己承担损失。

(二)学校教育层面

进入大学后,学校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宣传讲座、主题班会、校园横幅等形式进行开展,但是这种活动形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由于活动形式单调,活动内容缺乏趣味性,导致很多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并没有深刻的印象,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因此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社会层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电信诈骗”,尤其初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犯罪分子的圈套,使自身利益受损。“电信诈骗”主要是以线上形式进行的诈骗活动,诈骗成功后,他们会立即隐藏,很难追查到踪迹。同时,我国针对“电信诈骗”的法律也存在局限,对于诈骗金额过小的犯罪分子惩罚力度较轻,并不能使犯罪分子和他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导致“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屡禁不止。

五、防范和治理高校“电信诈骗”的对策建议

(一)学生自身与其家庭共同防范

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应该教导子女不要轻信任何网络信息,在遇到涉及财产信息时应仔细甄别,落实对子女的监管责任。学生要学会甄别各类信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消费,遇到事情及时向家长、老师、同学求助,远离校园贷或者各类网络贷款。高校本科生在遭受到诈骗时应该积极面对,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二)高校层面入手进行防范宣传

高校定期开展防范“电信诈骗”主题月活动。通过利用校园布告栏进行宣传,进行防范校园“电信诈骗”主题有奖征文活动等形式,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师生共同防范校园“电信诈骗”的校园氛围。邀请公安部门负责“电信诈骗”类似案件的警察,开展专题讲座。采取家校合作模式,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生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向家长普及“电信诈骗”的有关知识。

(三)全社会构建防范“电信诈骗”体系

社会在防范“电信诈骗”方面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防治手段包括:在立法方面,针对立法薄弱点,应加以弥补和完善,使公安部门在处理“电信诈骗”案件时有法可依。将“电信诈骗”独立立法量刑,针对其作案动机、造成的损失以及参与过的诈骗案件等综合定罪,加大惩处力度,增加法律威慑力。办案部门进行技术创新,投入先进技术进行信息追踪和案件调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各个金融机构做好对客户的信息保护,向用户进行宣传、普及官方电话号码和网站,让用户注意甄别各类转账、汇款信息,通过正规的途径进行财产交易。

猜你喜欢

电信诈骗本科生诈骗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
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诈骗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